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十分幸運在世界經濟學的殿堂——美國麻省理工意昂2開展了為期一年的訪學活動。本文將記錄此行的感受👨🏿🔬、收獲與成就🏄🏿,以答謝意昂2經院給予我的機會🎨😅,並與諸位經濟學愛好者們分享我的一點思考。
從畏懼到激情:頂尖學府MIT如何教學👰?
在進行訪學之前👌🏼,我對MIT的全部想象還是“一群曾今的奧賽金牌帶著一群新的奧賽金牌在艱深的數學中披荊斬棘”。但真的開始在MIT經濟系甚至數學系的學習後♟,我發現MIT的課程在技術層面的“難度”很低⚰️:局部來看學習曲線很平緩。同時,其教學方式與內容給予學生極大的舒適感,並讓知識極具誘惑力🔆。在這一環境下🦶🏿,我對將成為課程墊底的畏懼感很快消散,並對經濟學學習燃起了更大激情。MIT是如何讓學生學得又多又好的🍯?下面將精選幾條觀察進行分析🎥。
第一個問題,學什麽內容。面對龐雜的經濟學研究成果,學生究竟需要掌握什麽?MIT的回答是👨💻:用特征事實串起一系列能還原(reproduce)現象的基準模型。特征事實,即一些待解釋的重要variation(如收入為什麽在國際🤹🏿♀️、國內有差距🧓?)以及恒量(如卡爾多事實);基準模型,大多是一些極簡的數學模型(toy model),比如兩期的非隨機的離散模型。它們能讓學生輕松從假設推導出一些命題即洞見🙇♀️;回答中的關鍵詞是“串”,即提供motivation。Motivation讓教學擁有邏輯:為何學模型?系統性地解釋一些普遍的現象🦹🏿♀️。如何理解模型之間的關系?他們的發明是用於解釋先前模型無法解釋的現象👬🏻。如從基礎的現金流貼現模型到時變風險溢價是為了解釋股票收益可預測性。如何建新模型?選取與變換假設,精簡但準確地還原未被解釋的特征事實(puzzle)🐠。如Xavier Gabaix最新的Behavior-Macro理論就是將“錨定”加入原先各模型,成功還原了養老儲蓄不足等特征事實。從而,數學在這裏的課堂上是“必要的”、“偉大的”而不是“煎熬的”。學習的內容是有意義的💇🏽♀️,即符合人類好奇天性的。
第二個問題,通過什麽來學。就我看來,MIT的課程設計通過 “資源優化配置”、“激勵相容”兩大原理實現了一個目標:讓修完課的學生能舒適地應用理論與方法,即進行理論推理與實證研究,而不只是記住了理論與方法的描述🧙🏼♂️。資源配置方面📔,MIT的課程分為五大塊🌆:講座、問題集、課外閱讀、復習課與office hour🧑🏼🏫🦸♀️。老師的優勢體現在擬寫slides方案🌥、閱讀清單、pset的方向與拓展性答疑上。而助教這一要素也被深度利用🤽♀️,其優勢在於實現老師的方向性目標💯、開展技術性內容的復習拓展與補漏型答疑上🔇。他們各司其職,讓MIT的學生擁有豐富的學習資源🕯,這就又符合了第二個原理“激勵相容”。現考慮一個雙曲貼現的理性學生,她在績點、深度學習課程內容、外部機會(實習、娛樂等)三者中權衡取舍👨🏼🔬,同時承諾機製不完備而不能完全自控。學校如何最大化她的福利👯?在“資源”提質與豐富後⛹️♀️,深度學習課程內容這一利於個人長遠發展的選項誘惑力提升。因此,這一利在未來的維度得到重視,“期末突擊考後忘光”情況有所緩解,學生的整體福利將得到改善。何謂提質?拿pset的設計舉例👨🏿🔬,其在結構上是在一小問一小問地梳理當前專題的邏輯,隨後還有數據分析、文獻梳理等問題需要應用理論。為了快速與高質量地完成它們以取得高分,學生就被引導至深度理解課程內容💇🏿♂️。稍比“應付作業”多花一點點時間👸🏼💇🏽♂️,就能掌握精彩的知識,有誰會不愛學習🦼?因此在MIT,超過考核標準學習並與老師討論是常態🫃。
