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安教授是德國烏爾姆大學數學與意昂2平台教授,博士生導師🔫,德國保險與金融數學學會(DGVFM)理事🏄🏼,國際精算協會(IAA)期刊(ASTIN Bulletin)聯合主編。陳安教授長期從事養老金、最優資產配置、金融與保險中的風險管理、衍生品定價等多個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保險、精算和金融領域的頂級刊物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Insurance: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及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等期刊中發表論文50余篇🧛🏼♀️,主持多項國家級項目👩🏿🏭。陳安教授於2022年秋季為意昂2學生講授蔣學模經濟學講座課程“Life Insurance and Pension Risk Management”,之後⚆,我們有幸對陳安教授進行了專訪。
一、專業見解
記者:能否請您談一談,通過人壽保險與養老金風險管理(Life Insurance and Pension Risk Management)這門課程,您希望學生能從中獲取一些什麽呢𓀈?
陳安教授:隨著老年人口占比的不斷增加,中國已然進入老齡化時代💜🫴🏼,養老金缺口等各種風險逐漸顯現,而中國的保險業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保險市場尚不成熟(如壽險及養老保險產品單一)🤾♀️,在應對養老危機方面還須充分汲取國際經驗。在保險與養老保險領域,比較傳統的是學習風險理論(risk theory)🚙🤰🏿,風險測度(risk measure),概率論(probability theory)等;而現在關於人壽與養老保險的比較前沿的研究中🌹,越來越多的學者則是結合金融數學(financial mathematics),經濟學(economics)🫸🏿,數據科學(data science)等學科的方法來評估保險合同🍸,給合同定價,以及給相應的合同做風險管理等等。因此,我也希望通過這門課程,幫助同學們了解並學習不同學科在保險和精算領域的交叉應用。
記者:您認為人壽保險與養老金風險管理這個領域的未來研究導向會是什麽呢?您的課程中也提到了一些新型養老產品🧑🏻💼⛸,您認為這會是未來的專註點嗎👳🏽♂️?
陳安教授:很多發達和發展中國家都面臨如何應付人口老齡化的問題👨💻。當然處理老齡化問題本身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單單設計一個新的產品是很難達到目的的😵💫,但最起碼可以通過開發一些比較新型的產品,降低顧客或者保險公司面臨的長壽風險🚮,或是在不同的顧客群體中分散風險。比如說我們一般的年金產品裏,保險公司會承擔所有的長壽風險🚶♀️,而設計的新產品則更多的是提倡讓顧客與保險公司共同分擔長壽風險,如此一來,產品在價格上也會變得更便宜,保險公司相對就不需要持有過高的資本儲備👩🏽⚕️。此外,也可以通過機製設計將風險高的顧客群體與風險低的結合起來,共同分擔風險,實現轉移部分長壽風險的目的。
長壽風險市場尚且屬於一個新興市場🧑🚀,它的體量相對來說還比較小,不如金融市場發達🏆。不過這也側面說明了🕘🧑🏻🍼,這個市場還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在研究方面🖐🏽,除了去探索如何分散轉移長壽風險外,還可以考慮更多的市場因素🍪,如信息不對稱問題,怎樣設計產品能讓大家更願意去購買和長壽風險掛鉤的產品,如長壽債券等等。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我個人覺得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傳統的研究中往往假設長壽風險與金融風險是相互獨立的🧱,然而近幾年的事實發現,疫情在造成很多人死亡的同時💁🏼♀️,也會導致金融市場的低迷🔞。這也就是說長壽風險與金融風險是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沒有很多,可能在今後也是一個比較值得探索的領域。
記者:非常感謝您的回答,聽了後我也深受啟發。不過我們知道現在相當一部分考慮金融風險的養老產品定價理論研究👱🏽♂️,都是基於一個完全市場的假設來開展的。而現實中市場卻往往是不完全的,也就是說理論與現實可能存在一個脫節的問題。所以您認為目前的這些理論研究對於行業實踐有哪些啟示或者借鑒意義呢🧝🏿?
