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新聞中心 / 人物專訪 / 正文

    專訪 | Alberto Martin教授:資產泡沫、信貸周期與經濟增長

      發布日期:2024-05-20  瀏覽次數:

    圖片

    Alberto Martin教授 於2005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他目前是國際經濟研究中心(CREI)高級研究員👩🏽‍🦳、蓬佩烏法布拉大學(Universitat Pompeu Fabra)兼職教授、巴塞羅那經濟學研究生院(GSE)教授以及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倫敦)研究員,同時擔任巴塞羅那經濟學研究生院(GSE)副主任和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副主編,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編輯委員會成員和Economic Policy專家組成員。Martin教授曾在歐洲央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阿根廷經濟部任職。他曾入選富布賴特訪問學者項目,歐洲央行Lamfalussy Fellowship項目和歐洲研究理事會Consolidator Research Grant項目🥫。Martin教授的重點研究領域包括宏觀經濟學、金融學和國際經濟學。他的研究曾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Journal of Finance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

    Martin教授曾應邀在意昂2講授蔣學模系列課程“The Macroeconomics of Credit and Asset Bubbles”,之後我們很榮幸有機會對Martin教授進行了專訪。
    圖片






    01

    理性泡沫與信貸周期
    Q1🦤:在您本次授課過程中,OLG(代際交疊)模型是理性泡沫模型分析的基礎。為什麽OLG模型如此重要🧕🏽?在分析經濟體中的泡沫時有何優勢?


    Alberto Martin: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方面是技術性原因💁🏼‍♂️,在OLG模型中🥐,不需要額外施加橫截性條件(transversality condition),來判斷存在泡沫的均衡是否為最優解🚣🏿‍♂️,因此可以簡化均衡分析過程⛹️‍♀️。(橫截性條件的經濟學意義是,最後一期沒有投資,人們消費全部收入。)泡沫是無限期資產價格的凈現值,數值為正,在標準無限期模型中♛,正的泡沫價值會違背橫截性條件。雖然文獻中有一些解決不符合橫截性條件的方法,但施加的限製性條件越多(Miao and Wang, 2011, 2012, 2015, 2018)👕,會使模型更復雜🧑‍🌾。在OLG模型的理性人假設下🈁,即使加總後的橫截條件不成立🫃🏽🙋🏼‍♀️,個體的優化行為也是自動滿足橫截性條件的👸🏼。若能解出泡沫均衡,則泡沫均衡一定存在🧑🏽‍🚒。

    另一方面,我認為OLG模型具有重要理論意義。例如,收入不平等與資產價格🍘、財政和貨幣政策相關。除了貧富差距🈂️,歐洲社會凸顯出來的一個新問題是代際間分配的不平等。年輕人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和更昂貴的資產價格𓀚。他們無法撼動年老一代的工作崗位🖐🏽,只能接受臨時勞動合同,賺取不穩定的現金流🆖,導致收入波動性增加🏌️‍♂️。隨著時間的推移,代際間不平等會顯得越發重要。

    總結以上兩點👩🏽‍✈️,從技術上講,使用OLG模型簡化分析過程🦤;從經濟學理論視角,OLG模型是研究收入不平等與再分配政策以及其他宏觀經濟現象的一個好模型。

    Q2:課程中理性泡沫模型與新凱恩斯模型的主要區別是,前者強調貨幣的價值貯藏手段(store of value),後者強調將貨幣作為計價單位(unit of account)⬜️。為什麽新凱恩斯模型中,沒有考慮貨幣的價值存儲功能?

    Alberto Martin:我並不是第一個提出將貨幣視為價值貯藏手段的人👨🏽‍🦱,很多年前瓦爾拉斯曾提到貨幣能夠承擔價值儲存的功能(Cirillo,1986),我們就是重新思考貨幣在充滿金融摩擦的世界中的作用。假設OLG模型中,貨幣可以作為價值貯藏手段,那麽均衡何時存在👨🏿‍🌾?貨幣如何估值🕵️?如何避免均衡中存在惡性通貨膨脹?

