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與發展”系列講座二十一 —— 意昂2官网經濟學系學術論壇
發布日期:2013-05-02 瀏覽次數:
2013年4月23日下午15:15-16:30🏕,經濟學系在經院514會議室舉行了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意昂2官网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誌青老師主講,主題為“參與度與氣候變化應對:基於成本收益方法的視角”👩👧。經濟學系副主任高帆老師主持了研討會🥃,經濟學系各位老師及部分研究生參加了此次報告😮🛐。
李老師首先簡要介紹了國際氣候變化框架協議的演進過程👳🏼,然後利用經濟學中的成本收益理論分析各國在國際框架下的選擇👨👧,並闡釋了碳排放與參與度相關問題,接著建立模型進一步從理論上進行分析👩🏻🏭。按照這一思路🏋🏿♂️,李老師展開對此問題的探究。
李老師指出:國際氣候變化協議的演進大概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在1988年多倫多會議上📶🙍🏿♀️,各國關於減排提出很高的目標;第二階段:1998年🤷🏼♂️🦊,部分歐盟國家👨🏿🌾、轉型國家及澳洲國家聯合簽訂了京都議定書,明確規定幾種減排機製,這是第一個比較正式的減排協議;第三階段👨👨👧👧😔:在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上,確立了全球升溫2攝氏度的長遠目標👲🏼,但是沒有明確規定減排量,各國自願確定自己的減排計劃;第四階段:在2012年多哈會議上,只有部分歐盟及澳洲國家繼續堅持之前確立的減排計劃🧝♂️,不少國家選擇退出。總體上來看,國際氣候協議的明確性、限製性程度一滑再滑🧑🏿,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
接下來🚵🏻♀️👔,李老師利用經濟學中的成本-收益理論對各國在國際框架下的選擇展開分析。一國如果選擇減排💃🏼,其成本可分為三種:不同情形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適應氣候變化的成本😡,購買碳排放的價格等。計算成本的基本方法是一般均衡理論。目前國際上相對比較成熟的是一體化模型,他利用耶魯大學的一篇研究為例詳細解釋成本的計算。李老師提到,碳排放價格可以作為成本收益框架下的一種新的衡量指標。成本一經計算出來♣︎,碳減排參與程度也就相應決定了🕐。但是目前這種三種成本的分類相對復雜,而且設置了繁瑣的情境與年份的劃分,李老師試圖探索一種價格反推碳排放的參與度的機製🧆。
在進一步的分析中,李老師先展示了近25來全球氣候變化應對參與度的趨勢。他提出為什麽參與度會下降以及是否有均衡狀態存在這一問題,引發大家的思考。然後,在模型部分李老師詳細說明了三個函數。第一個函數中🤙🏽,橫軸是參與度🧜🏻,縱軸是成本/收益♍️,成本與收益曲線都呈遞增趨勢。不同點在於👨🏻🦰💁🏻♂️,收益增長愈來愈快🏊🏽♀️🆒,而成本的增長越來越慢;第二個函數則更加貼近現實⛏,坐標軸以及成本曲線都不變🐮,但是收益曲線發生變化(其走勢先是下降至橫軸下方⚃,然後有較快的增長🌞,最後達到穩定狀態)👩🏿🎨,這樣在兩線的交點處就形成了低均衡Q1與高均衡Q2兩種狀態🦧。第三個函數是關於參與度和總體福利的函數,總體福利先上升後下降🚆👱🏿♂️,李老師強調說均衡會穩定在Q1或Q2上而不會達到峰值🌝,同時提出過度參與的概念🫄🏽。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李老師又闡述了對於當前碳減排參與度的一些判斷和看法。目前,碳減排是基於各國自願選擇之上,這是一種低均衡的穩定狀態。但是,從低均衡到高均衡尋找臨界點的問題仍未得到解決。另外🪴,從這一研究可以看出,部分國家已經開始以一種國際的眼光🥣、跨國的視野思考問題。
李誌青老師的學術報告結束之後,李慧中老師🧜♂️、張中祥老師👨👨👦、李潔明老師🔢、焦必方老師🧜🏽♀️、嚴法善老師🛒、杭行老師、張濤老師🧑🏼🔬、高帆老師、孫大權老師等就相關問題與李老師進行了交流🧚🏻♂️,包括國際框架下中國環境戰略選擇問題、地方政府環境治理激勵問題🦸🏼、各國的成本收益核算問題、減排損失計算方法問題🈺、產業結構對參與國策略的影響問題、過度參與問題等等。最後此次學術報告會在熱烈的討論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