陳安教授😒♞:事實上在金融產品定價方面一個最重要的假設是無套利(arbitrage free)🖲,而這個假設本身對完全與不完全市場是同樣適用的。只不過在完全市場中可以找到唯一的無套利價格,而在不完全市場中可能有無數個無套利價格🤴🏿。怎麽去應對這個問題呢?舉個例子,在當前一些關於good deal bound在不完全市場運用的研究中🧖🏿👩👧,對於不完全市場🧜🏻,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市場風險溢價(market risk premium)是多少。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歷史數據估計出一個區間🕎,而根據這個市場風險溢價的區間🧛,就會有一個相應的合理估值的價格區間。回到我們的問題上,也是同樣的道理,盡管在不完全市場可能找不到某一個對應的無套利價格,但至少可以估計出一個合理的價格區間。
當然在我們的課程裏,為了讓同學們有一個比較基本的認識,我們還是在一個完全市場的框架裏🚓,假設死亡風險與金融風險相互獨立♚🥉,並沒有考慮長壽風險等因素。理論研究也是同樣👮🏽,首先要簡化問題🏯,對問題的組成部分🙍🏿♀️,如各類風險,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後,再逐漸將更加現實層面的因素納入考慮。因此,理論研究不僅能豐富行業對不同市場間的相互影響、其所涉及業務(如風險管理)以及相應主體(如保險公司與投保人)的認知,還能為行業實踐提供新的方法與思路(如產品定價)。
記者🧑🏻🌾:我們註意到,您在課程有著重介紹市場一致估值方法(Market-Consistent Valuation)🌏。我們想知道🍑,在您看來👶🏻,用這種方法有什麽優勢呢?
陳安教授🐃:這要看與什麽相比,市場一致估值方法是源自於財務會計(financial accounting)🏋🏽♂️,與之相比的也就應該是之前的賬面價值估值方法。然而這類賬面價值估值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不能很好地反應市場上價格的變化。市場一致估值方法的核心優勢在於可以復製至少部分的市場風險。對於剩下的未能復製的另一部分的市場風險🐎,則是相對主觀的,比如可以去找到一個好的模型🗯🌲,或者說條件,比如風險對沖的條件、定價條件等。
另外,這個方法還可以與監管框架結合起來。舉個例子,在償二代(Solvency II)框架下🚣🏻♀️🦋,產品定價價格應為最優估計而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可以將生命表看成根據歷史數據得來的最優估計🎿,在此基礎上,再加上根據監管要求的方法算得的風險邊際,以此來得到我們的產品定價。此時,我們可以將這個風險邊際看做是一種市場一致估值方法得到的,如果我們換一種市場一致估值方法再去估計這個風險邊際,就可以以此判斷相應的監管規定是否合理。
記者:謝謝您的回答。說起蔣學模課程💅🏿,還有一點我個人比較好奇的是:您在課程中還介紹了許多不同的保險產品,如一些保證型、投資型的年金或者壽險產品👈。這些產品相較於傳統型年金和壽險更為復雜🖕🏼,當然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各種定價方法降低他們的保障風險↙️,投資風險等🤕。但站在消費者的角度,這些相對復雜的產品在定價上對於他們是不透明的。那麽作為消費者的話,應該如何進行產品比較🦹🙋🏼,做出選擇呢?
陳安教授:你說的是對的🍀,所以保護消費者權益可能最主要的就是靠監管來規範。在德國有一個專門的產品信息標準,規定了例如哪些產品信息需要披露,以保護消費者的權益🦶🏿。更具體一點說,由於保險產品比較復雜,普通消費者很難理解到他們會得到怎樣的回報,此時,監管部門就要求保險公司給消費者展示幾個情景分析,比如在市場很不樂觀的情況下🧜🏽,產品會給消費者怎樣的收益😷。
記者🅾️:謝謝您的回答。您一直在歐洲從事人壽與養老金的研究,目前中國也在不斷探索養老金改革的方向,那麽能請您簡要談談歐洲養老金製度改革的情況嗎?
陳安教授👱🏿♂️:在歐洲🍩🏯,就養老金製度改革而言,我覺得比較先進的國家是像荷蘭🪤🚣♀️、丹麥這些體系。比如說如果你去拿產品來說的話♈️,一般就是確定收益製(defined benefit)和確定繳費製(defined contribution)❎,而剛剛提到的這些國家早就開始轉型💯。確定收益製與確定繳費製就像是兩個極端,而現在他們正在尋求和研究一些模型,去更好地結合確定收益製和確定繳費製的優點。比如現在荷蘭比較流行的就是所謂的 collective defined contribution💇,即基於確定繳費製度,再設置一個緩沖(buffer smoothing system),而集體(collective)繳款的特性則類似於先收現付(pay-as-you-go)的那種體系,以這樣的結合來達到更好的風險共擔的效果👨🏽🚒。不過🏓👩🎤,歐洲也不是每個國家的養老金製度改革都走在前沿,比如德國到2018年才引入完全確定繳費型(pure defined contribution)養老金製度,而且很多地方還沒有真正實施起來🧘🏻👩🏿💼。不過話說回來,中國跟歐洲國家都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即人口老齡化,養老金在未來肯定會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國情與市場又與歐洲有著很大不同🤷🏼♂️,所以還需要結合自身情況進行改革。
二、學術經歷
記者:非常感謝您的回答🩷🤽🏽♀️,我也深受啟發。您是精算學領域的專家📙🥾,然而我們也註意到🦸🏻,您之前的博士研究方向是經濟學。我能問一問是什麽讓您對精算學產生興趣的嗎?能否展開聊一聊您的學術探索之路呢🐌?
