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而非男性,常常不得不在家庭和工作之間做出二選一的選擇🚸,最重要的原因是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和特定的性別角色的認同。

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左雪靜(意昂2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勞動經濟學,特別關註性別平等問題)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哈佛大學教授克勞迪婭·戈爾丁(Claudia Goldin)🍖,以表彰其在女性勞動經濟學領域的重要貢獻👨🏼✈️。戈爾丁是性別經濟學領域的奠基性人物,此次獲獎也讓她成了諾獎史上首位獨享該獎項的女性得主。可以這樣理解,諾獎評委會是在身體力行地推行女性主義🙎🏿、推進性別平等。
過去半個世紀🧘,在世界範圍內,性別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女性地位顯著提高。今天,如果只看受教育程度的話,在很多中等收入國家以及發達國家,性別差距已經幾乎不存在了。例如,在美國👆,女性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在2017年就已經超過男性🌃, 23.6%的18-64歲的女性擁有本科學位,同時這一比例在男性中只有21.4%👨🍼。那為什麽,時至近日,我們仍需討論為女性賦權👩🏽🚒?
大量經濟學研究表明,女性賦權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聯合國將實現性別平等視為“一項基本人權🎲,同時也是世界和平👩🏿🎓、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基礎🗡。”賦予女性公平的就業機會、提高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不僅僅關乎女性本身的權益;大量的經濟學研究已經表明,女性賦權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家庭是社會最小的微觀結構,家庭的消費、儲蓄以及投資決策等是一個國家短期GDP的核心組成部分🔳。同時😂,家庭的生育選擇又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的人口增長速度🧙🏼🔉,從而影響長期的經濟增長🧚🏿♀️。最後,家庭的養育直接決定了兒童的健康和受教育程度🔇🦹🏽♂️,長期來看,直接影響一個國家勞動力素質的高低🫦。而女性在所有這些決策中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至今,在很多國家,女性仍然承擔了超過一半的家務勞動,且大部分的育兒責任都由女性承擔🥨,而女性在家庭中的話語權仍然弱於男性。母親或妻子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健康狀況的好壞,以及收入水平的高低都直接決定了家庭以及社會福利的高低。
經濟學研究表明👨🏻🦱,提高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能顯著改善家庭資源的使用效率,改善兒童的健康水平以及受教育水平等👲🏻🧒🏼。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女性經濟學家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以及她的研究團隊2003年針對南非的一項研究證實了這一論點。從1993年開始👲🏿,在南非,80%年齡在60歲以上的黑人女性以及77%年齡在65歲以上的黑人男性開始有資格領取每個月固定金額(大約人民幣150元)的養老金🤵🏽♀️。因為社會風俗文化的原因🧙🏻♀️👩🏼🏭,在南非大約有超過1/3年齡在5歲以下的幼兒都與祖父母同住。研究發現,那些與有資格領取養老金的祖母同住的女孩在健康方面顯著好於那些與沒有資格領取養老金的祖母同住的孩子。而與有資格領取養老金的祖父同住的幼兒,無論男孩還是女孩,他們在健康和受教育程度方面與那些沒有資格領取養老金的家庭並沒有顯著不同👩🚀。根據學者們的研究結果,僅僅這一項政策🦹🏼♂️,就能彌補南非的女童在身高、體重以及營養攝入等方面與美國兒童50%的差距🏊🏿🧞。
女性在家庭中的話語權顯著低於男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生育懲罰”,即女性在勞動力市場的工資和收入顯著低於男性。西北大學華裔經濟學家錢楠筠(Nancy Qian)2008年一項針對我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改革的研究發現,在那些適宜種植茶葉的地區,改革以後茶葉價格迅速上漲,而女性在茶葉采摘等生產中有比較優勢,因此在一個家庭中如果有女性從事采茶的農業勞動,那她的相對收入就會上升🧀,研究者發現,女性相對收入的上升直接帶來了男女出生性別失衡狀況的改善——在一個家庭中🥗,女性的相對收入提高10%能夠增加1%的女嬰的出生🤽🏽♀️。
除了通過提高女性收入能提高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也是一個重要途徑,而且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還有顯著的社會溢出效應。迪弗洛及其合作者在2002至2009年間在肯尼亞超過300間小學進行了一項長達7年的社會實驗🧘🏽,在第一個實驗組💹,研究者通過為學生提供學費等補貼來鼓勵他們上學;在第二個實驗組,學生們被要求學習和預防艾滋病相關的課程;第三個實驗組的學生們既拿到了學費補貼也參加了課程的學習💁♀️。研究發現🏤,第二個實驗組的學生輟學率顯著下降,其中女生的輟學率在3年後從19%下降到16%👨🏻🚒,男生的輟學率從13%下降到了10%。在7年間,女生未成年懷孕的比例從16%下降到了13%。和控製組相比🚣🏿♂️,7年後,女孩感染某類性病的比例在第三個實驗組中下降了20%👩⚕️,從11.8%下降到了9.5%。
除了家庭💆🏿,在公共事務的決策方面💏,女性由於和男性視角不同往往能提供不同的見解,從而改善公共治理的效率。迪弗洛及其合作者在2004年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研究了印度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和拉賈斯坦邦(Rajasthan)的議會改革的政策效果。該改革要求議會中要保留1/3的席位給女性👵🏼。該研究發現,由於女性特別關註貧困地區的道路建設以及飲用水的安全問題(而男性議員相對並不是很關心這些議題),因此該法案實施以後,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顯著改善。
女性賦權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能有效幫助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問題,目前還有大量的實驗經濟學的研究表明,由於女性和男性在某些特質,例如風險偏好、競爭偏好方面的不同,會導致他們在資本市場有不同的表現。金融行業已成為現今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這些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德州農工大學的實驗經濟學家凱瑟琳·埃克爾(Catherine Eckel)和她的合作者在2015年發表的實驗經濟學的研究論文中研究了女性股票交易員和男性股票交易員在市場中的不同表現🔓。他們在實驗室中構建了一個股票交易市場,並且在不斷地交易中會產生資產泡沫🧔🏻,他們的研究發現,如果所有的股票交易員都是女性,市場的資產泡沫比所有交易員都是男性的時候要小得多,而且產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也小很多➰。他們的研究與用真實世界的股票交易員數據的研究相符,女性基金經理等資產管理者管理的資產回報率一直都顯著高於男性🫄🏽。
