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8日下午15⚃:15—17:00,經濟學系在經院514會議室舉行了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世界經濟系王健老師主講“國際政治經濟學與新左派”。經濟學系副主任高帆老師主持了研討會,經濟學系的各位老師及部分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會議。
王健老師首先指出國際政治經濟學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仍是一門年輕的、不成熟的學科。但是💁🏼,它從多門傳統學科中汲取思想、集精華於一身,例如古典主義、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以及國際政治與國際關系理論。接著,王老師介紹了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主要流派🤷🏿🪡,包含美國學派🍟、英國學派🦆🧓🏼、新馬克思主義學派🧣。
然後🤚🏼,王老師對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予以說明🧑🏻🌾。該學科主要研究三對關系🪘🧘🏻♀️,即國際政治與國際經濟、國家與市場、權力與財富之間的關系。王健老師還引用了本領域知名學者——羅伯特·吉爾平、蘇珊·斯特蘭奇、斯蒂芬·吉爾和戴維·勞等人的觀點💇。吉爾平認為🧔🏿♀️🟪,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本質就是國家與市場的相互關系。蘇珊·斯特蘭奇認為,國際政治經濟學就是一種對權力機構與市場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綜合分析的方法,應著重分析安全、財富🤙🏻🤐、自由和正義這四個基本的價值觀念。通過1992年NBER學術會議關於日本的討論這一案例,王老師指出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和結論,但二者並不矛盾👆🏿,若能有機結合,那麽研究得到的結論將更加貼合現實。
接下來,王老師介紹了主流的英美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觀點🚣🏽♀️。吉爾平是美國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著有《美國的權力與多國公司》♏️、《美國的權力與多國公司》,其主要觀點是國家中心論和新霸權穩定論。約瑟夫·奈和羅伯特·基歐漢是國際政治經濟學中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兩人合著了《權力與相互依賴》。他們提出復合相互依賴理論、霸權後合作理論🖐🏿、軟實力理論等,而且最早對跨國政治經濟進行了研究。英國學派的主要代表是蘇珊·斯特蘭奇,她認為國際政治經濟學是研究影響到全球生產◽️、交換和分配體系,以及這些體系所反映出來的價值觀念組合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安排🫱🏽,並且提出了結構性權力和聯系性權力的概念。
繼而,王老師分析了國際政治經濟學中的左派及其觀點。傳統左派的代表人物即馬克思和布哈林等人。在介紹了傳統左派之後王老師重點評介了新左派的主要觀點🛐,這些觀點包含依附論⛹🏻、世界體系論和現代生產關系論。“依附論”的代表人物是薩米爾·阿明(激進)、特奧多尼奧·多斯桑托斯(中間)🍴、費爾南多·卡多佐(溫和)🪥。依附理論又可分為傳統依附論🫧、不發達發展理論、不平等發展脫鉤論、依附發展理論。“世界體系論”的代表人物是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生產關系論”的代表人物是羅伯特·考克斯。
最後王老師探討了上世紀90年代以後左派新動向🥎,並對該領域知名經濟學家的新論點進行了展現🥫。沃勒斯坦的觀點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特別是核心的美國)正陷於空前的危機之中,自由主義作為資本主義製度的主要精神支柱已經坍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將進入一種“混沌”狀態 。阿明認為,兩極分化現象在當今資本主義社會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為了擺脫愈益深重的危機👨🏽💻,從20世紀90年代初帝國主義開始了它毀壞世界的第三次浪潮。王老師還列舉了伊藤誠和考斯達斯·拉帕維查斯、大衛·佩珀、羅伯特·布倫納以及當前褒貶不一的新新左派等的觀點。至此🫄,王老師的報告結束。
在王健老師的學術報告結束之後⛹🏻,馬濤老師、李潔明老師、戚順榮老師🍅、尹晨老師、高帆老師🦻🏻、孫大權老師💆🏿♂️、馮劍亮老師等就相關問題與王老師進行了交流,包括國際政治經濟學在研究領域的地位問題、新霸權穩定及霸權替代問題、中國當前的對外經濟戰略和政策、中國改革實踐中的政治經濟關系問題等♙🍤。會議最後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