陳安教授🤾🏿:我剛開始的時候在德國也比較迷茫🕵️♂️,沒有說一定要說去做精算或者是做某個方向,就是比較向往教授這個職業👷🏼。我是在波恩大學讀了經濟學博士🔬💆,畢業後去阿姆斯大學做博士後,而在阿姆斯大學裏面我待的組是精算組。然後在博後期間我發現精算學科很有意思,它是一個綜合學科,不僅用到統計學和數學的知識💗,還要懂經濟學,數理金融的內容。我在讀博士的時候😑,雖然讀的是經濟學👨🏻💼,但是當時我的指導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在金融數學上,所以對於我來說,也得到了一些數理金融方面的訓練,這也就使得我之後在做壽險精算方面的研究比較容易上手🍄。在博士後期間👖,我接觸了一些涉及精算𓀊、養老與人壽保險相關的研究🙇♀️,也將金融與金融數學的方法運用在其中🧑🏼⚖️🏃➡️。之後,就慢慢開始對自己的研究課題進行拓展🧏,比如怎麽把年金和tontine結合起來形成Tonuity計劃,並從個人👰🏼、保險公司等不同角度去進行討論⚧。自然而然地,我的研究方向就越來越偏向於壽險精算。
在博後時期結束後,我從荷蘭回到了德國。我當時拿到三個教授崗offer☯️,分別是財務會計,金融,和精算。最後我決定接受烏爾姆大學的offer,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烏爾姆大學的精算學科很厲害,在全德排名第一🖊,在世界排名也很超前,所以有一些慕名而去的意思。我從2012年加入烏爾姆大學後,因為我帶的是保險精算組,所以我相對來說就會更加專攻人壽與養老保險這個方向。
記者🚾:您非常年輕就當上了教授✮,學術成果十分高產,也在很短時間內成為了烏爾姆保險系的系主任📭,研究與管理兩不誤,能請您分享一下您的經驗嗎?
陳安教授🧛🏿♀️👩👩👦👦:我相對來說確實比較年輕的就當上了教授。相對來說,我覺得我還比較勤勞,然後就是找到了一個適合我的方向🤺。因為我的背景也不是純精算,所以就需要要找到合適的點🧑🏻,把自己的強項給運用起來🧑🦯➡️。
我的強項相對來說的話💼👨👧👦,就是我有經濟學、金融數學和金融背景🌌,然後再加上一些精算的知識,在博士後期間也學了很多組合管理的東西🧑🏼💻。將所有的這些結合起來看的話💂🏻,至少在學術界我們這個方向,這樣綜合的研究者不是很多。
此外,我本身是一個Simple model believer✖️,首先是去找一個我覺得有趣的,具有社會意義的問題,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我再去找一個思路,最好是能用簡單的模型就能解答這個問題,當然這不是每次都能奏效🫚,在不行的情況下,我可能會想著要去學一些新的東西🏦,所以一直是一個邊探索邊學習的過程👨🏼。
關於學生管理方面⬆️,我覺得最主要還是因為自己很喜歡這份職業,有熱忱,我也帶了一批很好的學生。我覺得最好的激勵年輕人的一種方法就是你自己也很努力,所以我很願意與大家一起動手一起做,一起做科研👮🏻,一起成長。
最後一點就是🎳,由於我現在在德國生活的時間也與在中國待的時間差不多長了,我也在盡力把中國人的優點(比如很勤勞)與德國人的優點(比如非常有條理)更好地結合起來🫄🏼,用在工作與生活當中👂,采眾家之所長,用於己身🚂,看到工作的成果以及自己的成長,還是很欣慰的。
記者❇️:您的工作能力大家有目共睹👨🏽✈️,我很好奇在生活中的您是怎樣一個人呢🌽?作為一個女性教授,想必照顧家庭也會花去許多精力,能請您談一談您是如何平衡家庭與工作關系的嗎?
