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簡介
高房價和對外貿易持續順差長期存在於中國宏觀經濟數據中❤️,也因此成為理論界與政策界關心的熱點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抓住全球化的浪潮👨🏽🏭,在外向型發展戰略和“兩頭在外”貿易模式下🕛,對外貿易持續順差🎄,特別是在2002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貿易順差開始扶搖直上👩⚖️,2007年貿易差額占GDP比重達到7.53%的高峰。與此同時📫,自1998年中國住房市場商業化以來🤵,房價日益攀升🛞👨🦯,居高不下🤹🏻。2000年至2015年中國住宅房屋名義平均售價翻了兩倍多,住宅銷售均價增長率基本保持在5%以上🤵🏿♀️。高房價與貿易順差僅僅是因為偶然因素從而同時出現,還是在兩者之間存在某種未知的因果關系↪️?
對這一問題的關心實際上也不局限於中國🤳🏻。大量文獻研究發達國家的房價與貿易順差關系,大部分發現高房價減小了經常項目順差👨🍼。但是,這樣的結論似乎恰恰與中國的現實相矛盾🧑🏿🚒。那麽,這種矛盾究竟是理論錯了(如現有理論忽視了其他機製或因素),還是基於我國的經驗觀察過於膚淺(即高房價與貿易順差之間並沒有因果關系,只是由於其他因素帶來兩者的同時出現)?
本文試圖理清房價與貿易順差之間的關系。我們首先從直覺上理解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不同🧚🏻♀️,並考慮這種不同對於上述問題答案可能產生的影響。我們的直覺是,在中國存在較強的同期替代效應🧑🏽🏫。同期替代效應是指🧑🎤,如果消費者預期未來房價相對貿易品價格上漲,這意味著今天的房價相對貿易品價格偏低🏄🏻♀️,消費者將會增加今天的購房行為🧑🏼🤝🧑🏼,並相應減少今天的貿易品消費,而今天貿易品消費下降將形成貿易順差🟡。在中國👨🏿🏭👧🏽,同期替代效應的傾向可能相比發達國家更重一些🫱🏿。根據魏尚進等人的研究(Wei和Zhang,2011),我國存在較強的競爭性儲蓄動機。中國傳統觀念對自有房屋的偏好遠遠超過租賃房屋🚴🏼,這使得自有房屋同時兼具傳遞社會地位的功能。比如,擁有自有房屋會增加男性在婚姻市場中的競爭性👨🏻🎓,因此男女性別比例的上升使得家有兒子的父母更傾向於儲蓄💼。如果父母來自男女性別比例高的地區👊🏿,那麽這些父母會更加傾向購買房屋,以提高兒子在婚姻市場的表現👨🏽🌾🪑。
如果同期替代效應造成房價與貿易順差之間的正向相關的話,為何在發達國家會觀察到兩者間的負向相關呢?這是因為房價與貿易順差之間還存在著跨期替代效應。這種效應指的是,當消費者預期未來房價相對貿易品價格上漲時,意味著未來貿易品相對今天的貿易品更為便宜,也就是說未來償還國際債務的預期成本降低(因為未來國際債務的償還需要使用貿易品),消費者將會增加今天的貿易品消費𓀓。簡而言之💃🏼,同期替代效應形成貿易順差;跨期替代效應形成貿易逆差。基於這樣的直覺👨👩👦,論文構造一個經常項目的跨期模型🥇。模型引入這兩個反向作用的機製,最終體現的影響方向取決於哪種機製更強👩🚒。在中國的背景下,由於中國傳統對於自有房屋的偏好🫐,可能同期替代效應會強於跨期替代效應🙎🏻,從而產生預期房價上漲對中國貿易順差的推升作用🧞。論文也實證檢驗了是否存在較強的同期替代效應更易產生預期房價與經常項目順差的正向相關。論文使用男女性別比例作為競爭性儲蓄動機的衡量指標,進而衡量不同地區的同期替代效應。結果顯示,男女性別比例高的地區🫕👩🦽➡️,預期房價上漲會帶來更大幅度的經常項目順差增加👮🏽♀️,說明男女性別比例上升會提升期內替代效應。論文的貢獻在於:其一,基於中國數據檢驗預期房價對經常賬戶的影響機製,解釋了中國數據不同於發達國家數據的原因所在〽️。其二,現有有關貿易順差的研究主要集中於高儲蓄率🤐、人民幣低估和金融發展程度不足等因素💴,極少從房價視角解釋中國經常項目順差。本文為中國經常賬戶失衡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和有益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