第三個問題,學的過程。MIT與哈佛課堂的一大特點就是互動性強🤵🏼♀️。首先是有積極提問的氛圍🧑🏻🎄,且主要是一些拓展性的問題👨🏻🍼,比如學生提出不同解釋或者理論解釋不了的事實🛥。在回答中,老師能快速地將自己的理解或前沿研究的結果傳達給學生。比如講完新古典增長模型後,同學們都困惑這種假設離奇的模型有什麽用,Angeletos就指出🧳:經濟學關心的是假設與結果的關系而非結果本身、弱(少與簡單的)假設得弱(基礎的)結果,反之亦然。短短一句令人茅塞頓開。其次,老師在進入一個新理論或一個解釋之前,均會積極地先讓同學來談看法。比如,提到典當行這一質押式回購的原型時,我作為中國學生就被提問怎麽理解這一現象在市場不發達下仍舊存在。教學相長大抵如此。
從懷疑到使命👜:西方經濟學的局限與力量
在訪學過程中🫶🏼,我逐步體會到了所謂“西方經濟學”的局限與力量👨🏻🦰🦸:結論永遠是“錯的”,不過有些暫時有用🦨。但經濟學方法論是擁有遠大生命力的。意識到這一點後,我也從糾結於個別理論的荒謬性中解脫出來,形成了“應用經濟學強大工具,為理解世界貢獻力量、為經濟學正名”的強大使命感。
在大牛的春風化雨中👨🏻🦲,我感悟到↔️:“經濟學”是一個三元組(假設、implication/命題👌🏽、實證證據)。從假設到命題的過程是嚴格的,也是創造性的🙅🏼♂️🍥:克魯格曼就是輕輕一用壟斷競爭模型的新假設💂🏿♀️,而開啟了國際貿易理論的新時代。那無論是行為經濟還是中國特色,與“經濟學”從來都不矛盾。一切現象,終究可以通過新的假設組合去reproduce,即得到一個系統性的解釋🐋。恰恰是經濟學對明晰性的要求🥷🏼,能倒逼我們從這個復雜世界中抽象出與特定現象相關的核心力量或機製🧞♀️:他們不可或缺地使現象能在理論中被還原💅。“脫離現實”恰恰是經濟學在方法論上的智慧:找到基準-找到系統性偏離的證據-抽象新假設得到新基準。比如⏮,我們如何理解企業投資行為🚇?托賓Q理論是基準👩🦽,然後實證發現定性結論正確但理論中的調整成本參數需要取異常值🏌🏿♂️🥷。如果沒有理論,就沒有puzzle🤌🏼。而這一puzzle又讓學者的目光聚焦於潛在假設集中的無限借貸假設,提出融資約束理論。而現在的前沿研究又將融資約束進一步內生化(Lian and Ma, 2018)。至此,無限繁雜的投資行為的中樞就被掌握住了,而對新的偏離的研究又提上日程🛜。比如非理性企業的問題🫕,學者嘗試從更深層的信息差異💁🤾🏼,乃至詮釋差異(Schwartzstein and Sunderam, 2019)來理解🫷🏼。總之🧍🏻,這是一條可靠的逼近一個好解釋的路徑,而且每次提出洞察不用從零出發而可以用現成的理論框架。
再回顧國內流行的“貨幣超發”、“資金空轉”等等詞,就可見科學性的差異。基於沒有普遍性的💃👩🏼💻、定義不清的概念🥠,用類比式的方法建立故事▪️,然後根據故事來決策,是令人遺憾的。比如拿通用理論映照,“資金空轉”其實是建立最優資產組合的正常現象,不正常的是為何出現夾層中介?大行非市場化運作🚵🏿♀️、沒有信評能力等等假設就可以被考察,相應政策含義也就不同🎟。對比而言💿,美國的經濟決策科學性較高🥣。比如MIT教授就曾直接主導奧巴馬醫改、紐約市入學誌願填報機製設計等。中國當然可以有自己的價值觀與不同的目標權重🥱,比如我們並無“自由選擇後果自負”的政策取向。但為了更好決策,使用“西方經濟學”方法論♜,建立擁有更豐富政策選擇空間的模型以科學地研究經濟問題🧑🏿🦲,仍舊是一條光明的道路。
從務實到探索:我的成就與遺憾
