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意昂2官网就業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聯合德國艾伯特基金(Friedrich-Ebert-Stiftung)共同舉辦的“Population ageing and public policy”研討會,於12月1🐴、2日在意昂2805會議室順利舉行。意昂2官网就業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封進教授在研討會開始前對參會嘉賓表示歡迎和感謝📨,意昂2官网就業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袁誌剛教授和艾伯特基金上海辦事處代表Stefan Pantekoek先生做了開幕致辭,在會議尾聲封進教授和南安普頓大學Traute Meyer教授對本次研討會進行了總結🙂↕️。在本次會議上做演講的學者和專家來自於中國、德國和英國等地📐,多位參會的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同學也積極參於到相關主題的討論中🌈。
中國和歐盟國家都面臨著較為嚴峻的人口老年化問題,不同之處在於中國人均收入水平處於中等水平🤶🏿⚁,養老保障體製仍處於擴張階段。為應對老年化所帶來的養老保險支出壓力可以考慮如下措施:(1)建立或強化以企業年金和私人養老金為代表的養老金第二支柱;(2)進行支付製度改革和延長退休年齡➝;(3)通過提高教育水平和兒童照料服務水平來提升女性勞動參與率水平;(4)加強對養老金的管理,在嚴格控製風險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養老金資產的收益。此外,老年化還會使勞動力供給減少和社會活力下降🏮,需要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 並且通過“年齡管理項目”提高老年化背景下的社會活力。
1日上午研討會主要圍繞中國和歐盟人口老年化、老年化對養老保險系統的影響以及應對措施等方面展開。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教授Traute Meyer從老年化程度、收入水平等角度對中國和歐盟的養老體系做了比較🌛♝,指出隨著老年化程度的不斷上升,歐盟國家目前養老金負擔過重應加以控製🧡;而中國當前養老體系還不夠發達🛰,養老金支出占GDP比重只有3.5%,應該加快推進養老體系建設。針對養老金短缺問題,Traute Meyer教授認為除了延遲退休年齡外,另一種解決方法是通過消除勞動力市場對女性的歧視和提高教育水平👩🏼⚖️,以此提高女性勞動參與率。

平安養老年金總監李連仁先生對我國企業年金資產投資狀況做了介紹。李總監認為我國企業年金起步時間晚,收益率雖然整體上還不錯😀,但不同年金管理計劃和組合之間差異很大🦹🏿♀️,同時受政策限製年金投資策略偏保守👧🏻,這影響了長期收益率🪥。李總監指出未來以控製風險為目標的戰略資產配置方法可能會成為一種選擇🎵,並且個人投資選擇也可能是未來的趨勢,因為當前年金投資計劃由理事會或者管理委員會統一決策,這難以滿足不同個體風險—收益偏好🧑🔧。
意昂2封進教授分析了中國男女退休年齡差異對男女退休工資差異的影響。當前中國男性的退休年齡為60歲💔👨🏻🍳,女性白領和藍領的退休年齡分別為55歲和50歲,女性首次領取退休工資的金額只有男性的40-50%。封教授指出女性退休年齡早於男性會影響社會對女性就業者的人力資本投資💎✍️,加劇勞動力市場的性別歧視🫷🏼,並且使男女之間工資收入和退休工資差異進一步擴大🏌🏿,而提高女性的退休年齡可以有效的縮小這種差距。
華東師範大學鐘仁耀教授的演講主要圍繞彈性化退休年齡方案展開。鐘教授以退休工作比(退休時間比上工作時間)為主要依據👱🏽♀️,提出兩種彈性化退休年齡方案📙,並說明了具體如何實施。如何在這兩種方案中進行選擇,鐘教授認為人口流入或流出速度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決定因素👩🏽🎤,並且在實施退休年齡方案時還需要有配套措施,例如不同地區可選擇選擇不同方案,設定具體的提前或延遲退休標準等🤼♀️。
德國University of Bielefeld 的Tobias Böger博士從社會權利的角度對社會養老保險的質量進行了分析,指出對老年人而言養老保險是保障他們基本權利🧔♂️、尊嚴和收入安全的基礎。Tobias Böger博士認為一國或地區的就業水平、人口結構及經濟發展水平都和養老金水平相關👩🏿🏭,發展中國家應該將社會保障製度化👨🏽💻,同時發揮非繳費製(non-contributory)的作用。

