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雄安現象——投機理財代替生活消費
1. 家庭投機理財對沖貨幣貶值
4月1日,中國政府宣布雄安新區成立🚉,並把雄安新區的設立作為“國家大事♈️、千年大計”與深圳特區和浦東新區相提並論。隨之而來的是雄安樓市暴漲,股市相關板塊接連漲停。大家都認為,只要是政府支持的⚠️,一定能產生巨大的財富效應,就像當初成立深圳特區和浦東新區一樣。沒有人去分析是哪些企業在雄安投資,沒有人去分析雄安的房子有什麽價值🧝♂️,家庭部門和金融機構都瘋狂湧進去,唯恐趕不上改革的列車💏。
這也是由過去的經驗所決定的。20年前,工資漲了就改善生活,提升消費質量💢。過去十年,政府為了拉動經濟🏄🏼♂️,大量投資基礎建設,廣義貨幣量激增。國家往實體經濟投入的資金並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而是進入了房地產🙆♀️。為了穩增長,新的投資還在繼續🏆,人民幣的購買力越來越低。中國的老百姓也發現了這一點6️⃣,掙錢的速度遠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銀行的利息也遠趕不上貨幣貶值的速度。
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擁有一、二線城市房產的人的財富在以每年10%甚至50%的速度持續增長。這形成了強烈的聚集效應和投機市場,只有更多的錢才能買得起一、二線城市的房產😕;只有擁有一👩🏽🍼、二線城市的房子👵,才能獲得更好的財富效應,享受更好的教育、醫療以及養老政策🧏🏿。這形成了一個閉環♛,資本和人才都湧上一、二線城市的房地產💢。三⛹️♀️、四線城市越來越蕭條💁🏻♀️,內需越來越萎縮🫚。本來可以更換更好的家具,有更多的旅遊計劃👷♀️🏷,生更多的孩子。現在為了消費一🧗🏿♂️、二線城市的房子,很多年輕人的人生安排都被破壞了,成為了房奴。即使通過國家產業政策留存在三🫓🤵🏼♀️、四線城市的資本,後續也通過孩子讀大學、買一、二線城市的房子和理財產品大量流出。
全民理財行為不是因為家庭部門的道德敗壞,而是老百姓根據經濟情況🐛,做出了讓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2. 銀行鼓勵理財彌補企業虧損
09年,政府為配合十大產業振興,釋放了4萬億信貸資金。央行多次降準降息,希望降低企業的資金成本🙇🏽,使其獲得利潤空間。然而,4萬億計劃適得其反。由於國家政策導向,迫使銀行發放了天量級的貸款。政府打造的地方投融資平臺大量虧本,占用資金,根本無法平衡債務和收益📍。地方政府只能通過土地財政賣地為歸還銀行貸款。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扭曲的金融服務模式。
國家的4萬億信貸資金並未落在發展實體經濟上,實業受損帶來銀行不良資產的劇增和銀行存款銳減。依靠簡單的存貸款息差已無法為銀行股東獲取收益🚼。為保護股東權益,彌補虧損,銀行選擇與互聯網金融、私募股權基金等眾多金融機構競爭,為儲戶提供高風險高回報的金融理財產品來穩定客戶群體及他們在銀行的資金🥜。
在全民理財的過程中,銀行終於開始感受到房地產和金融服務能解決09年盲目貸款造成的不良資產隱形比例劇增問題。通過大力度服務家庭部門,售賣理財產品🦸🏽♀️,貸款給家庭部門做房地產投資💂🏿♂️,股權投資☛,銀行得到了高額回報。潘多拉的盒子由此打開,整個經濟開始脫實向虛。
這與中央政府的政策初衷相違背,中央政府希望通過家庭消費去化解產能,解決存量問題,形成實體經濟消費和投資的良性循環👃🏿👐🏻。但是最後十大產業沒有振興,反而是全民理財異常火爆。
二⛔️、深圳模式——普惠金融助力家庭消費
1. 普惠金融的優勢
