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五🫰,央行宣布全面降準1個百分點🚣🏻♀️;發改委又在一個月內批了近萬億元的基建項目🫔。很顯然,中國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進入了財政、貨幣“雙寬松”階段,想以此來穩經濟增速。但是🏆,照韋森老師看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中國經濟增速的下行問題™️。那麽,從長期來看,解決方法究竟是什麽🫗💷?韋森老師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自己的答案⏱。
本文轉載自2019年元月2日《新京報》。
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40年,雖然中國經濟增速仍保持著6.7、6.8的增長,但是中國經濟的內部結構、外部環境🧫、增長動能和發展前景都在發生急遽變化和深度調整🕺🏿。
2019年,戊戌已過🧚🏼,己亥將至🔶,中華大地將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2019年乃至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走勢如何?
深化市場改革👩💼,建立起法治化的市場經濟秩序👀,中國經濟才能重回穩定和可持續增長的春天。
2018年中國經濟保持勻速增長
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風雲驟起、跌宕起伏🟡🏌🏻♂️,增長前景撲朔迷離。
從統計數據上看,中國經濟仍保持著6.7、6.8的增速勻速增長,但中國經濟的內部結構、外部環境、增長動能和發展前景都在發生急遽變化和深度調整。
2017年第三季度以來🦸♀️,中國固定投資增速、消費增速在下行,外貿出口在2018年的前10個月正增長之後,在第4季度出現了負增長⬛️;尤其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在經歷了前10個月的“出口強運”後,在11月份下跌25%。
2018年,中國的房地產投資、社會融資、廣義貨幣增速均在下行✫。民營企業的銷售和利潤收入全年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國家統計局12月27日數據顯示,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947.5億元,同比下降1.8%,這是2016年以來首次出現的負增長。這些都是發生在中國經濟內部毋庸諱言的事實🐄。
2018年,國際經貿環境風雲突變🏣、烏雲壓頂。
2018年4🪃、5月份以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這不但直接影響已經高度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中國外貿出口🙇🏽♀️,也將會連帶影響中國60%以上各類中國企業的生產和銷售,並且直接或間接地沖擊中國的資本市場的金融市場🧑🦯➡️。
美國與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與貿易大國。中美兩國的GDP總量,已經接近世界經濟總量的40%🤏。過去40年中👩🏿🦲,中美兩國也逐漸發展出了經濟上相互依存和貿易上互補共贏的夥伴關系。
中美貿易摩擦的爆發👨🏽🚒,亦對美國經濟產生了不利影響。2018年🥢,在特朗普政府大規模減稅等有利因素的推動下🥐,美國經濟增勢強勁。第三季度美國經濟增速繼續好於預期🏃➡️👾,實際GDP年化季環比為3.5%,創近4年來同期最好表現👨🏼🦲🈺。美國失業率持續下降,2018年9月降至3.7%,為1969年以來最低水平🎐。但是,到10月份之後,美國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加上受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和美聯儲加息等因素的影響,美國股市在下半年跌入了熊市。納斯達克指數自8月29日創下歷史高點以來,累計下跌超過20%👋🏽,成為2008年以來美國三大股指中第一個跨過“熊市門檻”的指數。截至12月26日🍄🟫,道指2018年累計下跌7.45%,標普500指數累計下跌7.7%,納斯達克指數累計下跌5.06%👳🏻♀️。
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世界經濟形勢增長前景撲朔迷離,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了重大沖擊和影響🧎♀️➡️。根據德意誌銀行的最新研究報告🏊,2018年前11個月,全球有89%的資產負收益,這已是1901年有統計以來最為糟糕的一年,秒殺了此前的最差1920年(84%資產負收益),乃至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
受中美貿易摩擦和中國經濟下滑的影響,中國國內投資者信心薄弱。
A股上證綜指,已從年初3587點的高位👆🏼👨🏼🔬,下跌至2018年收官的2493.90點👩🏼💼,全年下跌24.59%;深證成指收報7239.79點,全年下跌34.42%;創業板指收報1250.53點👨🏫,全年下跌28.65%🙍🏽♂️。按照上交所和深交所網站的數據,2017年最後一個交易日12月29日的收盤數據🧑🏿✈️,滬深兩市市值合計56.71萬億元🧝🏻;但據同花順顯示的滬深兩市數據🧎♀️➡️,2018年12月28日兩市市值合計43.51萬億元;相比之下,較上年末跌了23.28%,市值“蒸發”13.2萬億元𓀄。據統計🏂,2018年,94%股民虧損🧘🏻,人均虧損9.1萬元。
好在11月份在阿根廷召開的20國集團會議上,中美兩國元首達成了暫停貿易戰並恢復談判的基本共識。然而,即使中美貿易摩擦停留在目前的水平上,已經並將繼續會對中國經濟發展乃至世界經濟整體產生重大影響👨🏼✈️。
深化市場改革,中國經濟方能重回穩定和可持續增長的春天
2019年🛀,戊戌已過🐇,己亥將至,中華大地將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2019年乃至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走勢如何?
