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科學調度❔🕵️♀️、周密部署和精準施策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廣大醫務工作者連續幾個月的艱苦奮戰,中國成功地控製了疫情。當前,盡快恢復經濟循環是當務之急,調研發現國內一些電商在此期間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並且取得良好效果👼。電商作為新興業態,既可以推銷農副產品、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又可以推動鄉村振興,是大有可為的👨🏼🏫。在小嶺鎮金米村,截至21日下午4點,拼多多平臺上柞水木耳的訂單量同比增長33.1倍🧙🏻♀️。
疫情發生後,專註於田間直達餐桌的電商拼多多率先采取了新舉措:
第一,2月10日,專門開設抗疫助農專區全力疏通重建農產品上行供應鏈,400個農產區230多個貧困縣的商戶利用該專區銷售當地農副產品,拼多多將“限時秒殺”的巨大流量優先留給抗疫助農專區,短期內緩解了疫情帶來的產品滯銷困境。在湖北省,拼多多聯合秭歸等較早復工復產的農產品主產區的商家、物流企業重建上行通路,將湖北的農產品第一時間納入抗疫助農專區,推動湖北全省農產品上行,取得了良好的農貨銷售效果。
第二👐🏽,除了設置5億元的農產品補貼,又撥出首批10億元資金,對為消費者、為疫情嚴重地區提供物資保障支持的商家給予補貼,每筆訂單將補貼2-3元,激勵所有在疫情時期堅持服務消費者的商家,同時對貧困地區的農產品和商家在流量等方面給予更多傾斜;第三,2月10日起,率先開啟“政企合作、直播助農”系列活動,嘗試“市縣長當主播,農戶多賣貨”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開播以來,浙江、廣東、廣西、重慶等地市長縣長紛紛化身主播,直接帶動銷售生鮮農產品數百萬斤,銷售額超過1億元。
不同於傳統電商,拼多多的特色是社交型電商模式,通過大家一起拼貨的方式,並通過電商與粉絲的互動激勵下單,瞬間將需求轉化為現實購買力,從而解決了傳統電商面臨的難題。拼多多2015年成立後,在利用上述模式推動農產品上行的同時,還圍繞鄉村振興探索出來兩個舉措值得肯定:
第一🤾🏻♂️🧿,2019年4月開始,瞄準深度貧困地區,發起“多多農園”扶貧興農創新工程,帶動近千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增收。在雲南、新疆等深度貧困鄉村,該工程“多管齊下”:一是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及其他科研機構為貧困地區尋找適合本地發展的產業,二是資助和扶持建檔立卡戶組成新農商公司或合作社,三是培育孵化本鄉本土的年輕新農人作為職業經理人,四是對這些地區配套電子商務供應鏈公司、品牌設計機構等資源,鼓勵並扶持貧困地區推出標準化、品牌化產品通過拼多多銷往全國,有效解決了深度貧困地區缺技術🤹🏽♀️、缺管理、缺市場、缺帶頭人的眾多難題。例如,雲南保山、文山、怒江的咖啡🚑、雪蓮果及橘櫞種植,新疆喀什的核桃種植加工,這些項目在解決女性就業和脫貧增收方面效果良好。
第二,開設“多多大學”培養新農人和紮根農村的企業家🌎。2019年5月,拼多多與中國農業大學達成戰略合作,計劃5年內培養10000名新農商人才。2019年6月1日,“多多大學”在雲南文山開設第一堂公開課,當地110名農村學員參與了該課程🚶🏻♀️➡️。截止2019年底,線下課程累計1400小時,覆蓋12個省份的874名農村學員,線上課程累計觸達49萬名農業經營者。拼多多的這些新舉措有力也推動了貧困地區的農產品銷售,截止2019年底,來自832個貧困縣的36萬家商戶在拼多多上註冊,較2018年增長158%。
拼多多等電商深入農村地區,縮短了農產品從田間地頭與餐桌的流通鏈,對於中國的農村產業扶貧🏇🏿🖤、鄉村振興乃至區域經濟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但調研發現,電商帶動落後地區農戶脫貧增收還面臨一些問題和短板:
第一,部分貧困地區的產業不夠集中,難以利用電商帶來的大市場優勢;第二,部分貧困地區的產業規模雖然較大,但是倉儲和物流體系基礎設施欠缺;第三,部分地區發展的扶貧產業還缺乏“新農人”或者農民企業家打通當地農產品與電商平臺之間的鏈條;第四,很多農產品產地與物流集散地分離,導致產地政府和集散地政府都不願意對物流和倉儲基礎設施進行補貼或者扶持。
為此,我們建議加大對大宗農產品產區所在地的倉儲和物流體系建設的投資力度。對農業大省所在地的省會城市及部分地級市,建設若幹個高水平👨🏽🍳、央地共建的國家級現代物流園區,彌補這些地區農產品接入全國大流通體系時面臨的短板;建議財政部協同農業農村部和國家發改委,針對農副產品產量或者種植面積符合一定標準的貧困縣給予財政補貼,在當地交通便利之處建設具有一定規模、主要針對外部需求的中小型物流集散地;建議教育部協同科技部出臺政策措施,協助各地職業技術培訓學校增開電商課程,與拼多多等電商聯合培養懂農業生產技術🖕🏻、有能力利用互聯網技術的新農人,免費為每個貧困縣培養至少100名新農人,為鄉村振興儲備新型農業人才🧜🏼♀️。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