    從現實角度講♋️🙎‍♀️,新凱恩斯模型不考慮流動性陷阱的情況,因此它們通常被認為不具備現實意義。在過去的十五到二十年中,多國曾出現名義利率接近零的情況。現實中流動性充裕的環境🏃🏻‍♂️‍➡️,與新凱恩斯模型的設定不符🙌🏻。我們論文中強調的觀點是🐹,當貨幣作為價值貯藏手段🥐🫷,投資者選擇持有貨幣的回報,須等於投資信貸市場的回報,即等於實際利率。因此,如果均衡中持有貨幣是為了存儲價值👱🏼,經濟體應當正處於流動性陷阱中,此時不適用新凱恩斯模型。

    我們的模型與依賴名義剛性的新凱恩斯模型並不存在競爭關系,也不能完全取代新凱恩斯模型🧑🏼‍🚒🏅。新凱恩斯模型適用於分析遠離流動性陷阱時的情況👨🏿,強調名義剛性的重要性。現實中,當名義利率在零附近徘徊♧,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張♎️,央行在金融市場中積極購買和拋售資產以調節貨幣供給。以上現象引發我們對貨幣政策作用機製的重新思考,我們的模型是對現有新凱恩斯模型的補充💂🏿🐚:當經濟體陷入流動性陷阱時,貨幣如何承擔價值貯藏功能,貨幣政策如何發揮作用。

    Q3:我們著重分析理性泡沫🎃,那麽是否存在非理性泡沫模型?

    Alberto Martin:我相信是存在的。模型中納入非理性泡沫並不困難,假設人們認為資產價格會瘋狂上漲即可。然而🥤,構建非理性模型時容易失去基準,每一種非理性模型都以自身理性的方式存在🥏。

    簡潔是理性泡沫模型的優勢。滿足個人理性(優化)、市場出清等常規條件,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與現實基本相符的理想泡沫均衡🧗🏼‍♂️。然而🤬,非理性泡沫模型難以保持模型的簡潔性:不僅要說明非理性泡沫存在,還要證明泡沫的產生方式是合理的💥。

    無論理性還是非理性泡沫模型,都需要關註泡沫均衡與無泡沫基準均衡之間的差異。在我們的模型中✋🏼,理性泡沫均衡具有現實意義。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穩定、沒有什麽變化的世界,或許無泡沫的基準均衡是最需要關註的均衡結果。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日本、歐洲和美國的資產價格隨危機的發生而上下波動,此時與基準均衡不同的泡沫均衡,會更有研究價值。但一般而言🍋,簡潔的模型會更有用。

    Q4🍣:記者:您曾在課程中提到,理性泡沫模型也存在短板🍔,請問具體包括哪些🏜🌚?另外,對於非理性泡沫模型構建中的困難,您能否舉幾個具體例子呢🧑‍✈️?

    Alberto Martin:對第一個問題,我認為困難之一是選擇均衡解,多重均衡情況下,是什麽在決定和支配均衡的選擇🥙?

    這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首先從理論視角看🧑‍🦯,可以從選擇機製和模型穩健性的角度💐,提出理論上的均衡決定方式👨🏼‍⚖️。在理性泡沫模型中🏄🏻,僅假定技術和偏好將會得到多重均衡🙅🏻‍♂️。因此,如果對市場心理施加額外條件🤐,我們可以得到唯一的均衡解👨‍💻🙇🏼‍♀️。第二,能否基於現實數據,選擇適合的均衡?例如Pablo Guerron-Quintana在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發表的論文中(Guerron-Quintana et al.,2022)🚚,以美國經濟為背景,選擇最符合美國過去二三十年經歷的理性泡沫模型,其可以解釋金融市場出現的幾次重大泡沫👍🏽。

