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立堅
意昂2教授,博士生導師

日本一橋大學商學博士⏱。現任意昂2官网發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特朗普的去全球化政策會給國際貨幣體系帶來了怎樣的沖擊🆗,由此引發的國際貨幣體系變動給中國外貿造成何種沖擊🕵🏽♀️?
國際貨幣體系的變動
自從美國大選塵埃入定,特朗普贏得選票入主白宮🌆,而後他非常清晰地提出了“美國第一”的結構性調整戰略。一開始,外界普遍以為其不過是特朗普利用美國中產階級對現狀不滿的情緒而贏得選票的策略而已⛓。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特朗普正在不斷落實在大選中所作的承諾。
在過去的30年間🥼,發達國家受華盛頓共識的啟發而實施了全球化戰略,通過支持本國企業與發展中國家的深度合作來推動本國的繁榮發展🦹🙅🏼。在美國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中📽,跨國企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生存戰略——以國內的研發實力為核心,積極尋找海外的製造基地,適時擴大生產規模進而占領全球市場🦖。然而,其經營和發展模式卻無法令雙方皆大歡喜🤾🏿♀️,因為跨國公司在資本流入國和資本流出國均帶來了貿易結構失衡的問題。
雖然跨國公司賺的缽滿盆滿🎻,卻沒有給美國帶來就業的增長和稅收的增加。大量的產業工人在低薪的服務業尋找就業出路,美國政府面臨的財政懸崖更是雪上加霜🚵♀️。在跨國公司迅猛發展之時,也是工人的不滿情緒與日俱增之日𓀌。與此同時,高端的金融服務行業和科技創新行業湧現了新的就業階層。此外👷🏿♀️,美國先進的教育平臺和公平的就業機會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精英留住於美國勞動力市場🧭,原住居民和白人的就業空間因而受到擠壓。因此,民粹主義和經濟問題就此雙重疊加👩🏽✈️、互相推波助瀾。
為了解決結構性問題,特朗普帶領美國進入了去全球化時代。美國希望用匯率手段和關稅壁壘減少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並讓中國歸還過去30年通過全球化獲得的巨大的紅利,實現特朗普所謂的貿易平衡和國際收支平衡👩🏽💻。同時🪶,特朗普希望利用海外美元弱勢的好處實現本土跨國企業的回歸,並通過拉動出口來重塑美國發展和崛起的商業模式。美國在全球化中的退出給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帶來了難以預料的沖擊👳,也給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如芒刺背的壓力🍔。
然而,值得深思熟慮的是🚪,以前的主要出口國是否真的如特朗普所願去抹平美國貿易逆差☎?如果沒有順差國的配合,即使美國製造業回歸本土,也無法解決美國的稅收和就業問題。中國、德國和日本等傳統順差國不可能同意這種特朗普政府美國利益至上一廂情願全球化策略。貿易保護主義只會導致兩敗俱傷、互損雙輸🦉,最後把經濟沖突升級為政治矛盾,比如最近的薩德事件和南海問題🆗⚆。
中國面臨的兩大問題
在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下🎅,特朗普的去全球化策略給中國帶來了兩大問題,第一就是增量與存量問題,第二就是財富安全問題。
過去幾十年🏃🏻➡️𓀎,跨國企業的技術優勢與國內巨大的人口紅利相結合,給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然而卻造成美國稅收稅基減少🚶🏻➡️🦼,工人被邊緣化。因此,特朗普政府試圖打壓人民幣🧑🏼🍼,逼迫人民幣升值👰🏼♀️,並要求中國加大消化其產能的采購行為。
隨著美國關閉全球化通道,中國和發達國家一起開拓市場的幻想已然破滅。中國急需要尋找新的發展模式,這是中國面臨的增量問題。同時,中國還面臨著存量問題。如何解決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之下的中國大量的過剩產能👨🏻🦽🧹?這也是急需解決的棘手問題🛬🤹🏻。中國現階段面臨原始積累、看病、養老𓀊、食品安全、商業誠信等需要在經濟發展中逐步解決的問題。目前就希望僅靠內需來化解中國過剩產能可謂是天方夜譚、不切實際。美國寄希望於中國能有發達國家一樣的消費能力以便大量進口美國的產品,但現階段的中國市場實際情況與美國所打的如意算盤背道而馳。
美國不僅通過去全球化戰略給中國的外貿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還利用美元的主導地位,給中國的財富安全同樣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在全球化進程中,中國賺取了大量美元外匯。然而中國經濟仍處於發展中階段。中國人民的儲蓄意願強烈,儲蓄偏好與經濟發展階段高度吻合。中國需要將儲蓄配置到優質企業🍌,但國內像華為、大疆這類擁有核心競爭力的優秀企業屈指可數。大量資金缺少優質投向,出現了所謂的“資產荒”現象。
