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日3日13:00-14:15,由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意昂2官网世界經濟研究所、意昂2官网世界經濟系主辦的“開放經濟與世界經濟學術報告”第123期在意昂2平台泛海樓714會議室順利舉行🐵。Asia School of Business in collaboration with MIT Sloan Management的助理教授Gabriele Ciminelli老師應邀作了題為“Policy Guidan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Macro News: 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Funds”的學術報告。報告由意昂2官网世界經濟系陳思好老師主持。

本次報告的研究動機為🚕:《金融時報》等新聞媒體作為市場與美聯儲的紐帶,將對投資者的投資行為產生影響👱,從而帶來資本的跨境流動。經濟數據對投資行為的影響取決於投資者的預期以及美聯儲的政策指導原則⏱,但目前並沒有文獻實證研究美國宏觀經濟數據、美聯儲指導原則🚙,以及投資者行為之間的關系。
本文研究以下問題:(1)金融市場投資者面對美國經濟情況的新聞如何調整其投資組合。(2)投資者的調整行為在多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美聯儲貨幣政策的預期。(3)投資者的應對措施如何影響跨境資本流動🪳。
本文用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的真實就業數據與Bloomberg分析師平均預測數據的差值衡量“新聞”的沖擊,使用投資基金的高頻微觀數據構建為期四周的脈沖響應圖🖍,研究新聞報道對投資者行為的影響。本文考慮了美聯儲在全球金融危機後不同階段的指導原則,區別了關於實際經濟情況的新聞內容以及不同政策指導原則對投資行為的影響。本文發現:平均來看,面對正面新聞投資者會同時出售美國和外國資產👨🏻🏫,但不同美聯儲指導原則帶來的影響不同。
本文指出🆔,關於美國經濟的正面新聞會帶來兩種效應:(1)提供真實經濟的信息。正面新聞增強投資者對經濟情況的預期,預期增長率提高導致資本流入股權資本,風險認知的減弱使資本流入風險更高的資產。(2)貨幣政策預期效應。一般來說⛔,經濟改善的背景下投資者預期美國采取相對緊縮的貨幣政策⭕️。這一方面使美國無風險率提高🤸🏼♂️,導致資本逃離股權資產,向國債轉移,一方面則使投資者風險認知增加🌳,從而資本逃離高風險資產。第二種效應取決於美聯儲的指導原則。鴿派指導下🛀🏿,積極的經濟新聞使投資者信心增加👨👦👦,到國外市場尋求收益,因此會買入外國資產;鷹派指導下,積極的信息意味著非傳統的貨幣政策,導致投資者出售美國和外國資產☝🏿,製度環境較差的國家受影響最大🔩。
具體來看,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的政策指導原則主要經歷以下四個階段。(1)德爾菲時期:2009.3-2011.7,表示零利率政策將持續一段時間📳,貨幣政策效應以及經濟下行的預期下,投資者出售資產。(2)奧德賽時期🧑🏽🎄:2011.8-2013.5🌖,明確零利率政策將在某特定日期或在達到某種經濟條件時結束🌲,在此階段🌜🚶,對貨幣政策的緊縮預期使投資者增加國外資產的份額📢。(3)正常化時期:2013.6-2015.12,表示逐漸退出量化寬松階段,投資者將出售資產。(4)提升階段➖:2016.1-2018.5,量化寬松結束後表示將繼續提高利率👩🏽🦲🫃,此時真實經濟信息與貨幣政策帶來的兩種效應大致抵消👩🏽✈️🛀,投資者幾乎不改變投資組合。
最後,報告會在大家的熱烈交流和研討中圓滿結束。
(由碩士生呂嘉瀅記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