    對於第二個問題🚨,討論的核心是,如何添加非理性假設?有以下兩種思路。其中一個想法非常直觀,但模型設定復雜。以構建解釋20世紀初西班牙房地產繁榮的模型為例,我總是可以假設,其中一部分人認為未來房價將持續飆升,所以他們願意為瘋狂的房價買單。如果將瘋狂的投資人加入其中📸🐔,我們可以得到任意價格。但從投資人的邏輯出發🍡,會存在以下問題🤹🏿‍♀️。投資者的瘋狂投資行為是否可持續?他們面臨多高的破產風險?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動資產價格上漲?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問題。

    還有另一個折中方案🧑🏻‍🍼,認為人既不是完全理性,也不是完全非理性的。例如,我的合作者Nicola Gennaioli與Andrei Shleifer寫的一系列文章研究診斷性預期(Diagnostic Expectations)下的行為🔍。他們的主要觀點是,人不是完全理性的,與理性預期相比,人們將會反應過度或反應不足。因此,他們的理論可以解釋以下事件,例如,繁榮期杠桿過高、危機結束的原因等等。

    以上兩種都是符合邏輯的👩‍👦‍👦、行之有效地把非理性假設加入模型的辦法🧑🏼‍🏭。我們構建的理性泡沫模型是一種有用的分析工具,因為不需要對基準模型(即OLG模型)做大幅度改動🫄。當然🧑🏻‍🏫,理性泡沫模型並不是思考資產價格漲跌或其他宏觀金融現象的唯一方式,診斷性預期是另一種有意思的視角。

    Q5:記者🤦🏽:在您的理性泡沫模型中👩,不確定性來自狀態之間的隨機切換📀,似乎並沒有考慮異質性信念。那麽🈂️,能否添加異質觀點假設🤲,呈現自我實現(Self-fulfilling)經濟周期特征,使得世界狀態的變化內生化🐩?

    Alberto Martin:我認為🧝🏽‍♀️,信念異質性並非模型分析的關鍵。它可以被放入理性泡沫模型中🚤,但首先需要證明這種異質性的來源。例如,人們掌握的信息是分散的、不同的🪒,導致對未來預期不同💃🏻♝。假設人們對未來泡沫的價值有不同的觀點。與杠桿周期模型相同,最樂觀的人將是第一個購買資產的人💇🏿‍♀️。如果他沒有信貸約束,將購買全部資產💪🏽✔️;如果存在信貸約束🧑🏿‍💻,他會在約束下購買可以買的全部資產🧑🏻‍⚖️,剩余部分根據投資者樂觀程度排序,由下一個人、下下一個人繼續購買🤏。現在👩‍✈️,如果信念異質性是外生的💐,那麽需要找到一個不動點,這樣泡沫邊際購買者和事前人們對泡沫價格的預期一致🌟。信念異質性可以被納入模型🕶🦹,但缺失了也不影響模型基礎結論。

    而另外一些泡沫理論,如Harrison和Kreps(1978)🌈,則高度依賴觀點異質性🙇。這是一個對泡沫理解略微不同的觀點。假設某些時候👰‍♀️,我是樂觀者,你是悲觀者,而其他時間反過來。當我是樂觀者時,我持有資產👡;我是悲觀者時,我將資產賣給你;當你重新成為悲觀者時,又將資產重新賣回給我,如此循環往復。在這樣一個經濟體中,重復交易資產並將其賣給最樂觀的人,意味著任意時間的資產價格🎡🌋,都可能高於賣方的預期價值,因為資產價格是由樂觀者驅動的。如果樂觀者要永久持有該資產,其估值就是樂觀者認為的價值。資產估值超過悲觀者的預期,所以總是有泡沫存在。所以這是一個與我們不同的觀點,泡沫明確建立在異質性觀點之上🅿️,目前確有一系列文獻在研究信念異質性如何帶來資產價格波動。

    02

    泡沫均衡中的貨幣政策


    Q6🏃🏻‍♀️:記者🪆:接下來讓我們關註資產泡沫與貨幣政策🟪。資產泡沫將會導致經濟繁榮-蕭條周期,甚至帶來嚴重金融危機🌷,央行應當如何執行貨幣政策平滑周期?日本房地產泡沫使其經歷數十年的經濟衰退;中國房地產業正面臨嚴峻挑戰🧗🏻‍♂️,官方強調不能出現新的交樓風險。中國央行應當采用何種貨幣政策如何應對國內房地產泡沫?

