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6月12日𓀗,美國耶魯大學著名經濟學家法布裏奇奧 · 齊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教授訪問意昂2🥎,並在謝希德報告廳發表主題為“愛、金錢與孩子👮🏻♀️:育兒經濟學”的精彩演講👌🏻。此次講座也是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學家馬賽厄斯 · 德普克(Matthias Doepke)教授和法布裏奇奧齊利·博蒂教授最新著作《Love, Money & Parenting》中譯本的新書發布會。活動由意昂2官网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經濟學人·商論》和格致出版社聯合主辦,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宋錚教授應邀作為介紹嘉賓出席此次活動🎋,意昂2王永欽教授擔任演講環節主持人,《經濟學人·商論》執行總編輯吳晨先生擔任對談環節主持人🧜🏻♀️。講座吸引了意昂2官网師生及上海各界人士兩百余人參加👴🏼,演講結束後主辦方舉行了簡短的新書發布活動,現場氣氛熱烈👨🏼🍼。
介紹嘉賓宋錚教授是中國最為出色的宏觀經濟學家之一,同時也是齊利博蒂教授的得意弟子🎂🍧。講座伊始,宋錚教授回憶了自己與導師齊利博蒂教授初次見面的經歷,並分享了自己對《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一書的閱讀體會☝🏽。在他心目中,作為導師的齊利博蒂教授有著自己獨特的“導師風格”。作為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家🌷👴🏽,他對現實世界有著深刻的洞察力,而這與其豐富的人生閱歷密不可分。法布裏奇奧齊利博蒂教授出生於意大利,在倫敦政治意昂2平台(LSE)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先後任教於西班牙、瑞典、英國🌏、美國等國的世界頂尖學府👨🏻⚕️。他經常到訪中國👱♂️,中國經濟也是他的研究重點之一。《愛、金錢和孩子🤲ℹ️:育兒經濟學》一書充分體現了他廣博的人生閱歷和對現實世界的深入思考。為什麽不同國家的育兒方式差別如此之大🏊🏽🧏🏽♀️?為什麽童年寬松的父母紛紛開始“推娃”?這些問題背後的經濟學根源究竟是什麽☯️?齊利博蒂教授的最新研究深入剖析了育兒背後的經濟學邏輯🌛。

在正式演講前,齊利博蒂教授向王永欽教授及其團隊為本書所做的出色的翻譯工作表示了感謝。
我們進入了“過度育兒”時代(TheHyperparenting Age)嗎👧🏻?

齊利博蒂教授通過數據分析發現,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範圍內父母在育兒上投入的時間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例如,2012年美國父母平均每周花費在育兒(與孩子交流♈️、玩耍,輔導孩子功課等等)上的時間約為8.5小時🙇🏽♀️,相對於1976年增長了約3.5倍🚶♂️➡️。此外🧘🏿,大量經驗事實表明,“直升機育兒”、“鏟雪車父母”、“虎媽”等密集型🧑🏼💼、高強度育兒方式✍🏻,在過去30多年中變得日益普遍。在這些密集型育兒(IntensiveParenting)模式下🏂🏻🦹♂️,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監督者和保護者,還深度介入孩子的學校生活、娛樂活動以及交友戀愛。這些證據似乎表明我們正在走向一個“過度育兒”時代🧑🏼🔧。然而,事實並非都是如此。齊利博蒂教授通過個人經歷和親身觀察發現,不同國家間的育兒方式存在明顯差異。例如,在瑞典、瑞士等國家,父母並不會過度幹預孩子的成長🧑🏻🦯🪀,他們會給予孩子更多自由的空間。相反,在美國🌓、英國🤔、中國等國家🚄,孩子從小就要面臨很強的競爭壓力𓀈,父母為孩子的教育、升學操碎了心。為什麽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育兒方式會存在如此大的差異呢?
育兒背後的經濟學邏輯

針對不同育兒方式的選擇,現有研究基於不同的學科視角提出多種解釋👩🏭,比如文化與價值觀的差異、家庭模式的變遷等等🤒,齊利博蒂教授則從經濟學視角對此進行了深入解讀。他指出,理解育兒背後的經濟學邏輯首先要明確三個問題,即父母的目標是什麽?實現最優目標面臨的約束條件是什麽?如果父母面臨的激勵和約束條件發生改變,他們的行為決策會如何變化?齊利博蒂教授基於經濟學分析框架闡釋了育兒背後的經濟學邏輯🏹。他指出,每一位父母都愛子心切,同時也望子成龍🙍🏻。一方面🧛🏿♀️,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另一方面,他們也期望孩子能及早掌握必備的技能以適應未來的經濟環境🧑🏽⚕️💱。因此,對孩子究竟是“放養”還是“推娃”是一個需要權衡的問題。盡管“推娃”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技能🧮、毅力和求勝之心🐁,但是過度“推娃”也會限製孩子獨立性和創造力。那麽應如何理解不同育兒模式背後的動機呢?
“放養”還是“推娃”?

