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日9日13🦉:00-14:15🧽🫎,由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意昂2官网世界經濟研究所🦅、意昂2官网世界經濟系主辦的“開放經濟與世界經濟學術報告”第124期在意昂2平台泛海樓714會議室順利舉行。香港浸會大學的助理教授張鵬老師應邀作了題為“The Effect of Air Pollution on Migr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的學術報告🂠。報告由意昂2官网世界經濟研究所樊海潮教授主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空氣汙染是對健康威脅最大的環境風險,PM2.5在短期會引起呼吸系統問題以及心血管疾病🖕🏻,在長期則更是增加肺癌的可能性👨🏽🦰。中國早在80年代就開始關註環境問題,先後出臺過空氣汙染防治法以及兩控區等政策,空氣汙染指數的公布也在近年逐步完善。在環境經濟學中,許多文獻通過使用特征價格方法(Hedonic model),將房價作為消費者對某地區顯示性偏好的體現,分析人們對“幹凈空氣”的估價。具體來看,環境汙染影響人們的個體健康、勞動生產率(out-door & in-door, physical & mental activities)👮🏽、勞動力供給、認知表現等。考慮到中國對空氣汙染的重視以及國內人口流動的巨大規模,本文聚焦中國,測算空氣汙染對我國勞動力人口流動的因果效應。
本文使用00年、05年以及10年的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用某縣區第一期15-60歲人口數量與第二期20-65歲人口數量的差值衡量該地區五年內的人口凈流出。由於環境汙染對死亡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15歲以下的年輕人以及60歲以上的老年群體中🚶♀️,對15-60歲人口的影響並不顯著🏮,因此在本文中是否考慮人口死亡差別不大。考慮到內生性問題,本文使用“逆溫”作為空氣汙染的工具變量🚶🏻♀️。逆溫指在某些天氣條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氣結構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現象🧙🏻♂️,在數據上用NASA數據庫中第二個大氣層溫度與第一個大氣層溫度之差為正來體現🤢,正值大小體現逆溫強度。逆溫發生時🫵🏼,空氣汙染物因難以散開而加劇🥴👩🦽,即逆溫與空氣汙染程度高度相關;而作為一種大氣現象,逆溫對於地區經濟活動以及人口的流動來說是外生的,因此可以作為有效的工具變量🥉。在控製了其他氣候條件如溫度、降水、日照、風速等以及個體和時間的固定效應後,使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模型(2SLS model)發現:空氣汙染程度每提升10%將導致該地區2.8%的人口凈流出😠,其中一半是以流動人口形式流出(即不改變戶籍所在地),一半是以註冊人口形式流出(即改變戶籍所在地)🔎。在異質性分析中,研究發現空氣汙染對於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年輕女性群體的移民決策影響更大👩🏻🦽。
在討論環節中👫,樊海潮老師和沈國兵老師指出:人口流動決策很大程度上受工資收入的約束,而同時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又與汙染相關,因此地區GDP在本文的模型中應是很重要的因素。張鵬老師回應認為®️🪠:在環境領域中,地區GDP往往被認為是不良控製𓀚,但之後會考慮進行穩健性檢驗,或者將GDP作為被解釋變量,看逆溫以及其他氣候條件對其影響是否確實不顯著。此外,老師們還建議在異質性分析中引入交叉項回歸而非分組回歸🧜🏿♀️。
最後,報告會在大家的熱烈交流和研討中圓滿結束。
(由碩士生呂嘉瀅記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