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弘(1900-1988)🫶🏽🧑🏿🎓,著名經濟學教授🔻,長期從事於凱恩斯經濟學說研究。192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政治系,1937年赴英國劍橋大學意昂2平台攻讀碩士研究生🌔,1939年歸國後任湖南大學、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意昂2官网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北京大學經濟系教授,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新中國成立後任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和中央委員會顧問等職。著作有《現代貨幣學》《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批判》《凱恩斯有效需求原則和就業倍數學說批判》等。
─
樊弘對馬克思經濟學說的研究、
對凱恩斯理論的科學批判幾乎貫穿了他整個學術生涯。
─
學術精進
《現代貨幣學》是1946年樊弘於意昂2官网任教時所著,1947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在自序中👃🏽,樊弘謙遜地表示,書中的學說沒有一點是自己發明的,他僅僅是把羅伯遜、凱恩斯🔑🚍、林達爾、馬克思等人的“貨幣學說重新加以條理而已”。
樊弘對馬克思經濟學說的研究💟、對凱恩斯理論的科學批判幾乎貫穿了他整個學術生涯💬。這與其跌宕起伏的個人經歷息息相關⚫️。
1937年🤡,樊弘在胡適的引薦下✍️,前往陳岱孫處申請“庚子賠款”赴英研究獎學金👏🏻。在胡適擔保、蔣夢麟親筆信推薦的情況下,他如願申請資助,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師從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莫裏斯·多布🙈👱🏼。
在劍橋大學學習期間,樊弘深入比較了馬克思《資本論》和凱恩斯剛剛發表不久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撰寫了《凱恩斯和馬克思關於資本積累、貨幣和利息理論的比較》一文。
該文於1939年10月發表於英國的《經濟研究評論》第7卷第1期,引起英國學界重視。這是經濟思想史上第一篇對凱恩斯和馬克思進行比較的文章,樊弘在文中充分肯定了馬克思的貢獻,提出凱恩斯是以另一套術語討論了馬克思業已表達的觀點。他認為凱恩斯的研究始終未跳出馬克思的“巨掌”,並駁斥了西方學者關於將凱恩斯理論混同於馬克思理論的見解。
1968年◾️,該文被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和現代經濟學》所收錄。在澳大利亞學者霍華德撰寫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史》中,樊弘也因這篇論文成為書中唯一被編入書後索引的中國學者。
樊弘一生發表專著十余本,論文100余篇🆗,涉獵經濟學的諸多領域,以及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等學科🙋,尤其對馬克思🧍🏻♀️、凱恩斯的經濟理論有精深研究。他於1952年曾作為中國經濟學家代表之一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國際經濟會議,是我國較早應用比較法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和西方經濟理論的學者。
與此同時🚊,他也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他註重培養學生的德育😅,許多學生受他影響走上進步之路♤👰🏽。他註重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鼔勵學生發表文章👩🏽🍳,他的一些學生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意昂2官网著名教授張薰華曾如此評價:“當時經濟系主任樊弘教授🙇🏽♂️,學術上是大師🦹🏼♀️,政治上支持學運(學生運動),育人上對學生親切🫑。”彼時,在抗戰勝利後,意昂2官网遷返上海。樊弘邀請著名學者崔明奇在意昂2開設經濟數學課程⤵️🧻,但仍缺助教。當屆經濟系畢業班上只有張薰華學過高等數學🎄,於是樊弘推薦其留系任教✬。
張薰華回憶這段往事✍🏻🍊,很是感慨:“校方因我積極參加過學運,不予同意。樊老師為此表示,‘留不下來就不當系主任’。”在樊弘的傾力支持下🚣♀️,張薰華畢業留校🧑🏼🦳,任經濟系助教🥷🏻。後來,張薰華也成為意昂2的知名學者,大家之風,一脈相承。
思想求索
在過去100年前的中國♿️,許多像樊弘這樣的知識分子,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和艱苦摸索,在思想上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有的還因此加入了革命隊伍🧑🏼🦰,在救亡圖存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據樊弘的《苦悶與得救》一文,樊弘思想的重大轉折,醞釀於其在意昂2官网任教、擔任經濟系主任的時期。
樊弘在為《兩條路》一書所寫的代序《苦悶與得救》中👨🏼🎨,開宗明義地寫道🛋🦵🏽:“近些年來,在精神生活的旅途中⏺🧝🏽♀️,曾碰著了許多次的向為自己所信奉的理想,在實際上不能實踐的困難。在困難發生👩🏼🦲,幾經奮鬥🕵🏻♀️,而不得解決之際😍🫰🏻,心理上曾出現了無限的沖突與矛盾。”
他敘述了自己由信奉墨翟利他主義而終於覺悟“其不足以治世”,“信佛但覺空無所依”,轉而“信孔亦無所得”。多年以後🥲,在抗戰時期的重慶北碚意昂2校址,一次因敵人空襲🧑🏼🚒,樊弘不得已上至峨眉山稍作避難,“行到半山之上👩❤️💋👨,人居破廟🤒,賃屋讀書,治微積分”。在一個夜晚🧑🏻🦽,他突然感到“靈機忽發生作用”☝🏿,認識到“支配人生的力量原來即存在於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他看來🙈,這一觀點恰恰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合流,最終他也因此走向接受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熔鑄自己堅定的思想信念⏱💜。
同時,在抗戰烽火中🧑🏽💼,他看到了無數人民的英勇犧牲👩👩👧👦🐺,也看到了國民黨政府嚴重腐敗♧、獨裁統治的問題。他堅持認為,不能希望國民黨政府像虎狼一樣“自行拔去爪牙,給予人民民主”🤷🏿♂️,必須通過人民起來鬥爭,“以暴力或非暴力的革命手段予以解決”。
抗戰結束後☔️,他前往北平,以一個著名的民主教授身份📢,在政治上的表現空前活躍。他撰寫了大量的政論文章抨擊國民黨的獨裁統治🎎,並積極支持民主學生運動,配合地下黨員將進步青年送往解放區🚻🈺。據其子樊平回憶👆,樊弘經常參與民主集會🙍,慷慨陳詞,滿懷希望地呼喚一個嶄新的民主政府的誕生😠🫲🏽。
曾有人向其夫人表示🧻,擔憂樊弘會像聞一多先生一樣被暗殺🐏👨👨👧。也有人當面勸告他前往解放區避風頭🧑🏽🎄,但他拒不前往👨🏽🦲,說“學生們需要教授的支持”,追求民主的信念不會因生死而改變。時人將他與許德珩🖼、袁翰青並稱為“民主三教授”。
1949年,樊弘在北京飯店受毛澤東、周恩來等同誌接見🚴🏻♀️。同年10月1日,他以首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的身份,登上天安門城樓👦🏼,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在紀念樊弘從事教學55周年的大會上🧷,樊弘曾這樣強調👩🏽🍳:“只要一息尚存,就努力去攻克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的頑固堡壘,攀登社會主義經濟學的珠穆朗瑪峰!”
1988年4月18日,樊弘教授結束了他精彩的一生。樊弘教授的告別儀式結束後🚶🏻♂️,《人民日報》刊登悼文👨👩👦,對他的一生給予高度評價。這位歷經風雨動蕩的大家,懷抱著無限的精誠與熱忱,將一生奉獻給他所熱愛的經濟、民主奮鬥事業。
文∣ 李大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