近年來🌋,在中國經濟工業化過程的中後期,發展增速下行。在這一大趨勢下👨🏿✈️,中美貿易摩擦的發生,不確定的國際經貿環境,將會加重中國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對此👗,在不久前召開的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的大會上,中共中央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表示🤪:中國“未來必定會面臨這樣那樣的風險挑戰,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這說明中國最高決策層對中國經濟將面臨的困難和巨大挑戰,也有充分的認識和思想準備。
近來,世界各國的財經媒體界乃至政府政要、退休高級官員都在談論黑天鵝🙎♀️、灰犀牛、明斯基時刻(金融危機的爆發點)。2019年和未來的世界經濟、中國經濟,用三個字來形容就是“不確定”🫥。黑天鵝是否乍現🌗,灰犀牛是否突然飛奔而至👨👧👧,明斯基時刻是否突現🧞♂️,關鍵在於中國能否“穩增長”。
一個GDP總量已經接近13萬億美元📲、人均GDP接近9000美元的經濟大國𓀁,要穩增長,關鍵在於穩信心、穩預期。如何才能穩信心、穩預期🖕🏻?關鍵則在於對當下中國經濟社會的格局、發展階段和發展前景有清醒的判斷。
40年的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已使中國的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經濟的主體和增長動力來源已經是各類企業和消費者家庭🤱🏿,而不再是政府🪫。大部分中國家庭也逐漸從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的基本維持生命和生活的消費單位,變成了有個人資產和家庭財富並不斷進行資產配置和家庭財富增值的投資者🛌🏽。因而,中國經濟增長的牽引動能,已從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央計劃機關的行政命令,基本轉變為企業和市場投資者的投資預期和消費者的消費意願。
故在中國經濟社會的當下格局中🐎,要穩增長,關鍵並不在於政府每年GDP增速計劃目標的驅動和各級政府行政命令的促動👉🏻🐂,而在於投資者的信心和消費者的意願。用經濟學家凱恩斯的話來說,經濟增長的動力在於企業家和消費者的信心和良好預期🎖。故穩增長在於穩信心、改善預期🍵。有信心,有美好的預期,企業家才會投資,消費者才會增加消費,經濟才能增長🧏🏻。
信心來自何處👼?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企業家的信心💂🏼♀️、消費者的信心🧙🏻,乃至政府官員的信心😑,在於理性判斷和理性預期。如果一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中的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性,企業家敢投資?消費者又豈敢增消費✌🏻?
2019年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近30年的計劃經濟體製實驗👨👩👦👦,40年的市場化改革🤞🏼,已充分證明中央計劃經濟是不可行(infeasible)的和低效率的;惟有市場經濟,才是最有效率和最能增進人民福利的資源配置方式。孰優⌛️,孰劣🌜,共和國70年的歷史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歷年《中國統計年鑒》第一頁的統計數據🤜🏻,也給出了直觀感受🪩。
21世紀了🛹,中國國民的教育水平和素質提高了,大多數中國人👩🎓,已經不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那種“我們村裏的年輕人”。今天☂️,每個中國人都是理性經濟人和有良知、有道德並熱愛國家和進行理性判斷的人。信心來自預期🧘🏻,理性預期來自理性判斷。如何讓每個中國企業家、每個消費者家庭有信心🧑🏽🎓,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良序的製度安排。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已經寫入了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自由、民主、法治、平等的社會製度💥,才能確保企業家的信心👩🦯➡️☁️、消費者信心乃至政府官員的信心🧑🧒🧒。全社會各階層的成員有了信心⚈,改善了預期♦︎,才會投資、才會消費,才會創辦企業,才會進行創業和創新,中國經濟才會長期保持在一個穩定的和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中國深化市場化改革🤵、堅定不移走市場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十八屆四中全會🧏🏼♀️,則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大政方針。兩個決定🐋🙍🏻,錨定了中國經濟社會長期的發展道路👩🏿🦳。現在關鍵在於如何落實。中國經濟社會大致保持在建立法治化市場經濟的路徑上,中國經濟才能保持在長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若背離了這個大方向,黑天鵝遲早會飛來,灰犀牛也會從各處沖出,明斯基時刻可能會隨時而至。
戊戌末的元旦🌂,節氣在冬至,小寒尚未到🦻🏼。但近14億中國人民已開始翹首以待冬去春來👰、春暖花開、百花齊放🎃✳️。深化市場改革🪵,建立起法治化的市場經濟秩序🦇,中國經濟才能重回穩定和可持續增長的春天。近14億中國人民正共同企盼和祝願中國經濟社會的巨輪沿著市場化、法治化的發展方向不斷乘風破浪、平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