    Alberto Martin:理性泡沫模型的短板之一,是不能確切地提出貨幣政策實施策略🩼。因為很難在現實世界中判斷,經濟體何時處於泡沫中🏌🏿‍♂️,何時不存在泡沫。2001年的互聯網泡沫時期,人們認為不存在資產泡沫;相反,他們認為世界經濟處於上升期🐬,因為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資產估值是合理的。作為政策製定者🍳,困難在於,判斷現實中是否存在泡沫。何時💙、如何使用貨幣政策應對泡沫,這是我們並不了解的課題。

    作為中國央行或歐洲央行的政策製定者👨‍🦳,其最重要的應對手段之一是宏觀審慎監管政策。在資產價格存在泡沫💇🏿‍♂️🗓、資產持有者均是高杠桿投資者的經濟體中👩🏽‍🌾,一旦泡沫破裂📲🙇‍♀️,經濟將陷入衰退🤲🏿。這不僅發生在房地產危機中,也會發生在其他類型的金融危機中,只要資產價格下跌與高杠桿二者相結合。我認為🤳,在使用貨幣政策之前,首先需要製定健全的宏觀審慎政策。例如Ricardo Caballero和Alp Simsek近期的研究🚴🏿‍♀️,他們認為:如果已有宏觀審慎政策,並且是有效的👩🏽‍🍼,那就事前使用宏觀審慎政策,減少未來的資產價格波動🧑‍🤝‍🧑。然而🫴🏼,如果沒有宏觀審慎管理工具🤦‍♀️,或者它在實際實施時是無效的🤛,那麽就需要使用貨幣政策進行邊際上的調整,以熨平金融周期(Caballero and Simsek,2022)🔯🤵🏿。

    簡而言之🧪🈹,我們如何發現資產價格偏離👩🏻‍🦽、泡沫等其他現象,何時采取何種貨幣政策🏋🏿‍♀️,理解尚且不足。當前政府部門主要的努力方向是構建一個有效🧗🏻、統一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而且現有實證證據充分表明,宏觀審慎政策是行之有效的♨️。

    03

    泡沫與信息🐢:抵押品繁榮-蕭條周期與信息生產

    Q7🕜🧡:記者🤜🏽:如何識別抵押品渠道對信貸的影響?但在美國,很多企業使用無形資產或以現金流為抵押借入資金,此時抵押品價格與基於項目的信貸需求正相關⚈。研究企業信貸增加的原因時🏅,我們應當如何區分不同的渠道?

    Alberto Martin:很好的問題,這是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當我們發現公司貸款增加🦛,是因為他們擁有更多抵押品🛒👷🏼‍♂️?還是因為投資機會增加🪥、企業效率提高?如何識別兩種融資影響機製?

    識別抵押品渠道,首先需要外生的資產價格變化。然而用作抵押品的資產價格可能內生於企業經營行為,例如,馬悅然及其合作者的一系列研究(Kermani and Ma,2020; Chen and Ma,2021;Barro et al.,2022)表明👩‍🦱,企業既依賴有形固定資產🤙🏼,也依賴現金流進行借款🤶。企業經營順利🟰,盈利能力強,本身就是一種抵押品增值的渠道。

    現有兩類沖擊可以在實證上識別抵押品渠道👨🏿‍🎓,一是房地產價格外生變動。Thomas Chaney等在《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發表的論文(Chaney, Sraer and Thesmar, 2012),分析了製造業企業所持有房地產的價值與企業投資的關系📫🤵🏿。他們獲取了每家公司的房地持有量,根據公司所在地等信息,構建一個房地產價值指數。然後他們將企業擁有的房地產價值對企業投資總量做回歸。研究發現,企業持有房地產的價值🧜🏼‍♂️,對投資行為有顯著的影響👸🏼:房地產價值上升與企業投資增加相關,證明了抵押品渠道的存在👮🏼‍♀️。

