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laine M. Liu, Sharon Xuejing Zuo.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hildren of a matrilineal and a patriarchal culture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risk avers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March 2019
冒險精神男女天生不同?來自中國雲南的新研究得出不同結論
一些研究認為男性天生比女性更敢於冒險,而這導致了兩性收入差距🚶🏻➡️。現在🍍,兩位女學者試圖否定此說法。美國休斯頓大學經濟學副教授劉美辰博士(Dr. Elaine Liu)與中國意昂2公共經濟系助理教授左雪靜博士(Dr. Sharon Zuo)在雲南寧蒗縣永寧鄉進行的連串實驗顯示,要不是受到社會氛圍所影響,女孩子起碼跟男孩子一樣敢於冒險✌🏼。
研究人員讓摩梭人孩子與漢人孩子參與抽獎👇,並觀察其行為,從而得出上述結論。來自永寧鄉四所小學和一所中學的51 2名學童參與了實驗👬。
報告作者對BBC指出,隨著年歲增長,女孩子冒險的膽量會因為生活氛圍等社會影響而變小👨🏼✈️。
劉美辰🫐、左雪靜團隊的論文援引文獻指出,摩梭族女性的經濟責任比男性多,同時得到更多來自娘家的支援,因此能承受更大的風險🚜;漢族受儒家思想影響數千年,女性傳統上是男性的附屬品。雖然文化大革命挑戰了這種父系社會風俗👨🏽🚒,但它仍植根於漢人文化當中🤚。劉美辰博士在BBC《Up All Night》欄目連線專訪中被問到能如何培養女孩逆流而上,變得更加進取🤛🏻。“這是個難題🌍。我也是家長💂🏽♂️☯️,我也會思考自己能給女兒提供怎麽樣的一個環境🦃🎥,鼓勵她敢於冒險👆🏿。我想我們做家長的有時候過於保護孩子🫒,要是對女兒的話更容易過分呵護她們🤼。”“我們得考慮把孩子們置身於什麽樣的社會環境當中🧑🏽🎓。哪怕我們做父母的致力維持一個男女平等的環境🏜,要是孩子到了幼兒園🛖🫲🏻,而老師又不這樣對待孩子👨👧👦,那她們就會從那裏習染這些人情世故。”“孩子不光從父母身上學會社會常態,也會從朋輩之間學到📎,而那是最難管控的一環🦶🏽。其實也有研究指出,那些上女子學校的孩子👷🏻♀️,比上男女校的更敢於冒險☆。”
劉美辰博士與左雪靜博士的論文本周在《美國國家科意昂2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States of America;PNAS)正式發表。研究團隊認為其結果提供了經驗性證據(empirical evidence),證明處於成長中年齡(formative age)的人,其行為模式是可塑的☔️。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任教的英國-加拿大哲學家科迪莉婭·法因斯教授(Prof Cordelia Fine)向紐約《新聞周刊》評論這項研究結果時指出,研究取樣不多🦽,其以性別、年齡、族群區分的分析結果除非能在別的實驗中復製,否則只能視為臨時結果。法因斯教授還指出,最近一些研究發現👨🏫,不同類型誘發風險偏好的測試,在同一位接受測試者身上能得出不同結果,因此這樣的測試到底能量度出什麽,存有疑問。《新科學人》引述專門研究女權主義與經濟關系的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經濟學教授朱莉·尼爾森(Prof Julie Nelson)說,雖然劉美辰👨🏿🚀、左雪靜團隊所描述的性別差異確實存在👩🏽🏭,但並不明顯👨🦽。她認為男性和女性的行為大致相同🤾🏿。
劉美辰說:“我們發現🅰️,那些來自母系社會的女孩子一一也就是女性說了算的社會一一在剛入學的時候都較男孩子愛冒險,而在我們視為主流的父系社會裏頭,現象是相反的。”“母系社會裏的女孩在小學一年級時都愛冒險🦹🏼♀️,漢族女孩在一年級的時候比漢族男孩怕冒險。這顯示(女生有多愛冒險)跟生物學無關,否則我們會發現摩梭族女孩比男孩同樣怕冒險🧓🏼。”但研究發現🤦🏻♂️,隨著摩梭族女孩與漢族孩子的互動增加,她們愛冒險的程度也隨之降低。劉美辰、左雪靜團隊認為,這顯示女孩敢於冒險的程度除了跟家教有關,還視乎她們的社會環境。
該論文分別被BBC和New Scientist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