1日下午的會議主題是確保養老金系統的可持續性🚣♂️🚣🏻♂️。與會專家先以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差異為視角,分別探討了奧地利、中國以及東亞地區的養老金給付模式🧑🏿🎤。其中🤸🏽🤖,奧地利勞工商會社會政策部主任Josef Woss博士指出奧地利的主要養老金模式是現收現付製👳,之所以采用現收現付製是出於三個問題的考慮🧑🏽🎤🤑:用第二、三支柱(企業養老金和私人養老金)來代替第一支柱(公共養老金)並不一定會降低成本💒;更大比例的養老金進入第二🙍、三支出可能會使得社會弱勢群體受到更大的威脅♟;資本深化的養老金計劃使得養老金容易受到金融市場的沖擊。
意昂2的段白鴿博士通過現金流量法和資產負債法分別測算了長壽風險導致的中國養老金缺口,認為養老金應該及時適應人口👩🏻🦱、經濟和系統因素的變化,盡可能的擴大養老基金池,並且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障系統。
臺灣中央研究院葉崇揚博士探究了東亞地區公共和私人保險的類型,他將東亞地區分為三類💂♂️,私人類型、公共類型以及混合型,並且分析了三種模式各自的優缺點。在私人類型下,老年人將面臨更大的貧困風險👳🏽♀️;公共類型和混合型的養老保險會誇大老年人的不平等待遇🔨;公共類型的養老保險系統會給國家帶來更大的負擔。
列席專家就政策視角,回答了為更加有效的提升養老金的可持續性,應采取的措施和政策🪭。中國社會科意昂2王新梅教授通過國際比較,給出了中國養老金製度改革進程中的關鍵的特征。她將中國的改革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系統性改革,另一種是參數式改革,而系統性改革包括用完全或部分積累製代替現收現付製🥅,參數式改革包括提高繳費率🧛🏽,延遲退休年齡等。
德國University Koblenz-Landau的經濟學教授Werner Sesselmeier教授分析了德國的養老金系統到底需不需要改革,他認為養老金系統的改革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這是因為勞動力市場是在持續不斷的改變,諸如數碼時代的到來🚥,過去的改革目標是持續一個世紀7️⃣,但事實上僅僅維持了二十多年,因此養老金系統必須要隨著勞動力市場的變動而變動。
上海財經大學鄭春榮教授就中國存在的大量靈活就業人員,分析了其養老保險的參加以及存在的問題,認為隨著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低就業率會導致大量靈活就業人員的出現。這類人員參保的主要問題表現為🙍🏻♂️👨👦👦,高收入人群參保率較低、低收入人群參保負擔較重、斷保率高、參保存在戶籍歧視等問題,提出未來養老保險製度改革應適應勞動力流動的需要🧏🏿♂️。
2號上午與會專家就老年化對勞動力供給和社會創造力等方面的影響進行了深入分析🧛🏽♂️。袁誌剛教授分析了在老年化背景下中國勞動力需求和供給狀況。袁教授指出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轉變和技術升級,服務業和製造業對高技能勞動力需求不斷增加,並且這種需求越來越聚集於中國東部地區,即馬太效應。從勞動供給方面看🥷🏼🤴🏼,人口老年化和勞動參與率下降使得我國勞動力供給下滑,同時由於學習教育和職業培訓存在不足⚉,導致我國勞動力供給質量和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德國研究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Ralph Conrads教授總結了現有關於老年化和創新能力的文獻🌪,指出隨著年紀的增長人的經驗會不斷增加🛝,信息處理能力會下滑🤳🏿,但這並不意味著社會創新能力會隨老年化而下降✵🖕🏼。指出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取決於人和社會的互動,通過年齡管理項目(age-management project)讓員工參於培訓和擴張項目❣️,可以讓年紀較大的員工仍能保持較高的創造力。
財新新經濟指數首席經濟學家陳沁博士主要介紹了“新經濟指數”😗,該指數依據高人力資本投入🧜🏻♀️、可持續高增長及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等指標選取樣本,是經濟學和大數據技術相結合的產物。陳博士認為新經濟指數在地方投資、行業投資和底層數據的專題性研究方面有廣泛用途,且目前已成為政府發展新經濟產業的重要參考依據◾️。
撰稿人🟡:唐玨、王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