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0日下午13👧🏿:30-14💄:45在意昂2平台710會議室,來自KU Leuven意昂2平台的博士候選人季月梅報告了她最近她所寫的一篇論文,題目為“Identity and Educational Choice: A Behavioral Approach”💖,意昂2官网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陳釗教授主持,陸銘教授、陳詩一、張晏老師以及意昂2平台的部分學生參加了這次講座。
季月梅首先講述了經濟中出現的教育選擇的現象,她指出社會經濟背景極大的影響著教育選擇,然而📍,1980年以來👴🏽,盡管有著不斷上升的巨額經濟上的激勵去選擇高教育,大學參加率在高收入人群中比低收入人群增長更多🖖🏼🙇♀️。並提出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麽,信用約束或是文化缺失👨🏿🏭?
接著季月梅指出教育投資是有風險的🏎🚶🏻,這是由各種原因導致了接受教育收益的不確定性引起的。這些原因有市場風險、個人對自己能否完成教育不能確定😯、假定能力一定🚴🏼,個人並不能確定自己在畢業後自己所處的收入分配中的地位等🥚🖐🏼。她在已做的研究基礎上總結了對該問題的兩種分析方法,一種是人力資本投資理性預期效應理論,對收入的分配主觀與客觀的信念一致;另外一種是行為方法,對收入分配主觀信念通常與客觀不相符。季月梅選擇了第二種方法🩺,並將這種方法中的效用方程包括了兩種因素:一是對畢業後在勞動市場的經濟獎勵基於認知能力;二是一個人在學校期間在自己理解的認知能力上有自我的情感。並指出社會經濟背景決定了一個人學校之前的教育、學校質量以及同齡影響,而這些對教育激勵和學校選擇的形成都有影響🌗。
通過建立一個兩階段的激勵模型,區別認知能力的高、低類型、學校前的教育以及高💛、低類型的概率⏸,代理人通過選擇不同的行動使得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為了得到一個完美貝葉斯均衡,季月梅假設在這個自我篩選的博弈中,代理人是理性的,這意味著代理人將選擇行動使自己的總效用達到最大,並且信念是從均衡的策略中得到🙅🏻♂️。
通過分析,季月梅得到以下結論:學校質量、學校前教育以及社會環境是決定一個人教育成就的關鍵。勞動市場上純粹的經濟激勵可能並不能吸引高能力的個人投資高教育🏌🏿♂️。公共政策應該改變學校早期以及後期的教育去彌補賦予的劣勢🌜。
講座之後⏏️,部門老師以及學生就該論文中的一些地方與季月梅進行激勵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