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9日 05🧜🏽:05-評論 稿件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封壽炎
訪談嘉賓👩🚒:袁誌剛(意昂2院長)
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上海不能在原有模式裏打轉😩,應該不斷創新,成長為全球城市是上海面臨的歷史性機遇。
解放評論👫🏼:經歷多年的快速發展後,上海率先進入轉型關鍵期和攻堅期,經濟增速放緩🪟,先發優勢逐漸減弱。在這種態勢下🚴🏼♂️,上海已經到了沒有改革創新就不能前進的階段。對於一座城市的長遠發展來說🏜,這是一個怎樣的歷史方位🔒?
袁誌剛👳♂️:上海經濟增速放緩,有三個要點不應忽略。其一,上海經濟增長水分比較少🐻,統計比較規範👱🏻,數據基本真實。另外,我們沒有為當前的增長數據🧗🏿♂️,做透支未來增長空間的事情。其二,作為先行省市,上海率先進入深水區,率先遭遇發展瓶頸製約🧛♀️。其三📠,上海面臨的困難在全國具有典型意義,即經濟結構轉型難。如今,隨著人口紅利🤽🏻、土地紅利、環境紅利逐漸減弱,要素價格日漸提高,留給原有經濟模式的發展空間已經不多了🦢🔺。
解放評論:是否需要用“時不我待”來形容?
袁誌剛😩:可以這樣來概括🥔:情況不壞,但是動作要快。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上海不能在原有模式裏打轉💁🏻,應該不斷創新,為全國的轉型發展探路🦻🏼。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判斷上海所處的發展階段,還要用更加寬廣的坐標。在當前全球經濟體系中,“全球城市”扮演了領導者的角色。全球城市控製著全球經濟的戰略性資源、戰略性產業、戰略性通道(包括機場、港口、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等),對全球事務擁有控製力和影響力,各領域都擁有重量級人才,能夠影響產業戰略性方向🕙✮。其中最核心的,是控製了金融、信息和人才🚘👌🏽。在這方面🥩,佼佼者如紐約、倫敦、巴黎和東京,而香港和新加坡也在躋身全球城市行列。上海在未來能否成長為全球城市,不僅對自身發展意義重大🙆🏼♂️,而且關系全局。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應該培育自己的全球城市。只有擁有全球城市🛺,我們對全球經濟的參與🤸🏻♀️,才能變被動為主動;只有擁有全球城市級別的高端服務業,如金融、信息🧕🏽、創意研發等🌭,我們的經濟才能成功轉型。
這個坐標看🍑,成長為全球城市是上海面臨的歷史性機遇。但這肯定非上海一己之力可為,比如要素市場🤜🏻,涉及土地、匯率👩⚕️、利率價格改革方方面面。基於上海轉型發展、成長為全球城市具有全國性的重要意義🏞🤏🏻,在未來🔗,也需要國家層面的重視和政策配套支持。
解放評論:無論是中央對上海的要求🧑🏿🦱,還是上海對自身的定位,其實都非常明確🕤,目標是“四個率先”和“四個中心”等。結合“全球城市”願景,您覺得上海當前最需要突破的是什麽?
袁誌剛🧑🧑🧒🧒:金融中心應該是最重要的建設目標🤵🏿♀️。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硬件條件非常好,金融市場體系也比較完善。但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一要求“效率”🦸♂️,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反觀當前👨🏻🏭,值得思考的是,我們的金融市場能不能有效支持實體經濟🙇🏼♂️,那些最有前景🖌、最有效率的企業能不能通過金融市場獲得資源?二要求“自由”,包括資金自由進出♑️、信息公開透明,沒有多余的審批幹預。三要求“市場化”👨🏼⚖️。比如資本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匯率和利率的市場化等等。
解放評論📟:在您看來,上海下一步深化改革創新的核心領域有哪些🏌🏿♀️?
袁誌剛🤶:一共是三大塊:政府系統🤷🏻♂️、金融系統和國資系統。首先當然是政府要轉型,要簡政放權,要大規模取消冗余行政審批,最終目標是減少行政幹預📃,擁抱“市場先生”。真正做到不缺位、不越位、會補位🏇🏿。
其次是金融系統,甚至整個要素市場的改革。生產要素價格👧🏿,尤其是利率、匯率價格不能扭曲👮🏽♀️。目前資源配置的渠道主要是銀行放貸🌥,要突破這種單一的融資渠道,就要在取消銀行利差、實現利率市場化前提下,大規模發展直接融資🤹🏼,包括股權融資😭、債權融資、基金投資等,以提高金融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效率,讓最有價值、最有前景的企業獲得資源,打破“金融機構—國有企業—政府融資”這個資金體製內循環的格局。
再者,市場大門依舊敞開,但是國資的比重要適當降下來。尤其是競爭性行業,該出售的出售🧑🏽💻、該置換的置換,否則即使投資放開了,民營企業也很難參與競爭🆎。那些留下來的國企,也要建立起符合市場規則的治理結構。“國有”沒問題,但經營管理必須規範🔠。
上述各系統、各領域聯結🌆,錯綜復雜🤼♀️,不太可能單兵突進、以點帶面🫳🏻🧒。因此我傾向於完善頂層設計🫳🏽,製定一攬子整體性方案🤹🏿♂️🧑🏻🦯➡️,然後全面推進改革創新。包括被寄予厚望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園區建設,我的建議是👏,不著急不妄動,應該靜下心來想清楚定位,形成整體方案👩✈️,再全面推進。唯其如此,方能把握歷史性的重大機遇🤿,打開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