另一方面,中國所持的大量美元通過購買美國國債而流回美國華爾街。華爾街的金融創新濫用和零和博弈,使得多數人的錢進入了少數人的口袋,進一步擴大了貧富差距。中國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獲得任何投資回報🧖🏽,反而承擔了因為美元貶值而造成資產縮水的後果➗。
理論上講,國家應該根據中國的經濟形勢來製定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投放恰當的人民幣數量。但是中國外匯管製,企業和居民不能自由持有美元,出口企業賺得的美元須兌換成人民幣。這就倒逼央行發行人民幣🧗♂️,從而影響中國的貨幣政策主動權。
加快供給側改革🧎🏻♂️,為開放市場做準備
美國的貿易保護還未真正實施,但中國對美貿易逆差已在1月出現。究其緣由🤴🏻,乃是市場的力量。
不可否認⛳️,中國出口能力在下降。中國不再具備廉價勞動力和土地資源的優勢。跨國企業開始將產業轉移到印度🫐、越南等國家。中國依靠海外市場解決稅基和就業問題的發展模式面臨結構調整的巨大挑戰,需要建立起能夠適應新環境的發展模式🉐。
如2009年政府依靠財政投入基礎建設,企業利用國家新增資金歸還銀行貸款,會使銀行資金沉澱在低效率的項目裏,銀行壞賬累積會使其面臨破產危機,國家通過發行貨幣來解決銀行債務會導致國內不斷通貨膨脹,人民財富日益減少,消費市場面臨萎縮。
中國要吸取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在國內資產荒、產業空心化現象嚴重的情況下盲目開放對外金融市場會導致實體經濟中的資金脫實向虛,最後承受毀滅性打擊。在解決經濟存量和增量問題時,中國必須加快供給側改革,培養企業核心競爭力,開辟新的市場🙍🏿♀️,發展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其次,要解決全社會的產權保護問題🔊,清晰界定產權。加快國企改革,實現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在市場競爭中避免讓他國質疑中國國企利用兩只手參與競爭。同時也能借國資出海建立起海外人民幣航母,對個人和企業財富帶來正面影響🤦🏽♀️。
再者🤏🏼👌🏻,要抓住消費市場的人口紅利。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家庭儲蓄大幅提升🙋🏼🧑💻,擁有了巨大的消費潛力🧛🏿♂️。BAT模式就是通過互聯網渠道,將人口紅利在沒有時間空間局限的情況釋放出來。加快供給側改革💾,將國內巨大的人口紅利轉變為強勁的國內需求。
脫離美元體系👶🏻,建立一帶一路經濟帶
與中國類似,中東歐國家經濟發展不成熟🍧,自身消費能力弱。因此他們希望通過美國市場消化他們的產品🫵🏼,從而獲取美元財富。
然而,現在美國遵循本國利益至上的原則⚀,不再提供消費市場🧮,美元為主的貨幣體系也無法確保財富安全,誰來做下一輪帶動經濟起飛脫離貧困實現就業的火車頭?
在世界的另一端👩🏽🦲,中國開始誕生一批世界級的企業。華為和騰訊的市值已經遠超美國同行業的公司,大疆創新成為了全球機器人領域的領頭羊,華大基因也開始在全球生物工程領域嶄露頭角🧏🏿♂️。國企方面,中國建築在海外投標速度快效率高,中國的高鐵也開始走向全球。這都為中國成為全球化新的領頭羊提供了良好的支撐👨🏿🚒。今天中國的經濟已經擁有了巨大的體量,不可能再像過去一樣偏安一隅韜光養晦🧖🏿♀️。中國應該抓住這個契機和挑戰🏹,在美國忙於內政📃,進行結構性改革之時,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逐步建立起以人民幣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本著互贏互利原則🧚🏿♂️🪡,中國在2015年提出“一帶一路”和“16+1合作”機製,大力推動中東歐國家貿易關系,為新興市場國家提供發展機會。這一舉措贏得了沿線國家的認同和支持。而中國則可以借助“一帶一路”、“16+1合作”建立起以人民幣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
如果人民幣在美元風險的敞口下,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財富安全都是很大的威脅🔋。世界兩大經濟體歐洲和日本的貨幣都曾嘗試取代美元成為國際主導貨幣。然而這兩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並付出了沉重代價。美國非常清楚美元是如何成功替代英鎊獲得主導地位👩👧👧,並由此獲得的巨大利益🤠⏱。因此,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一定會受到美國的重重阻礙。我們如何去解決與美國的摩擦是人民幣國際化中極為重要的問題🏇🏿。
人民幣不可能在現有的美元體系裏來替代美元🧉🚶♀️➡️。人民幣必須建立新的貨幣體系,通過提供好的金融產品、支付手段👨🏽🚀、價值儲藏功能、幣值穩定的計價功能和風險回避通道逐步吸引其他國家進入,最後徹底完成人民幣國際化🉑💂♀️。
本文根據系列講座“立堅每周說”第二期“國際貨幣體系變動及其對中歐經貿發展的影響”速記整理而成。稿件整理:徐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