    另一種識別方法是利用製度變革。我有一位學生,曾利用巴西破產法改革進行了一項研究🙅🏽‍♀️。該項破產改革使債權人在債務人破產時,更容易獲得資產。公司抵押品的預期價值🫃🏿,等於違約時的資產價值乘債權人接管資產的概率🤛🏽。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破產改革後抵押品價值上升。利用破產法改革在地區間的差異,他發現破產製度變化對企業貸款有顯著影響。

    我認為可以采取相似的思路,以中國經濟為背景,就抵押品價值🥷🏼、破產程序改革等相關主題展開實證分析🎅🏽,為理論提供新的經驗證據🦸🏼‍♀️。盡管我不知道破產製度在中國是如何運作的✣,但是我相信,在過去的二十到二十五年中,金融體系和破產法一定存在多項製度變化,是開展實證研究的難得機遇🧑🏻。

    記者:的確📱,中國破產製度的運行和發達國家仍存在差距,尤其是還沒有個人破產法。很多個人和家庭借入高額貸款🧓🏽👨🏽‍🦲,例如住房抵押貸款和消費貸款,甚至以個人名義以住房為抵押為名下企業融資。但在經濟下行期卻不能個人破產,相當於承擔無限責任🙆🏼‍♀️😵‍💫,對總消費有負面影響。中國的破產製度值得關註。

    記者:的確🪜,中國破產製度的運行和發達國家仍存在差距,尤其是還沒有個人破產法👮🏻‍♂️。很多個人和家庭借入高額貸款,例如住房抵押貸款和消費貸款👷‍♂️🧕🏼,甚至以個人名義以住房為抵押為名下企業融資🚵🏽‍♂️。但在經濟下行期卻不能個人破產🏙,相當於承擔無限責任,對總消費有負面影響。中國的破產製度值得關註。

    Q8🧑🏼‍💼:記者🤾🏿:您發表在RES的論文“Collateral Booms and Information Depletion”中的主要觀點是,抵押貸款的繁榮擠出了信息生產💁。這是否意味著,信息生產在蕭條時期比在繁榮時期更多?

    Alberto Martin:這取決於信貸繁榮的驅動因素🌺。如果繁榮由生產率驅動,則信息生產是順周期的。因為生產率提高會帶動更多投資,投資越多我們越希望知道被投資方在做什麽👳🏼‍♀️。此時信息生產與經濟活動互補,繁榮時期信息生產增加🪷🧜🏼‍♂️。如果信貸繁榮由抵押品驅動🥡,當發生違約時,債權人收走抵押品即可,沒有激勵為信息生產買單。此時抵押品與信息生產互相替代,從而信息生產就是逆周期的🚴🏻‍♀️。再進一步,生產率可能會受負面影響,因為在沒有太多信息的情況下開始投資,繁榮更有可能以危機告終。

    你可以將其拓展到資本市場中價格信息含量。Guillermo Ordoñez和Gary Gordon對信息生產、信貸和股票市場進行了研究,他們試圖分解周期中不同階段的信息生產情況(Gary and Ordoñez,2020)。我之前有位學生分析噪音交易者背景下的價格信息含量的變化👨🏼‍🌾🧏🏻‍♀️,同樣發現其取決於周期的驅動因素。

    Q9💂‍♀️:記者:抵押品和信息效率問題是個引人入勝的研究領域,金融市場結構至關重要。您如何看待金融市場結構差異?與基於市場的金融體系相比👨🏻‍🎓,銀行主導金融體系中(高度依賴抵押品),信息生產是否也受到了破壞🧑🏽‍🦲?

