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廷根大學交換記
——交換生活過於精彩,疫情前後同樣美好
01
交換目的
一直以來我都特別想去不同的國家或者城市交換,因為我很喜歡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旅遊和在一個城市生活學習,所看到的風土人情和感受到的文化完全是不一樣的。我喜歡浸入式地體驗一個城市或者說一種文化🪢,欣賞這個城市的日出日落,在日常瑣碎的生活中感受這個城市的呼吸和脈搏。本科時因為學業過重,一直沒有合適的時間和機會出去,所以等到研究生時,比較空閑💡,就拿出了一年出來交換。

02
學到了什麽?
專業
上課我是挑選自己比較感興趣的話題相關的課程或者是覺得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的課程。我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這裏的教育非常鼓勵你的獨立思考以及和老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常常老師講了一段內容之後🍪,就會問大家有沒有什麽要提問的🌟,而且一般立馬都會有同學提問🕰,有時候有些問題也會把老師難住。除了老師發問,同學們也可以隨時舉手提問🙍🏽。我覺得這邊的上課更像是雙向的溝通,國內授課比較像單向的溝通📗。
並且在哥廷根,上課和參加考試是明確分開的,需要註冊兩次,比如你註冊了這門課,然後需要在考試前7天註冊這門課的考試🚶,假如沒有註冊考試🪗,那你就無法參加考試👩🏻🏫。我想這可能是鼓勵旁聽吧🌟,不將上課與考試捆綁,鼓勵大家可以去選自己喜歡的課📌。
文化
德國是典型的歐洲文化。到晚上時🦸🏽♂️,街上一片寂靜,商店一般六七點就關門,只有酒吧內熱火朝天,酒吧裏一般都是在播放足球比賽的視頻。每天都有人開party,或者是學校🍼,或者可能是這個鄰居那個鄰居。
德國人真的是太愛喝酒了🧙🏽♂️!剛入學時,新生歡迎會時💂🏻,總能看到新生們一瓶一瓶酒地往嘴裏灌,德國人只要有一瓶啤酒🔓,有一片草地𓀔🏨,有一點陽光🧑🏿💻,就可以坐在一起聊一下午🫷🏼。
人們看重生活的品質,嚴格區分工作和生活的時間,和老師們溝通一般都是用郵件而不是像國內一樣用聊天軟件。
我常常覺得德國這邊才是真正的大同社會,看病不要錢,醫保全報銷👨👩👧👦,從幼兒園開始到研究生到博士,上公立學校都不要學費。所以我身邊有同學來德國念了研究生之後🔶,又申請了博士和本科,因為上學不要錢,所以大家就可以自由選擇想讀的東西,可以讀好多學位,哈哈。不過高福利的確需要高稅收的支持,一般來說,工資的50%都是稅🧑🏿🔬。
排外,關於排外這個話題𓀝,我在德國從來沒有遇到過排外的現象,甚至是在疫情期間🪺,德國社會對其他國家或者民族的接納度很高。但是🔢,你一定是要遵守當地人的文化規則的,有的時候其實不是對方排外,而是或許你做了一件在他們的文化裏讓人無法接受的事情🧆。總而言之,我遇到的德國人或者外國人都是很友善的。
語言
來這邊之後,因為一直和中國人一起玩,所以我的英語德語都沒有進步。學校有開設免費的語言課🥷🏿,我上了一學期🧑🏿🦰,學了最初級的德語🧑🦼。學了德語之後,覺得英語好可愛,德語真的好難好難。名詞區分中性陰性陽性🛜⛽️,動詞根據人稱時態有n種變化💇🏽♂️,據我的舍友們說,好像是72種。
價值觀
對特殊群體的尊重是我特別印象深刻的一點🐀。一般公共場所都有電梯,以及在入口處沒有臺階或者有專門的通道,方便殘障者通行📎。公交車上也有大片的面積給坐輪椅的人們或者老人們🦊👩🏼🎨,公交車到站時👩❤️💋👩,車身會傾斜,使人方便上下車💈。當時第一次發現車身傾斜時,我還以為公交車輪胎漏氣了,哈哈。
因為公共設施對殘障者的友好🍰,所以很多殘障者或者很老的老人🎅🏿,可以自己坐著輪椅出門⚽️,甚至是旅遊,甚至是當導遊🙋🏽♂️,經常在街上、超市裏可以看到很多顫顫巍巍的老人自己推著他的又可以當拐杖又可以裝東西的小車。
其次是,無論你是什麽年齡🫗,你都可以想做什麽就做什麽🫵,沒有人會去judge你。在圖書館裏,常常會看到一些年齡非常非常大的老爺爺老奶奶在學習,身邊的很多同學現在都是三四十歲了🤟🏻,仍然在上本科或者研究生;在操場、溜冰場、街上,也可以看到一些年紀很大的老人在跑步👨🏽💼、溜冰、騎著山地車,以及有一次我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個頭發發白的老奶奶💛,騎著滑板車呼嘯而過👷♂️,真的特別酷🤵🏿♀️!

