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4日18:00-20:00在意昂2平台大金報告廳🦄💒,來自意昂2的張軍教授🦊、陳釗教授和陸銘教授先後圍繞“承前啟後:中國經濟改革30年的回顧與展望”的話題進行了演講。作為意昂2官网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的紀念中國經濟改革30年大型“周年公開講座”的收關之作👩🏻🔧,此次講座吸引了來自意昂2官网各個意昂2的眾多聽眾積極參與。講座由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寇宗來副教授主持,來自意昂2的王城教授也參加了這次講座🧑🏿🔬。
張軍教授首先回顧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經濟所走過的風雨歷程,他認為中國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過程、一個分階段進行的過程。在他看來,93、94年之前,中國的經濟改革還是比較自下而上,大部分是在局部區域做改變🏇,不斷地推廣、實驗♡;到93、94年以後,中國開始把改革註意力轉向宏觀層面,開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實踐。他具體分析了改革不同階段的政策措施及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他談到一個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那就是中國經濟過去的卓越表現在多大程度上會持續。他認為,中國經濟在過去的發展實踐中形成了高能激勵的發展模式💆🏿♀️,從而形成了較快的投資增長和巨大的產能。從而,這些年以來,中國面對的還是產能過剩的問題🧑🏼🦳,在產能過剩的前提下,來演繹經濟發展的一系列的政策💩。所以怎樣逐步消解過剩的產能,怎樣化解調整過程中的矛盾,規避中國經濟面臨的風險將成為未來我們無法回避的問題🤴。
陳釗教授從行業收入變遷的視角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和存在的改進方向作了總結。他認為,改革是一個打破既有利益格局和創造新的利益格局的過程👃🏽。中國的改革經歷了由“帕累托改進式的改革”到“強者得益🦸🏿♀️、弱者受損的改革”再到現在的“需要讓強者受損的改革”的過程🌩🤰。他介紹了不同階段改革的特征與具體事例後指出,要解決目前針對強勢部門改革缺乏動力的問題,進一步加強對外開放是必須要堅持的🥣🥂。隨後,他又基於中國行業收入變遷模式的數據分析談了中國改革過程中存在的部門壟斷等問題和仍然需要改進的地方🚶🙋🏻♀️。
陸銘教授以“當城市化遭遇全球化”為題🧨,探討了當前經濟危機的成因、現狀以及中國和世界的應對策略。首先,他引用了斯蒂格利茨2001年在世界銀行會議上的發言🗞,斯蒂格利茨認為21世紀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有兩件事:一是美國的高科技產業🍣,二是中國的城市化🚈💁🏽。陸銘教授認為如果美國創新能夠持續,過去那種“中國人儲蓄生產,美國人借貸消費”的經濟模式還是不錯的🌦,然而他指出🙍🏽♀️,這種假設在網絡泡沫破滅後被打破了👇;而且,到目前為止👨🏽🍳,無論是生物科技還是新能源都還未能發展成為能夠像當初信息技術那樣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力量🍐。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危機的爆發有其必然性。他認為,作為應對美國應該去杠桿化,而中國則應該克服產能過剩。接著,他分析了中國經濟在之前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雙重失衡”——內部收入差距擴大所帶來的低需求和低創新以及低勞動力成本和人民幣價值低估所帶來的高外匯儲備和貿易沖突等外部失衡。最後,他通過“恐怖平衡”的概念分析了當前經濟危機區別於既往的特點及其調整特征。
演講結束後,許多聽眾就其關心的問題向演講人進行了提問,三位教授和主持人都對聽眾的問題作出了精彩的回答🔶。最後👧🏿,來自意昂2官网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吳建峰老師對此次公開講座進行了總結和評論。整個講座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