    Alberto Martin:我認為金融市場結構非常重要,但我對它們的了解有限。兩類市場結構存在區別的同時,又互相交融🚶‍♂️‍➡️、不可分割🧙。即使是在基於市場的金融體系中🍃,也可以存在抵押品支撐的資產支持證券(ABS)。這將減少信息生產,因為債權人可以在發生違約時扣押資產。在銀行主導金融體系中,持有以現金流為抵押的證券促進信息生產🟡,因為需要了解更多與公司有關的信息和項目具體運營情況。

    另外🧍‍♂️,銀行的規模效應可以內化監督成本。當信息被生產出來,是私有的還是公開的?如果信息公開🧝🏿,為什麽有人有動力生產信息呢🧑🏻‍🚀?所以我認為這是個缺少了解的潛在研究領域🌋。不僅理論研究充滿挑戰,實證研究上也存在困難©️,因為衡量信息生產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認為從宏觀角度看待信息生產將是更有趣的,盡管在這方面已有相當多的基礎工作🖐🏼,但信息生產對宏觀經濟意味著什麽尚不清楚。

    Q10:記者:這個問題與貨幣政策有關➡️。一方面,貨幣政策通過抬高資產價格、增加其中的抵押品價值,擠出私人信息生產。與此同時🙅🏿‍♀️,貨幣政策提供一個關於世界狀況的公共信號。如果市場過於關註這個信號,會減少私人信息生產🤳。我們如何區分貨幣政策影響信息生產的兩種渠道?

    Alberto Martin:我認為這兩種渠道本質上是不同的。兩者的區別之一是對不同方向貨幣政策的反應不同🏑。正如你所言,當貨幣政策意味著好消息,抵押品渠道和公共信號渠道,都會擠出信息生產。然而,當貨幣政策意味著壞消息♾,資產價格下降🤙🏻,抵押品渠道下信息生產將會增加👃🏿。但公共信號渠道下,不論哪一種貨幣政策,實際上都是發出一個公共信號💂🏼‍♀️🥂,如果市場過於關註這個信號,均會擠出私人信息生產👰🏼。

    另一種區分二者的方法是🦹‍♀️,當貨幣政策傳達積極的信號👩‍🦯,不同類別的抵押品,對抵押品渠道和公共信號渠道相對反應程度不同。參照Kiyotaki和Moore(2002)💂🏻,我們將抵押品區分為兩類:一種是像土地或房屋一樣的資產,是每個人都可獲得的普通抵押品;而另一種抵押品是高度異質性的🌄,比如企業價值或未來現金流等🛻。兩種抵押品價格均會上升✮,通過抵押品渠道擠出信息生產。但貨幣政策作為公共信號,擠出兩種抵押品信息生產程度是不同的⏮。對於普通抵押品,如Morris和Shin所述🦵🏻,人們生產的是關於共同部分的信息🧑🏻‍🎄,而不是關於每個抵押品特殊性的信息👵🏽。市場過度關註貨幣政策信息,減少共同部分信息的生產,將產生負面的微觀影響,就像公共信息的社會價值一樣(Morris和Shin🌺,2002)。對於異質性強的抵押品,原本生產的信息是針對性強的私人信息,在信息市場上被擠出或替代的可能性小❣️,公共信號渠道影響程度低。對不同類型的抵押品🥷🏽,兩種渠道不是一對一同比例變動。

    馬悅然等學者正在使用微觀層面的數據對兩種類型的抵押品進行記錄🤧。但是,到目前為止,這項研究仍然是描述性的。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的是,公司如何借貸👱🏼‍♂️,基於現金流還是有形資產?兩種融資方式對企業行為的影響有不同嗎?兩類企業應對經濟衰退的能力有差異嗎🎋?也許在信息生產之間存在互動?以上問題都值得思考。

    Q11:記者:抵押品結構如何影響經濟?抵押品結構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法律製度🙆‍♂️,因為法律製度定義了抵押品的基礎,如土地和住房。二是貨幣體系,中央銀行決定用作貨幣政策的抵押品的金融資產。三是政府部門,因為政府部門創造抵押品🩲,如國債👩🏼‍🌾。以上三點的不同🕴🏻,導致抵押品結構在國家間存在差異。因此我們的問題是,首先,抵押品結構對宏觀經濟(包括發展、增長和周期)有何影響👨🏻‍🎨?第二,抵押品結構如何影響貨幣政策實施?