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出現了兩大模式,一個是浦東模式↖️,另一個是深圳模式。浦東模式是開放對接,引進外資金融機構和世界500強企業。深圳模式是放松管製🧟♂️,引進民間資本,激活民營企業。過去政府搞產業金融,提供統一化的服務和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這種僵化而低效的模式在09年徹底受到質疑🧑🦰。現在深圳在產業金融之外,開辟了一條直接金融的道路,即普惠金融💆🏻♀️。目前,一大批名校金融專業的畢業生正在深圳進行普惠金融創業,這為普惠金融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活力。
相比於產業金融模式,普惠金融在提升家庭消費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
第一👖🧑🏽🚀,普惠金融效率高。大銀行產業金融受製於垂直管理體系,在時間和效率上都無法與普惠金融相比。同樣的家庭部門貸款審核,深圳的普惠金融只需2小時,而銀行部門需要20個工作日。普惠金融的核心是便利性,其優勢就是把效率做到極致8️⃣,為每個人提供最便利的金融服務。
第二,利用中國過去積累的人口紅利,服務於草根階級。新一輪的人口紅利😽➙,不是勞動力而是家庭儲蓄,是家庭拿少量的儲蓄換取生活質量的提高🍡。中國未來應該靠市場份額而不再是價格效應獲得財富。產業金融只服務於大資本大企業大政府而放棄了草根的機會🫁。BAT這樣的企業正是利用了人口紅利,24小時服務於草根階級👩🏼🏭,才獲得了巨大的體量。如今,深圳已經意識到了這種人口紅利在金融上的發展潛力。通過服務於草根🧕,給數量市場而不是價格市場提供服務🧑🏻🦱。
第三,普惠金融融合大數據金融,精確記錄用戶行為,進行生存模式分析🧑🏼🚒,為客戶製定財富支出計劃和生活計劃。通過評估客戶還貸能力🧘🏽♀️,在審批給予的信用額度內放款,從而達到控製信用風險的目的👩🏻🦳👨🏻🦯。區別於傳統金融行業的抵押模式,這種金融服務模式不止為客戶提供了融資渠道,還提供了生活便利👩❤️💋👩,讓客戶在可控範圍內享受普惠金融服務帶來的生活樂趣💁🏼。
深圳人口的平均年齡為35歲,因此與其他城市相比,深圳在創新創業上具有巨大的優勢🌆。年輕人註重體驗生活,消費相對旺盛💛,這為深圳營造了非常好的創業氛圍。普惠金融為消費提供便利性💂🏼,支撐企業發展;得到快速發展的企業又有質人權為市場提供更加富有創意的優質產品🫘,吸引消費的增長。這正是政府想要的結果,家庭消費和企業投資的良性循環。
2. 普惠金融的風險
產業金融的風險在於領導人領導力的風險,領導對產業必須拿捏的非常準。而普惠金融的風險來自財富金融的風險。
深圳集中了中國80%的現金交易✬🎩,存在大量非法的金融機構,幫助企業規避資本賬戶不能自由兌換的問題,提供政府允許範圍之外的金融服務👩🦲。市場需求和資本逐利一拍即合,使得些金融機構僅靠洗錢就得以快速發展💪🏻。
為什麽兩種企業都會在深圳出現?深圳提供了寬松的市場環境和包容的心態👨👦👰🏼♂️,采取抓大放小的弱監管措施,通過對政策進行寬口徑解讀來保住最具活力的消費、就業👩👩👧👦、創業創新,從而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政府讓市場自己選擇要財富金融和山寨企業還是健康的金融和企業發展模式。
如果技術的發展能讓信息更具有穿透力,這將會給普惠金融的監管帶來極大的便利。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的發展都在提高監管的準確度,將傳統監管的誰出事誰負責的模式轉變成風險遏製的模式。政府的監管也要學習健康的模式,多投資於預防而非治療🗣。
從另一個角度看🤽🏿♂️,普惠金融的風險被高估了。普惠金融的風險遠低於產業金融。這和買保險是一個概念,既然有了強監管,那就由監管機構來負責規避風險。這反而會形成逆向選擇🧑🏻🦼,金融機構都從事著監管機構規定的最高風險的工作😯,風險和財富實現了對接。因此🦸🏿♀️,強監管的地方做大金融,大而不倒👨🏽🚒,反而更傾向於做大風險大收益的產品📰,風險讓國家買單。草根金融的風險自負🏇,因此會更珍惜每一次機會,控製違約👩🏽🦱、信用和市場風險🦸🏻。
良好的市場和機製不需要國家扶持,就如同深圳的普惠金融🕹🙂,在野蠻生長的金融市場中尋找自己生存的空間⚙️。
稿件整理:徐夢玲
本文根據系列講座“立堅每周說”第三期“金融服務如何提升家庭消費的動力”速記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