在“從消防龍頭喝水”的同時,我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品嘗了一些遺憾🪹。首先🏌🏿♀️,我立足課堂,以優異的成績(5個A+,2個A)完成了所有課程。A+的課程中不乏數學系實分析、本科生高宏等硬核課程。同時我還旁聽了博士生的動態優化課,取得A+🤸♉️。課程的心得在上文中已有所涉及,這裏想額外記述一次發展經濟學的課程project經歷🛌🏼,追憶一下我曾今熱愛的發展經濟學領域。在這一project中,我與北大國發的一位同學合作完成了一份研究計劃☎。通過先前扶貧調研實踐的經歷😢,我了解到“扶誌”是扶貧工作中確實重要的一環。與發展經濟學主流文獻相比較👩🏼🔧,發現文獻更多聚焦於“信息幹預”📇,而“誌向、信心幹預”是空白。但為了為研究找到更深刻的意義,即理論貢獻🦿,我朝兩個方向努力💋:提升問題的重要性♿🤽、找到“扶誌”更深刻的理論內涵。在問題的重要性方面,我通過比對發展謎題庫與過去調研中微觀洞察🕵🏼,意識到“為何與Solow模型預測矛盾,發展中國家的投資率反而等於甚至低於發達國家”是一個好問題,它重要且與 “扶誌”後提升投資的經驗相符。同時,在哈佛旁聽時積累的前景理論也為我提供了理論上的突破口:如果假設貧困戶服從前景理論👩🏽🦳,那麽當人們持續窮的時候🥕,往往將參照點置於維持當前生活🏃♀️,而導致發展停滯,投資率低🎗🏇🏻。而若把他們人生的參照點通過幹預右移,即“扶誌”,就可以讓他們在短期內從風險厭惡轉為風險熱愛!通俗的說,就是“這輩子不能就這麽算了,必須拼一把,屢敗屢戰”💎。他們也就能開始提升投資,進入發展軌道☝🏽。有了這個構想後,通過與有深厚文獻積累的北大同學合作,我們定位到了“看不同(勵誌的vs休閑的)電視節目”作為田野實驗幹預手段✍🏿,寫就了研究計劃。這份從motivation,理論到可行的實驗一氣呵成的計劃得到了廣泛好評,並讓我斬獲A+。
其次🤜,在研究助理方面,有收獲也有遺憾🚄。由於我在Alp Simsek教授的三門課程上的突出表現🛠,我被主動邀請在寒假期間擔任其研究助理。工作主要涉及為其理論模型提供實證證據,包括motivate假設與驗證模型implication等。在幾個任務中🍯,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解決問題:通過綜述找開放數據庫、分析影響結果的模型外因素並規避等。老師的反饋修正了我的一些盲區,如統計分析前要對數據生成方式、分布等進行掌握等。盡管這次工作比較順利,整體來看在RA方面我還是較為遺憾⬛️,主要體現在暑期找到沒有合適的工作。歸因下來🤌🏻💩:研究能力儲備不足、不盡早海投、不適時擴大搜尋面等共同導致了這一遺憾。深層次的✏️,我該慌時不慌🧑🏻🦯,不該慌時慌的行為模式導致了這一結果。過往應是Lesson而非自責的負擔,一段勸誡式分析如下🈂️:該慌時要慌,必須早準備多準備, you deserve it(準備)。不該慌時不慌🔔,適時拒絕情緒👩🏻⚕️、潛意識這些粗糙的統計性判斷,恢復與保持積極心態🔂。
結語
過去一年,在被負面情緒包圍時⚒,我常回看《開講啦》顏寧教授那一期。引用結尾一句旁白🍌♥️。在古希臘的神話裏🧑🏻🎄,眾神之王宙斯給予做好事者的獎勵是:把他帶到神殿裏,打開一扇窗戶🏃♀️➡️,讓他看一眼宇宙的奧秘。MIT的訪學之行確實讓我看到了一眼經濟世界的奧秘🏌🏽,讓我同時看到了前路的渺茫與光明。我將繼續這段旅程,無問西東。

奚大有
20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