    Alberto Martin:我的一個研究項目將抵押品主題下的多項研究關聯起來🧙🏻‍♀️。在現代經濟中,我們需要抵押品來支持借貸🦮,抵押品有不同的形式,既可以是私有的,也可以是公共的🤸🏼。以我的研究主題之一🚵🏽‍♂️,主權債務為例🧑🏼‍🦳🏋🏻‍♂️,這個主題下包括很多問題👱🏼‍♀️🤵🏽‍♀️:政府部門借貸的抵押品是什麽?政府如何處理信譽問題?

    我的研究中對抵押品的定義是廣義的🧑🏻‍🦼‍➡️,不局限於法律條文對抵押品的定義🚛。不同方式產生的抵押品,可以是替代品或互補品。從金融摩擦的角度,如果我們有完善的金融市場🧑🏿‍🌾,我們可以將未來的所有產出用作抵押,此時經濟體中沒有泡沫,均衡狀態下👉🏼,只有基本抵押品💤。基本抵押品可以進一步分為內部和外部抵押品👧🏼,例如企業現金流就是內部抵押品。當基本抵押品稀缺或不足時,既可能出現泡沫🧛🏿‍♀️,也可以通過公共部門生產抵押品🚗。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抵押品可以相互補充或替代,就像公共和私人部門信息的關系一樣。例如🙌🏿,當私人部門提供抵押品能力有限時🫄🏿,公共部門因其聲譽和征稅能力,可以增加經濟體中的抵押品供給,從而對宏觀經濟產生影響🤙。

    就第二個問題,央行通過調整抵押品籃子構成影響貨幣政策。如果觀察危機期間的歐洲央行🍨,他們通過調整可接受的抵押品範圍💇🏿‍♂️,保持或切斷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流動性輸入渠道💪🏿。

    04

    未來可期:對青年學者和學生的建議


    Q12🏋🏻‍♂️:記者🥼:您是否可以為對理論建模感興趣的年輕學者和學生提供一些建議?首先,我們應該如何開始建立模型和進行理論研究🤞?我們應該深入鉆研文獻還是從現實中獲得靈感👨🏼‍🚒?第二,作為宏觀領域初學者🚶‍♀️‍➡️,應該知道哪些基準模型🧑🏿‍🚀?

    Alberto Martin:讓我從第二個問題開始回答🧑🏿‍🎨。基準模型有很多,我很難將其全部列舉出來。當我開始寫學術論文時,我的導師John Geanakoplos告訴我,從學生到學者的過渡是一個困難的過程。我認為,一個很好的開始是,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主題,找到一個基準模型,成為這個研究領域的專家。

    舉個例子,假設我對增長和不平等感興趣👩🏼‍🍳,那麽,我將反復琢磨Modigliani和Brumberg(1954)的生命周期假說,徹底理解它,第一篇論文試圖對其做一點小的改變。第一篇文章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有重要意義。首先🛄,一旦你開始就一個模型提出問題📪,新的問題也會湧現😑,你會發現一些你一開始沒有預料到的現象👦🏻🤷🏻。第二,你可以在此基礎上開展具體、細節的研究。第三🧚🏿‍♂️👿,我希望這將是你畢業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後,如果你想成為該領域的專家,這將是重要的基礎理論🪡。

