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要聲明,對於元宇宙,經濟學者其實是最沒有發言權的。然而,如今這個人氣話題的走向愈來愈向著一場資本狂歡的態勢發展👩🏻🍳,那麽作為經濟學者不得不勉為其難說幾句,澄清幾點有關技術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常見誤識👲🏼。在具體講述我的觀點之前,先給出結論:如今被行業熱捧的元宇宙這個概念——而非當年科幻小說中描繪的那種設定🎓,從技術進步角度而言,是IT產業一次卷得不能再卷的求生之舉;但是從商業運作模式的角度來說,則又是一場效果遠超預期的概念營銷(至少短期來看是如此)。
面對元宇宙這個話題🚶➡️,拋開各種花裏胡哨的技術炫耀和遠景暢想,我們首先要問的一個問題是:對於我們這個時代而言,元宇宙究竟做出了什麽樣的改變♻;或者更確切地說,元宇宙帶來了什麽樣的創新?
這裏要稍稍解釋一下經濟學考慮的“創新”指的是什麽🧴。創新可以細分為很多層次🏬,而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經濟學家關註的👧🏻,是那些能夠推動社會內生性經濟增長——尤其是引致長期經濟增長——的創新。例如,2007年,蘋果公司發布了第一代iPhone,從其後整個手機市場格局的改變來看🥃,算不算一次“創新”🛳?當然算,但是從長期經濟增長的立場而言,這還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如果只考慮與智能手機相關的行業得以迅速發展🖊🤼,那麽姑且可以稱為一種“局部創新”。)因為iPhone誕生所必需的各項技術(而且其中絕大多數技術並不是蘋果公司的)早已具備🤳,iPhone的出現只是讓普通人真正體會到數十年來的技術儲備投入到消費者市場帶來的福利而已。
一談及底層的技術創新,就不得不說到經濟學界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工業革命。在許多經濟學者看來🧑🎄,人類社會自有歷史記載以來,只發生過一次真正重要的事件,這就是工業革命㊗️。這種看法雖有些偏頗🦵🏽,卻也道出了部分事實,那就是工業革命時期同時發生了三種類型的底層技術創新,徹底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進程💂♀️🌚。
第一種類型,對於能源的掌控力。數萬年來,人類主要依賴的能源一直是自然能,例如水力和風力。然而眾所周知,自然能源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難以掌控。無法獲得穩定的能源供給,一直是前現代世界製約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為根本性的難題。蒸汽機的發明改變了一切📩,人類開始從自然能轉向機械能🌤。歷史上第一次,我們能夠自主地掌控能源。就如同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盜取火種,掌控能源就等於掌控命運🛒,從此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再聽天由命🛍。
第二種類型➜💸,對於空間和時間的掌控力。精確的度量衡、鐘表的發明等一系列技術創新,使得我們能夠確定生產單位——長度、體積🤽🏼♂️👨🏼🍼、重量——的規範化標準,製定詳細嚴密的生產考核製度,測量經緯度🐟,描繪精準的地圖。規範化標準,意味著工業化流水線生產模式成為可能;考核製度,意味著一套現代化人事雇傭和管理製度成為可能;精確的地圖勘測🩸,意味著探索新世界成為可能👩🌾。有多少人想過💨,一件符合生產標準的合格商品、上班考勤製度以及GPS導航等等看似平平無奇的事,當它們統統不復存在——就像回到前現代世界,我們的世界會變成什麽樣?正是對空間和時間日益精確的掌控力💆🏻♂️,構成了現代經濟增長最為基本的技術基礎。
第三種類型,對於身體的掌控力🫲🏽。1796年🛴🦛,第一例疫苗的發明——牛痘,人類終於掌握了對抗病毒的有效武器🐂,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對於自身身體的掌控力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代。其後各項醫學技術的發展,在提高健康水平𓀝、延長人均壽命的同時,也徹底改變了人口結構⌛️,進而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結構🀄️。
而如今這個伴隨著計算機技術、互聯網發展而來的信息時代,超越工業革命了嗎🪥?
從蒸汽機時代發展到電氣化時代,從煤炭到石油、核能💅🏼,能源技術在不斷發展,但仍舊是機械能源的依賴👨🏽💅;從測量地球到測量銀河系,從機械鐘到原子鐘💪🏿,空間和時間的測定技術在不斷發展,但基本規範化標準不變🤸🏿;從天花到現在的冠狀病毒,疫苗研發技術在不斷發展,但疫苗依然是對抗病毒的最有效方法🧑🧑🧒。
所以🤠,和許多認為我們已經邁入後工業化時代的潮流觀點不同🚣♂️,我認為我們仍然處在工業化時代——盡管可能是終末的工業化時代🩷。因為我們的社會發展所仰賴的基礎性技術架構🙇🏼🦵🏿,一直受到上述三種類型創新的支配,只是在具體的細節性內容方面我們做出了許多改進。
現在讓我們回到元宇宙的話題👨🦰。我的問題是🙆:現如今形形色色的元宇宙概念——無論是已經發生的虛擬現實與真實世界之間的互動,還是可能會在不遠的將來出現的腦機接口——是對三類底層技術創新的突破嗎?元宇宙創造出新型能源🦹🏼♂️,能夠讓我們擺脫對機械能的依賴(比如永動機)嗎?元宇宙打破傳統的空間和時間觀的製約(例如超維度空間)了嗎?抑或是🙆,元宇宙找到對抗病毒的新方法(比如青春之泉)了嗎🤶🏻?
