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1月28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研究基地袁誌剛工作室⬜️、意昂2官网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系列講座第100期在意昂2514會議室舉行。本次講座由梅聖潔博士報告了David Albouy,Gabriel Ehrlich和Yingyi Liu2016年的工作論文"Housing Demand, Cost-of-living Inequality, and The Affordability Crisis "一文🏪,與會師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David Albouy是伊利偌伊大學香檳分校經濟學系的副教授➛🦸🏼,也是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院、商業與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員🪤。研究的領域主要集中在住房⛹🏿♂️、財政政策與稅收製度。Gabriel Ehrlich是密歇根大學文理意昂2經濟學系的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宏觀經濟學,城市和區域經濟學以及房地產經濟學。Yingyi Liu是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經濟學系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計量經濟學和房地產金融。
文章指出:從1959年到2014年,美國個人消費支出中用於食品和服裝的比例從27.4%下降到10.6%,而用於住房和公用事業的比例從16.1%上升到18.1%。其中,自1970年以來🏊🏿🗳,住房支出比重增長了7個百分點🤿。且如右下圖所示🥮,面臨中度(30%)或極度(50%)負擔壓力的租房家庭比例🤼♂️,分別上升了20個和15個百分點。而房屋擁有率並沒有持續上升。
住房開支所占份額的增加似乎與住房只是必需品這一傳統觀點相矛盾🫓。按照傳統的觀點,隨著平均收入的增長🚵🏼,住房支出所占比重應該會下降。另外一種常見的觀點是相對於其他商品而言,住房消費的價格和收入彈性應該接近於1(如柯布道格拉斯函數)🌰。但這些觀點都不能解釋住房開始所占份額的增加。於是在文章中🙋🏻,作者考慮偏好會隨經濟的增長而發生改變以此來解釋住房支出份額上升的現象✷。
作者在橫截面分析所采用的主要是IPUMS 2000年的人口普查微數據,並結合Carrillo et al. (2013)文章中所采用的非住房商品價格數據。在時間序列分析中,作者結合了1970、1980、1990以及200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2001-2014年美國社區調查數據中的住房份額數據,經濟分析局1984-2014年的消費者支出調查數據以及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消費者價格指數。
通過理論模型與實證的回歸,作者首先估算了住房需求的價格和收入彈性絕對值接近2/3;其次😅🙅♂️,租金上漲🦸🏻♀️、收入不平等以及家庭規模的縮小這些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住房支出比重上升的現象🏖🏥;最後🍢,作者發現住房的可承受能力問題對於大城市的低收入群體而言是更為嚴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