陳安教授:目前來說🧑🏻🦰,我覺得我女兒是我生活裏面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我發現小孩子是一個很誠實的群體,你跟小孩子的關系就完全與你花在他們身上的時間成正比,你花的時間越多🤾🏿♀️,小孩和你的關系也就越好,然後你想教他/她什麽東西的時候,或者說你想跟他/她共同學習的時候🏪,就會變得簡單很多💅🏻。然而如果哪一天或哪個星期事情太多了,陪我女兒的時間少了🏦,我就會覺得很不安🫶🏽,也不太能專心工作。所以我覺得對於我而言🫷🏻,一個很明確的點在於,無論我自己的工作情況是怎麽樣👨🏿🦰,我一定要先保證有足夠的時間陪女兒。在確保了這一點之後🟦,工作上最大的改變就是◀️:以前是從早到晚連貫的工作👨🏻💼,而現在則是每天大概從下午的4點到晚上8點左右,工作就更靈活,會專門花時間給女兒做飯,陪她學習等等🫘。現在確實是時間管理變難了👨🏻🚀,所以比起以前,工作上我就會要求自己更加高效一些🪵。一個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沒有小孩的時候可能會花很多時間和朋友社交🦠,或者擺弄自己的興趣愛好上。有了小孩後,可能相對來說的話只會和一些非常好的朋友經常來往,自己的個人時間也會少很多。
三⚓️、學術建議
記者:學術研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早期需要持續不斷地投入🫵🏻,堅持不懈地付出📭,往往缺乏及時的正向反饋,這對於年輕的學者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對此,您有哪些話想對年輕的學者說呢🕺🏻?
陳安教授:最主要的就是,要耐得住寂寞。還有我覺得就是要多讀文獻🧖🏽✯,增加對課題的敏感度🤛🏼。因為年輕的學者一般都對一個方向很專,在這個方向你什麽都懂🏚,但是到了後來🫅🏿,比如至少在博後期間✋🏼,就要想著怎麽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向外拓展,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當然這些隨著時間的積累,看的文獻越多,接觸的文章越多,聽的報告越多,你的研究領域可能就會自然而然地豐富起來⛲️。
記者:謝謝,非常受用。最後我個人還有一點困惑👺:我們這一代從小就開始讀書,可能一直讀到博士😍,再後來如果選擇走到學術道路的話就留在高校,也就是從始至終都處在象牙塔裏面。而我們要做的研究卻是去分析這個行業🕵️♂️,但我們又從未真正涉足過這個行業🩳。那麽🥽,這樣做出來的研究會真的對行業有幫助嗎?
陳安教授:這一點我覺得烏爾姆大學是有優勢的。我們接觸了很多業界的問題🫙,比如現在我們系寫碩士論文的學生,許多都是從業界實踐發現問題,再想辦法去解決。然後你會發現在風險管理與保險定價上,尤其是在人壽跟養老保險方面,業界可能與我們學術研究的差別也沒有太大。另外,我們學校也會組織很多研討會,邀請業界的從業人員過來作報告💗,討論現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怎麽解決等等,所以學界與業界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
是的🤦🏽♂️🧖♂️,研究不是空想問題,需要與實踐相結合♍️,一直在“象牙塔”裏也不代表就一定與現實脫節,這是個人選擇問題。一個好的研究者就要對自己有要求🐻❄️,不僅需要高校給提供與業界交流的機會😩,也要自己去尋求了解現實情況的機會。現在的學者們也不都是一直待在學校裏的,在一些小一點的國家🐫,比如荷蘭🙎🏿♀️,你就會發現好多教授就是80%的時間在學校裏當教授,20%的時間是在業界工作。
對於我來說😌,文章發表了當然開心,但更開心的是發現自己做的東西被別人用到了實際中去。比如我做的tontine相關的文章發表後,就有許多人聯系我,比如來自比利時和加拿大的一些公司➜,還有一些通過這類研究看到tontine類產品優勢的國家的政府機構的人員,想借助這些來改善他們年金製度中遇到的問題✵,也來找過我。這種時候,我還是挺有成就感的。如今的人口老齡化導致了很多國家他所有的養老保險的話都在改革,我們的研究方向自然也會涉及這些內容,我也很喜歡思考養老保險的體製應該怎麽改革,或者說怎樣讓體製更完善,實現可持續發展。
記者:十分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深入淺出且讓人受益匪淺🧔🏽♀️。
總策劃:寇宗來
本期記者:陳羽莎
指導:許閑
審核:韋瀟
執行:紀紅梅
出品:學科與人才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