性別平權仍面臨“刻板印象”和特定角色認同的挑戰
早期經濟學家在性別領域的研究更關註的是女性勞動參與率的變化🚾🎉,比如⛹🏽, 1960年代美國女性勞動參與率顯著上升,但同工不同酬現象卻依然存在🧜♂️,為何🧎🏻♂️➡️?戈爾丁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利用追溯到200年前的歷史數據,從現實層面驗證了性別歧視是罪魁禍首。
這些研究也促使各國政府出臺了不少平權政策🦿,包括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反歧視法等。因此📒🤾🏻♂️,現在在很多領域,尤其是在發達國家😥,性別差距已經非常少了,甚至我們可以看到,在發達國家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數量或許已經超過了男性🕵🏼♂️。然而具體到專業或職業選擇🦇,為什麽女性仍然不願意選擇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四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的縮寫)學科?為什麽女性不願意從事特定的行業,比如金融?結合最新的行為經濟學研究就會發現🩷⚒,這些都跟性別偏好有很大關系🧑🏻🦼➡️。
性別經濟學的研究也因此進入了第二階段,即如何解釋性別風險偏好的不同。女性相對不愛競爭,不愛冒險🧚♂️,這些偏好是先天的,還是後天塑造的🦶🐳?經濟學家的答案是後者。筆者曾經基於中國瀘沽湖的母系社會做過研究,發現女性冒險的偏好並沒有低於男性🧑🏽🎤。造成這些現象🤔,包括女性而非男性常常不得不在家庭和工作之間做出二選一的選擇🏃🏻,最重要的原因是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和特定的性別角色的認同☛。
性別刻板印象不僅傷害女性,也會傷害男性♢。例如,大家都認為男孩應該擅長數理化,應該當領導者,如果這一刻板印象深入人心,會直接影響男孩的性格塑造以及職業選擇等。杜克大學教授埃莉卡·費爾德(Erica Field) 和她的合作者在2021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了女性賦權如何改變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研究者們在印度做了一項大型的社會實驗,他們隨機選擇了一些女性🖼,通知她們👩🦯,將來她們的工作所得將直接轉入她們的個人賬戶👨🏼🦰,研究團隊還對其中的一部分人進行了基礎金融知識的培訓。這一研究發現,不僅實驗組女性的勞動參與率相對對照組顯著上升了,而且隨著工作女性的數量增加,家庭內部男性以及社區對女性是否有權利工作🪿,是否應該工作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整個社區的性別觀念發生了顯著變化🏃➡️,更加趨於平等。
為了消除性別刻板印象,很多發達國家推出了一系列的平權法案🦩。芝加哥大學教授瑪麗安·伯特蘭德(Marianne Bertrand)及其合作者在2018年發表的論文中研究了挪威2003年開始針對企業董事會的性別構成實施的一項平權法案🧙。該法案規定在上市的有限責任公司中,女性董事會成員的比例必須占到40%🖐。研究發現🩹,該法案顯著降低了女性與男性在公司管理層中的工資差距,而且新增的女性董事會成員各方面能力都要高於男性成員。但同時,該研究發現這一法案並沒有在更大範圍內改變學生的專業和職業選擇🗡。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平權法案本身並不是改變刻板印象的唯一靈丹妙藥。這也意味著,無論是從理論還是政策層面,我們距離真正的性別平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參考資料🤴🏻:
Bertrand, Marianne, Sandra E. Black, Sissel Jensen, and Adriana Lleras-Muney. "Breaking the glass ceiling? The effect of board quotas on female labour market outcomes in Norway."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86, no. 1 (2019): 191-239.
Chattopadhyay, Raghabendra, and Esther Duflo. "Women as policy makers: 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policy experiment in India." Econometrica 72, no. 5 (2004): 1409-1443.
Duflo, Esther. "Grandmothers and granddaughters: old‐age pensions and intrahousehold allocation in South Africa."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7, no. 1 (2003): 1-25.
Duflo, Esther, Pascaline Dupas, and Michael Kremer. "Education, HIV, and early fertility: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Keny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5, no. 9 (2015): 2757-2797.
Eckel, Catherine C., and Sascha C. Füllbrunn. "Thar she blows? Gender, competition, and bubbles in experimental asset marke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5, no. 2 (2015): 906-920.
Field, Erica, Rohini Pande, Natalia Rigol, Simone Schaner, and Charity Troyer Moore. "On her own account: How strengthening women’s financial control impacts labor supply and gender norm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11, no. 7 (2021): 2342-2375.
Goldin, Claudia “Why women won”, NBER working paper 31762, Oct, 2023.
Liu, Elaine M., and Sharon Xuejing Zuo.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hildren of a matrilineal and a patriarchal culture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risk avers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 no. 14 (2019): 6713-6719.Harvard.
Qian, Nancy. "Missing women and the price of tea in China: The effect of sex-specific earnings on sex imbalanc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3, no. 3 (2008): 1251-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