“轉型與發展”系列講座二十——意昂2官网經濟學系學術論壇
發布日期💆🏽♂️:2013-04-15 瀏覽次數:
2013年4月9日下午15:15-16:30,經濟學系在經院514會議室舉行了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經濟學系陳碩老師主講🤦🏻♀️,主題為“攫取之手:央地財政格局下的公路收費影響🏄🏽、成因及對策”🪣。經濟學系副主任高帆老師主持了研討會,經濟學系的部分老師及研究生參加了此次報告。
陳碩老師首先提到,近年來媒體高度關註公路亂收費、高收費的問題,使得公路收費製度存在的合理性遭到廣泛質疑🙎🏿♀️。但媒體對此現象的認識僅僅建立在案例觀察基礎上,由此展開的反思及獲得的政策性結論需要謹慎對待。基於以上考慮,陳老師試圖結合系統數據🧅,實證檢驗當前公路收費製度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並探索其作用機製,同時尋找過高收費的成因以及討論改善該製度的對策🍁🫱🏿。接下來,陳老師按照背景、文獻綜述、數據🧗🏼♀️、實證檢驗🔇、成因分析和改革策略這一思路展開對此問題的探究👰🏼♀️。
陳老師觀察到,資金投入不足曾是製約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公路發展的瓶頸之一。“貸款修路🥷🏿,收費還貸”解決了該問題並顯著的推動了路網建設。由於養路費被納入地方政府預算外收入並占有接近一半的份額👨👧👧,地方政府即使在還清貸款之後也沒有動力取消該製度,其“扶持之手”也逐漸演化為“攫取之手”。對於路費對經濟的作用機製,陳老師認為主要通過四個方面🧞♀️:路網建設、物流總量、市場整合以及通貨膨脹。其中第一個機製為預期正向,其余三個為負向。非參數回歸的初步結果表明公路收費的增長會使得國內貿易減少、市場分割增強、物價抬升以及經濟發展放緩。
在進一步的實證分析中⏫,陳老師采用PMG估計方法依次檢驗了路費水平對GDP增長率及人均水平📲🌿、公路貨運量、市場分割指數及物價水平的作用。結果發現公路收費在初期一段時間可以促進經濟增長,之後則會阻礙經濟增長。其作用機製也證實了之前的假設,但對於路費推高物價則沒有獲得實證支持❤️🔥。然後,陳老師又運用GMM估計方法進行了穩健性討論。接著,陳碩老師闡釋了公路高收費的成因在於地方政府在當前財政安排下對預算外收入的追逐行為。通過實證檢驗,陳老師發現較高財政依存度、較高增值稅比重🎬、較低土地出售收入以及較高政府支出都會顯著推高導致公路收費水平,這些指標均用來測量地方政府面臨的財政壓力。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陳老師又探討了對於後續改革的一些看法。改革是否順利推進下去不光涉及到改革是否能夠增進社會總福利水平,更涉及到改革的政治經濟學問題。當前中央政府的改革方案沒有充分補償地方政府在改革過程中的利益損失,因此地方政府推動的動力不足。中央政府需要全面和謹慎地評估地方政府在這次改革中的成本及收益。
在陳碩老師的學術報告結束之後,李慧中老師、馬濤老師、嚴法善老師🎦🦤、李潔明老師、範劍勇老師👩🏿🎨⏯、戚順榮老師、高帆老師🌜、孫大權老師、馮劍亮老師等就相關問題與陳碩老師進行了交流,包括收費對經濟增長影響拐點問題、市場分割的衡量問題🚴🏼、土地財政與公路收費關系問題、收費改革推行的難易以及途徑問題、美國公路收費實踐問題等🟠。此次學術報告會最後在熱烈的討論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