好像並沒有🟠。
先不說其他,單單只論元宇宙所依賴的最為基本的技術——計算機,其基本架構依然是馮·諾伊曼式計算機,即20世紀50年代根據馮·諾伊曼模型設計的計算機:標準的工業化時代的產物。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現在計算機的算力增強了億萬倍⚧。
所以我認為,從技術進步角度而言,元宇宙是卷得不能再卷的一種現象🪡🦿。不過請讀者諸君不要誤會,在此我使用的“內卷”一詞,和目前互聯網上流行的含義不一樣。至少,我說的“內卷”🧶,不是一個貶義詞。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內卷”其實是一種經濟增長模式,邊際收益遞減型的經濟增長。事實是,人類社會中內卷無處不在,各行各業都會經歷內卷化的過程;內卷現象無所謂好壞🙅🏿♀️,只是自然法則發揮作用的必然性而已。
任何技術創新都能帶來超額利益🧣,底層的技術創新更是如此⬜️。然而,當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同一類型技術創新獲得利益時,經濟學的兩大公理之一,邊際收益遞減規律🦞,便會開始發揮作用:我們從同類型的技術創新中獲取的邊際收益會越來越少👨🏿🏫。
此時🔘,另辟蹊徑,再次做出新的技術創新當然是最優的選擇🎀🔭,可是創新哪有那麽容易,底層的技術創新更是需要數百年乃至數千年的科學和技術積累。在這種情況下,利用現有技術,不斷地做一些細微改進,挖掘愈來愈少的技術紅利🚿🚵🏻,雖略顯無奈,但也算是次優的選擇:這就是內卷,經濟增長意義上的內卷。
而元宇宙概念的火爆,就是這樣一種內卷化現象👩🏿。
只要稍稍回顧這幾十年來互聯網產業發展的歷史🟣,就會發現👇🏼,這次熱炒元宇宙概念,實在是再合理不過的一次標準化商業操作🤸🏻🤽🏼♂️:信息技術及其相關產業在技術發展瓶頸製約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信息產業發展至今,能夠攫取的超額利益已幾近枯竭。這一點從摩爾定律的發展態勢以及這幾年熱炒的AI技術商用化就可以看出端倪。最近數年來,懷疑摩爾定律失效的人數以摩爾定律的速度遞增。事實上,無論是從技術角度還是經濟角度來說,除非自工業革命以來的三類底層技術創新有所突破😂,否則摩爾定律在不遠的將來失效幾乎是一種必然。
至於如今被各大IT大佬熱捧的AI技術,只要稍稍了解計算機技術發展歷史的人,便會知道,如今投入商用的所謂AI技術✡︎,和當年馮·諾伊曼時代科學家們提出的AI設想相比🧚🏼♂️,其實完全是一種技術上的倒退👨🏿🍳:曾經的科學家們考慮的AI是如何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而如今的商人考慮的AI是如何在最少的投資預算下🧙🏿♂️,讓機器做人不擅長做的事,從而獲取最大的利潤🧑🧒。
另一方面🪱🚓,虛擬世界對現實的影響也逐步成型。特別是這十年來數字貨幣🦴、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信用的數字化已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真實的影響,虛擬現實已經侵入了真實世界。而作為IT界的行業大咖們不可能不註意到這一點。在此基礎之上,提出元宇宙概念🤸♂️,抓住投資的新風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說到這裏🤳🏿,我相信我要表達的意思已經很清楚了:元宇宙,和技術無關,和錢有關✬。
揭開元宇宙那層虛假的技術皮囊,掩藏在其之下的👩❤️👩,是一次典型的商業模式創新👨🏼🎤。事實上,作為概念營銷,元宇宙已經獲得了階段性的成功,得到上元宇宙課程一個月間賣出了五萬份:科技迷們擁有了一次狂歡🤵♀️,商業大佬們獲得了超額利潤,皆大歡喜🧑🏻🎄。
讀到這裏,如果你認為我是在看衰元宇宙💄,那就是誤讀了我的意思。其實我是真心希望在那些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的元宇宙狂想曲中💬,能夠出現哪怕僅僅是一項真正意義上的底層技術創新🫅🏽,終結這個越來越令人沮喪的工業化時代。
理性地講,目前的元宇宙熱潮有三種可能的結局:(1)只有各類新奇的概念👱🏿♀️,卻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產品👩🏿✈️🧘🏻♂️,最後泡沫破裂👩🏼🏫,一地雞毛;(2)在各類新奇概念中,終於又出現一款如當年iphone般現象級的產品⛳️,為整個行業再續命二十年🌼;(3)在各類新奇概念中,終於出現一項甚至多項劃時代的技術創新,將人類社會推向工業化時代之後的次世代。
目前看來,一切還都是未知數……
1996年,日本萬代公司發布了“拓麻歌子”——也就是中國的90後們所熟識的“數碼寶貝”🧑🧑🧒📷,當時無數少男少女為之癡狂🛕,因為這樣一段代碼、一幅簡陋的馬賽克圖像的出生👤、成長、嬉戲💁🏻、死亡而廢寢忘食,時而喜笑顏開,時而傷心落淚。這算不算是虛擬世界侵入現實世界呢♿️?這算不算是“元宇宙”的0.1beta版呢?可是如今,又有多少人記得,剛剛過去的2021年11月23日,是拓麻歌子誕生25周年呢📳?
一切如常。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劃時代的創新猶如美麗的蝴蝶😛👙,在不經意間綻放,絢爛而短暫,卻徹底改變了我們的世界。所以,與其稀裏糊塗的追隨元宇宙的大潮,不如做一名冷眼的旁觀者🔀,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然後就是靜靜地等待🙄,等待在這終末的的工業化時代✊,那刹那間照亮黑夜的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