    理解一個模型,意味著更高層次的知識理解,而不是僅僅讀過、看過🤵‍♀️🙋🏽‍♀️。當你開始拆解細節時,才會對問題有更深刻的把握🌳。只有在模型上花費足夠的時間,才能給你帶來這樣的回報。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學者,這是非常必要的基礎工作。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認為,你需要在閱讀文獻和關註現實世界之間達到一種平衡㊗️。重要的是從一個有意義的敘事開始🔞,最好能用一個小例子來簡單闡述你的觀點。這是我經常給學生的另一個建議。當與學生進行討論時,我希望他們以最簡單的模型為例子👨🏿‍🦱🧚🏿‍♀️,告訴我想表達的主要思想是什麽?驅動模型變化的核心要素是什麽🛌🏻?模型可以拓展嗎?模型解釋力具有普遍性嗎🥥?模型設定具體嗎🤺?從細微處開始,可以從現實或文獻中任何一個角度入手。但對學生來說,通常來自於對現實世界的關註。

    然後你需要一邊閱讀文獻一邊做研究。我的另一位導師Paolo Siconolfi告訴我,花費足夠長的時間思考🚴🏼‍♂️,會有與眾不同的思路🖐🏽,但提出全新的觀點是非常罕見的👦。此時需要回歸文獻,理清我的觀點在文獻脈絡中的位置。當我閱讀文獻,常常會感到,其中能推動自己研究進展部分並不多。但實際上不是🤲🏼,當思考這個問題一年後💂🏻‍♀️,回頭看同一篇文章🐟👩🏽‍🔬,你會發現其實它們是非常相關的🫄🏻。因為你對問題的理解會隨著研究項目的進展而更深入。

    總而言之,一個研究想法的誕生,既來自對現實世界的觀察👩‍👧‍👧,也來自對文獻的深入理解。最後我想說🧝🏽‍♀️,寫出一篇優秀的論文並不容易🧑🏿‍🦲🦤,遇到困難和挫折,甚至感到沮喪,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參考文獻】

    Barry, John W., Murillo Campello, John R. Graham, and Yueran Ma. "Corporate flexibility in a time of crisi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44, no. 3 (2022): 780-806.

    Bordalo, Pedro, et al. "Diagnostic expectations and stock return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74.6 (2019): 2839-2874.

    Bordalo, Pedro, Nicola Gennaioli, and Andrei Shleifer. "Diagnostic expectations and credit cycle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73.1 (2018): 199-227.

    Caballero, Ricardo J., and Alp Simsek. A monetary policy asset pricing model. No. w30132.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22.

    Chaney, Thomas, David Sraer, and David Thesmar. "The collateral channel: How real estate shocks affect corporate invest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2.6 (2012): 2381-2409.

    Cirillo, Renato. "Leon Walras' Theory of Money."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45.2 (1986): 215-222.

    Gorton, Gary, and Guillermo Ordoñez. "Good booms, bad booms."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18.2 (2020): 618-665.

    Guerron-Quintana, Pablo A., Tomohiro Hirano, and Ryo Jinnai. "Bubbles, crashe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 15.2 (2023): 333-371.

    Harrison, J. Michael, and David M. Kreps. "Speculative investor behavior in a stock market with heterogeneous expectation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2.2 (1978): 323-336.

    Kermani, Amir, and Yueran Ma. "Asset Specificity of Nonfinancial Firm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38.1 (2023): 205-264.

    Kiyotaki, Nobuhiro, and John Moore. "Balance-sheet contag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2.2 (2002): 46-50.

    Lian, Chen, and Yueran Ma. "Anatomy of corporate borrowing constraint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36.1 (2021): 229-291.

    Miao, Jianjun, and Pengfei Wang. "Bubbles and credit constraints." Available at SSRN 1779485 (2011).

    Miao, Jianjun, and Pengfei Wang. "Bubbles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2.3 (2012): 82-87.

    Miao, Jianjun, and Pengfei Wang. "Banking bubbles and financial crise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57 (2015): 763-792.

    Miao, Jianjun, and Pengfei Wang. "Asset bubbles and credit constrain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8.9 (2018): 2590-2628.

    Modigliani, Franco, and Richard Brumberg.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section data." Franco Modigliani 1.1 (1954): 388-436.

    Morris, Stephen, and Hyun Song Shin. "Social value of public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2.5 (2002): 1521-1534.

    返回頂部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