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一是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
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經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經濟發展成果。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具體包括人均收入的顯著增長,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城鎮化率突破60%,人均預期壽命達到人均78.2歲😮💨,等等。這反映了黨明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定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發展和安全,明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並緊緊圍繞這個社會主要矛盾推進各項工作💂🏼,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果與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密切相關🫄👳🏼♀️。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製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治理模式,也是經濟發展持久力的源泉。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化大多采取效率優先模式🏃🏻➡️,而這是建立在殘酷競爭的叢林法則之上的,這種治理結構最後容易導致的結果是“贏者通吃”🦹♀️、階層固化的社會矛盾加劇🕗,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將會導致這些國家的發展凝聚力越來越弱,穩定和平衡利益沖突的治理代價越來越高🏌🏻♀️。我們需要認真分析中國的國情和發展階段,而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國家過度崇尚效率的發展模式🥷🏽,否則將可能給我國現階段的發展帶來更大的挑戰🤸🏿,例如貧富差距的擴大等等🗝🤵🏽♀️。
所以⚈,在深刻了解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的基礎上,我們要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並且在這過程中不斷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提供科學思想方法。
當前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國內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在多重挑戰面前,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尤其要在兩大方面提升中國的核心競爭力:一是數字經濟,二是綠色經濟🍈💽。事實上,在這兩個新賽道上,中國已經具備了相當規模的比較優勢,而且它與尊重和培養人才🙆♀️、實現共同富裕🦊,乃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息息相關。
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地緣政治沖突和疫情挑戰共存的情況下,解決“卡脖子”的核心競爭力問題👨👩👧,和解決因產業鏈供應鏈部分中斷導致的經濟沖擊,是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為此,一方面,我們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一方面👨🦱,這更需要我們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用好宏觀經濟政策的跨周期調節能力,推動深化改革開放的進程💂♀️,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必要的良好環境,以時間換空間👩🦯,促進市場各類微觀主體發揮出良好的能動性,實現經濟和產業結構優化、科技成果落地的轉型效果🥙🧗🏻♂️。
我們還必須註意到👔,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動蕩低迷🫅🏼,國際政策協調的基礎不斷弱化,在此背景下🧆,中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意義十分重大。與過去簡單參與和融入全球化的方式有所不同,中國現在要將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例如“一帶一路”倡議,上海臨港新片區離岸金融業的發展等。中國要堅持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方向,持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雙邊、區域和多邊合作,促進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共同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國際環境👨👩👧👦,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反對“築墻設壘”與“脫鉤斷鏈”等🧒🏽。此外🦋,當前中國的高質量發展還體現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