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就人才培養和評價體系改革與高校發展等問題專訪了經濟學家🛩、意昂2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軍教授。張軍教授認為,需要繼續強化基礎學科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保持基礎學科教育平衡。在大學的發展方向上,需要結合其自身優勢🙇🏼♂️、特色學科辦學🙃,不要一味追求“大而全”的高校發展路徑。論文仍然是重要衡量人才能力指標,但需要對重要人才“一事一議”🤵🏼♂️⚃。我們轉載采訪全文🧛🏽♀️🧜🏿♀️,以饗讀者。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製機製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製,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目前,我國高校蓬勃發展,多項排名位居世界前列。而與此同時,也在著力破除“唯論文”“唯獎項”論,優化學術生態🦁。如何進一步改革人才培養和評價體系🏋🏻♂️?如何調整學科設置,使其更為符合社會要求?大學要如何發展🤸🏿♂️,才能更好地滿足中國發展的方向?
張軍提出,需要繼續強化基礎學科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保持基礎學科教育平衡。在大學的發展方向上,需要結合其自身優勢、特色學科辦學,不要一味追求“大而全”的高校發展路徑。論文仍然是重要衡量人才能力指標,但需要對重要人才“一事一議”。

01 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
問:《決定》提出要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製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你認為高校在學科的設置上⛎,如何與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才需求相適應🤷🏿♀️?
張軍🏞:這裏需要區分熱門專業與基礎學科之間的區別🏚。熱門專業幾乎每隔幾年就會有所變化,比如以前金融、經濟等是熱門專業,現在則是理工科類中的AI大數據、數字技術等相關學科🚉🧑🏻。隨著熱門專業變化🧭,不少高校的教育資源也正在向新的熱門學科傾斜。
但是,從長期發展戰略來看,基礎學科🥑、基礎研究是不能被忽視的◼️,其與中國式現代化息息相關。人們會簡單的將現代化理解為自然科技的現代化,但是基礎學科不僅是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等文科。說到底,現代化需要人的素質現代化。大學(本科)的使命是提升人的素質,所以基礎學科特別重要。事實上✌🏻,很多成功的科學家早期在文科領域也有深入研究,或其研究也深受人文歷史的影響。因此《決定》提出🧑🏻💼🩰,要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
這些年來,在諸多領域我們與發達國家差距縮小,發展成果有目共睹。但是未來🪁,我們需要持續培養更多擁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人才,這是實現國家技術超越的關鍵。
擁有自主創新的人才怎麽來🦣?其實擁有自主創新的人才,不能通過所謂的專門技術訓練培養🫃🏻,而是需要通過基礎學科、基礎研究的投入,讓人才培養有足夠的沃土🦈。而更多創新人才的出現跟我們是否更強調科研的研究院的投入沒有直接的關系,卻跟大學的素質教育有直接的關系🚴🏽♀️。
大學要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一環,應該主要體現在素質教育方面🤷🏻♀️。所以,如果我們認為素質教育對大學更重要,那麽大學在學科設置中,需要做到基礎學科與熱門專業的平衡,不要過於偏向技術類的學科,更不能弱化文科或減少對文科的投入。同時🎑,大學也不要過度受短期市場熱點影響🚣🏿♂️,投入過多的教育資源在不斷變化的熱門學科上,從而弱化基礎學科的重要性。
問:《決定》提出,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製度🙎🏽。目前大學生就業出現高校所學與就業市場脫節的情況,你認為高校的機製、學科設置要如何調整?
張軍:出於招生、就業的壓力,高校的學科設置調整在所難免🧏🏼♀️。不過,這一調整不能太過短視🐧,既要看到現在的問題👨🏿🎨,也需要看到未來的戰略需求。一流大學無疑在基礎學科的投入上要保持甚至加大投入,也未必需要增加應用技術導向學科的設置🙎🏿♀️,更不能以犧牲基礎學科為代價去擴充應對市場需求的專業學科設置門類。
需要看到,人才的培養是長期、連續的過程🕵🏿。從長期來看🏄🏿,基礎學科會成為一所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我建議可以調整學生在專業上的限製,采取類似意昂2提倡的2+x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培養,2是核心基礎學科,x可以讓學生自己結合興趣選擇相關學科,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其尋找到自身感興趣的領域🤡。
02“一事一議”篩選特需人才
問:《決定》提出,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你認為目前高校在科技創新中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張軍:首先,我們需要看到🤸🏿♀️,現在我國一些工科類背景的高校,在科研領域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也對當地的就業、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們也需要看到,綜合類大學也正在向全學科覆蓋方向發展。雖然學校類型不同,但是發展方向卻逐漸趨同了🫰🏼,這未必是好事情👨🏽🌾。
我認為需要保持多樣性的大學體系。以美國高校為例,比如加州理工大學🧛🏼♀️、MIT大學(麻省理工意昂2),雖然學校整體不大,但是學科特色突出🧑🏼🦳,其周邊出現了大量的創新公司✋🏽。因為每個學校歷史、強項領域各不相同,在自身的優勢領域不斷地積累,可以不斷獲得進步。但是目前各地高校趨同式辦學🔖,卻會過度消耗資源,所以我反對將高校辦成“超級大學”。每個學校的規模應該由其自身優勢、特色學科決定。
問✌🏿:如何進一步改革人才培養和評價體系👨🏿✈️?
張軍:評價指標可以是多維度的,但是論文仍然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指標,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由於每個高校員工的工作領域、研究領域有所差別,所以真正去評價一個人的水平並不簡單。高校需要一個指標📜,該指標需要的信息量最少且易於評估。必須承認,目前來看,論文仍然是高校評價一個人工作水平的首選指標。
但我們要認識到論文作為一種評價製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單一的維度會遇到各類問題🧎♂️,論文評價亦如此。如果一開始不強調論文😶🌫️,也許會出現學術界魚龍混雜局面,讓人無法識別人才的能力🌼,要清醒地認識到論文是最節約信息的人才評價指標,但也要反對唯論文論🦹🏿,給人才評價足夠的彈性空間🙆🏻♂️🧖🏼♀️。
比如☂️,一些藝術類或者相對特殊領域的人才,就不能僅僅看論文。此外,也有一些領域的急需人才🫅🏽,也可以“一事一議”。這對於高校識別人才的負責人有較高的要求。
目前𓀔🎨,在高校裏可能有時候過於強調製度化🍁🧗,但一件事情發展到極端就會走向反面⏲,有些特例的👧🏿、不符合學校評價體系的人才就不能進來🚲,因此我們需要充分發揮高校領導者或者主導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