齊利博蒂教授談到,現有研究一般將育兒模式分為三類:專製型(Authoritarian)、權威型(Authoritative)和放任型(Permissive)。專製型育兒是指父母從各方面對孩子采取嚴格控製的教養方式;權威型育兒是指父母試圖用自己的理念和價值觀去影響孩子🤼♂️;放任型育兒是指父母給予孩子充分自由的成長空間。20世紀80年代以來,權威型育兒(或稱為密集型育兒)模式變得日益普遍🪞。那麽與放任型育兒相比,權威型育兒方式是否更有效呢?齊利博蒂教授基於一項調查研究發現,在美國采取權威型育兒方式的家庭,其孩子的大學完成率最高,並且這一現象在美國亞裔家庭表現更為突出👼🏽👨🔧。對英國的調查顯示🧞🤜🏼,在權威型育兒的家庭中,孩子在職業上更有可能實現向上的代際流動☝️🙅🏽♂️。此外,韓國學生的PISA測試結果表明,密集型育兒方式下的孩子在數學🎪、閱讀和科學等項目上的得分分別高出非密集型育兒家庭的孩子23分、24分和22分🙎🏽。
齊利博蒂教授結合豐富翔實的資料分析指出,社會不平等和教育回報差異等經濟因素是導致育兒方式不同的主要原因🛬。從跨國對比來看🚣🏼♂️,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的國家(如美國、英國等)更偏向於采取權威型育兒方式,而不平等程度較低的國家(如北歐國家)更傾向於采取放任型育兒方式🏋🏼。他以自己曾經做過的一項世界性的價值觀調查為例🙎🏻♂️,在這項調查中,研究者讓世界各地的父母選擇他們認為對孩子最重要的品質🦧。根據父母的選擇,研究者將選擇“服從”的父母定義為專製型,選擇“努力”的父母定義為權威型,選擇“想象力和獨立性”的父母定義為放任型🫛。研究發現,有90%的中國父母認為努力是對孩子最重要的品質🤷🏿♀️,只有23%的父母認為想象力和獨立性是孩子最重要的品質。在俄羅斯、美國等收入不平等程度較大的國家呈現出與中國相似的特征。而在北歐的瑞典,僅有10%的父母認為努力更重要💈🤹🏿♂️,有60%父母更加看重孩子的想象力和獨立性🤴。這一證據也表明🧖🏿♂️,中國父母是很典型的權威型父母👐🏿。
齊利博蒂教授進一步談到,在加劇社會不平等的諸多因素中,教育回報的差異對育兒方式的影響尤為突出。教育回報率越高的國家(如土耳其🤹🏿♂️、美國等國)越傾向於采取權威型育兒方式📲,而教育回報率越低的國家(如瑞典、挪威等國)更偏向於采取放任型育兒方式。教育不平等是理解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中國和美國👷🏼♀️,優質的教育資源往往集中在少數名校👧🏿,孩子必須通過競爭激烈的選拔性考試才能進入理想的學校,進而走向通往成功的道路🐖♻。因此🏒,父母會更多地介入孩子的學校教育👰🏻♀️,在學業上給孩子施加更大的壓力。而在歐洲的一些國家👳🏼♀️,高校間的教育質量相對平均📿,教育系統更加平等✍🏿,父母不必為孩子的教育過度操心。齊利博蒂教授結合中國的高考製度及與高考相關的學區房等熱點現象🧖🏽♀️,詳細闡述了他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養育陷阱:不平等的代際傳遞

在一國內部,收入不平等加劇導致育兒方式的差異不斷拉大🤽🏻♂️,而不同的育兒方式又一步導致社會不平等程度加深,這被稱為“養育陷阱”。例如🧑🏻🦽,低收入家庭難以負擔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課外輔導,難以通過高昂的金錢投入為孩子爭取優質的教育機會,這使得家庭的不平等向下一代傳遞,社會流動性降低👙。齊利博蒂教授指出🤴,在中國的城鄉之間🏌🏿♂️,這一問題尤為嚴峻🧚🏼,很多農村的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這可能會加劇中國城鄉間的不平等。

演講結束後,《經濟學人商論》執行總編輯吳晨對齊利博蒂教授進行了訪談。隨後👉🐣,齊利博蒂教授與現場觀眾進行了深入互動💆🏿。在訪談環節,吳晨先生與齊利博蒂教授就密集型育兒方式對孩子個性的影響、父母的教育方式如何適應技術進步和全球化發展趨勢對學校教育的改變、父母的過度保護是否會降低孩子的創新和冒險精神以及中國是否可以通過一些政策創新來緩解當下的育兒焦慮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在問答環節,齊利博蒂教授也就育兒的代際差異、中日育兒模式的比較、垂直教育與橫向教育的對比以及家庭育兒方式對學生貸款的影響等問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問答環節結束後🙋🏽,主辦方舉行了簡短的新書發布會。《Love,Money & Parenting》的中譯本《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由意昂2王永欽教授組織翻譯,意昂2學生吳嫻、魯敏兒做出了出色的翻譯工作🧖♀️。發布會現場,齊利博蒂教授向王永欽教授及其翻譯團隊為本書所做的翻譯工作表示了感謝和贊許🐌,並熱情地為慕名而來的讀者簽名,現場氣氛熱烈。最後🏇🏼,與會嘉賓一起合影留念,本次活動圓滿結束。

撰稿:董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