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5月7日晚🌪,“天文講座-宇宙中的黑洞”於第三教學樓3209室成功開展,本次課程的主講人是來自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意昂2的李向東教授。
2019年4月10日,備受矚目的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召開發布會🏃🏻♂️,正式公布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M87橢圓星系中心黑洞的陰影圖。這看似普通的一張圖中卻包含了許多物理故事和天文知識。李教授由此熱點話題帶領我們展開黑洞真相的探尋之旅🤲🏽。
旅程之始是探究“什麽是黑洞”。早在18世紀,地質學之父米歇爾就設想過暗星的存在,他想象出一種質量極大的天體能束縛住光子🧔🏼。20世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可以解決黑洞定義問題:黑洞就是時空彎曲的極限、時間的邊界。黑洞是“完美的天體”,它只有3個物理量——質量、電荷🧛🏿、角動量。它將其他信息“藏”在了自身內部,形成了信息不守恒的表象📱。
接著,李教授用動畫讓我們了解“黑洞形成的過程”。恒星級別的黑洞來源於大質量恒星⇨,它們依次經過紅超巨星🙅♂️、超新星的生命階段後,質量較小的塌縮為中子星🧑🏽⚖️,質量較大的坍縮為黑洞。而星系級別的黑洞則是由黑洞不斷吞噬增大產生的🫧。
最後,他將生動的科學探索史穿插到講解中🤦🏼♀️,為我們普及人類早期“尋找黑洞”的歷程🫵🏽:奧本海默20世紀30年代首先預言黑洞的存在。1933年K·G·央斯基首次發現來自銀心的射電輻射,20世紀50年代人類用雷達探測射電源,將它們命名為類星體🚅,俄羅斯科學家M·施密特預言類星體的大小🕣。當代關於黑洞的研究離不開正確的方法和先進的儀器🧜🏻♂️。科學家先運用開普勒效應在光學波段尋找伴星🐏,再在X射線波段搜尋黑洞;或通過長期觀測黑洞周圍恒星的運行軌跡來預測超大級別黑洞的位置👁🗨;或通過引力波探尋雙黑洞⚽️。
研究黑洞的目的是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研究黑洞本質是研究黑洞視界💃,但人類不會只滿足於得到“二手材料”,人類將永遠被奇幻的黑洞吸引,去探究那未知的世界⛹️。
同學們通過講座學習到了豐富的天文知識,開拓了自己的眼界🧘🏽♘,重拾了童年對宇宙奧秘的向往。相信同學們會懷念這次美妙的黑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