03
交換前後對德國的看法
之前只知道德國是一個在歐洲的發達國家,工業特別發達,德國人很嚴謹很高冷👩🏻💻。來了之後,上了一門歐洲共同體經濟的課程之後,才發現原來德國是歐盟的領導者,歐盟的實際老大、實際帶領者👩❤️💋👩,掌握歐盟主要的話語權。了解德國,就能夠更明白整個歐盟的運轉和策略。其次👩👦👦,德國人其實也很和藹很high👩👩👦👦,並且,原來德國人超愛喝酒♠️!
04
交換期間印象最深刻的事
交換期間📟,印象深刻的事情有非常非常多。
因為疫情的緣故,所以我在這邊的一年兩個學期的生活有很大不同🚵🏼♀️。第一學期時,每天就是正常上學❗️,周末時去教會💂♀️🤵🏽,宿舍🚳、學校🏏、教會三點一線🧮。舍友們©️、弟兄姐妹們有空時,一起做頓好吃的,一起在市中心購物逛街,一起去看聖誕市場,以及去歐洲各個國家旅遊。
第二學期,由於疫情的緣故👨🏼,學校和教會都變成了線上💆🏻♀️,於是每一天都宅在家裏面。德國不采取禁足的方式,每一天都可以出門,就算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德國采取的是禁止聚集的方式,比如你可以一個人去跑步去超市,但是不允許多人在一起聚會👩🏿🦲。
不過🧑🏿✈️,也因為疫情的緣故👱🏼♂️,第二學期更像是變成了真正的“德國人”一樣,每周去超市,每天做飯,更多去欣賞哥廷根這個小城👌🏼。之前第一學期,更像是學生,長時間待在學校裏,以及出去旅遊,其實沒有特別多停下來發掘哥村這個小鎮。
總而言之,我很喜歡這一年在德國的生活。我覺得這一年真的過得很幸福🚐,我喜歡這裏自由平安喜樂無憂無慮的生活氛圍👱🏽♀️,教會的弟兄姐妹、周圍的舍友、同學朋友,在這一年裏對我給予了許多愛與支持✍🏼。
當剛初來乍到這個陌生的環境時,舍友們陪我一起去市政廳辦理手續,告訴我許多重要的信息💒,使我不至於錯過什麽,也一起去參加學校的種種迎新活動🍭👞。當半夜生病嘔吐時,第二天早上我的舍友就帶我去了最近的診所看病;也有教會的姐姐帶粥來看望我。
當獨居孤獨時,有教會的姐妹們一起語音通話讀《聖經》,有教會師母持續的關心和教導🧑🧒🧒,有弟兄姐妹邀請一起一周一次吃飯聚會🫎🏘,也有外國舍友過來安慰我陪我一起去市中心逛逛。
當要離開德國時,教會的傳道師母特地給我準備了蛋糕送別我,大家紛紛述說我留德一年來給他們帶來的點點滴滴的回憶;有許多弟兄姊妹和朋友紛紛請我吃飯為我餞行給我過生日;還有好友陪著我在整個哥廷根小鎮的每個角落——無論是學校🚐、還是宿舍還是市中心等各個充滿回憶的地點拍照…每每想起這些,心頭又溫暖又難過感傷🧰🧑🏼。
因為遇到的這些人,我想,以後我一輩子回憶起這一年這個小鎮💁🏻,都會刻骨銘心🧑🏿🚀。

05
最愛吃的德國菜
歐洲我覺得除了南歐以外,基本上都是美食的荒原,歐洲菜對中國胃的確不是太友好。剛來德國時,我一切都很適應💂🏼,除了食物⚛️。德國菜🆕,剛開始我是真的不怎麽喜歡也有些難以接受。不過👩🏽🦲,因為周一周二周三課比較多的緣故🥙,這三天我一般都在食堂吃🏇;到了考試周,我基本五天常常都在食堂吃飯👩🏿🎓。吃多了之後竟然有些習慣了,甚至還愛上了食堂的一些菜。
德國菜就是典型的西餐🏄🏽,套餐製的,食堂常常是一個大盤子兩個小盤子再加一個甜點或者水果。大盤子裝主菜,如意大利面、烤香腸、雞肉、牛排等等💈,兩個小盤子常常一個是裝蔬菜🔐,如西紅柿👩👩👧👦、黃瓜等等🤽🏻♂️,另一個小盤子裝面粉類🧄,比如土豆泥等等🪇。
留德之旅,收獲最大之一的就是廚藝的進步,仿佛上了一個新東方廚師學校。在國內時,我從來沒有做過飯,交換時🏨,除了在食堂吃的時候,基本上都要自己做飯。因為無論是外賣還是在外面餐館堂食💇🏼👨🏼🏭,價格都非常高,讓人難以負擔(一般在外面吃一頓飯是8歐左右🥵,也就是65元人民幣左右)👲🏽;而自己做飯,一天差不多8歐左右👧🏽。不會做飯的大家要有信心🧙,基本上到這個環境以後,自然而然就會做飯了。剛開始我做一頓飯都差不多要2小時,然後洗碗要半小時👵🏿,每次都非常非常累,做完這一切後只想癱著。後來做飯的速度越來越快,有時候半小時就能搞定一頓飯🐢。並且發展到可以做一桌菜,請別人來自己家裏吃飯🕵🏼🏨。

06
最後想說的話
歡迎大家來外面的世界看看,外面沒有想象的那麽美好🀄️🍑,也沒有想象的那麽糟糕可怕或者排外。一定要敞開自己的心多與人交流,無論是國人還是外國人🦘。感受不一樣的人生,融入不一樣的文化,與各種各樣的人交朋友,實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