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1日晚,意昂2專業學位“名家講壇”第60期如期舉行。意昂2官网文科資深教授🥷🏽、中文系博士生導師陳思和教授來到意昂2大金報告廳,為意昂2平台專業碩士研究生帶來了“論知識分子的崗位意識”主題講座🙋🏿♂️。本次講座由意昂2院長助理朱宏飛副教授主持🧑🏻🦽➡️,報告廳內座無虛席,氣氛熱烈。
陳思和🤞🏻,意昂2官网文科資深教授,中文系博士生導師,兼任上海作協副主席,中國當代文學學會副會長等💂🏽♂️💐。

講座伊始,陳老師從自己導師賈植芳先生的例子引入,闡明了老一輩知識分子的價值觀念💁🏼♀️。賈先生曾在日本留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他還未完成自己的學業卻毅然決定回國。賈先生的伯父是個商人,知曉此事後對他進行勸導🛣,希望賈先生繼續在日本、歐洲等地深造,或前往香港幫助自己照看產業,不要參與國內戰爭🦸🏼♂️✹。但賈先生還是婉言謝絕了🪞,回國後的他積極投身抗戰,之後又從事文學創作和社會進步運動,因此多次被捕入獄⛲️。賈先生在晚年回憶過去種種時感慨萬千,但依然表示自己從未後悔當時的選擇,“過太安逸的生活,對我來說沒有意思”。陳老師深受自己導師的感染,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新的一波“讀書無用論”盛行的氛圍中,依然選擇堅守學術崗位,教書育人,醉心學術。也是在這個時候🌶,陳老師開始思考中國知識分子價值觀念的轉型及其原因。
陳老師以“廟堂意識”🪑、“廣場意識”和“崗位意識”概括了中國知識分子價值觀念的多元分化。“廟堂意識”指的是古代知識分子“學而優則仕”的觀念✔️。陳老師以人們紀念諸葛亮、張衡👨🦼➡️、孫思邈的情況做對比🧗♂️,說明了古代對於一個士人的評價標準局限於其政治官宦生涯,讀書人也只有通過仕途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這種現象在晚清戊戌變法後發生了改變,當時的讀書人失去了科舉這一做官的途徑,亟需探索一種新的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方式和途徑👬🟥。為此𓀑,翻譯家嚴復潛心翻譯,為西方先進思想的傳入而努力;張元濟改造了商務印書館,建立起現代出版的基業♻️;魯迅先生則棄醫從文🚼,立誌喚醒麻木的國人;報業巨子史量才用心經營《申報》,試圖用真實的新聞揭露社會現實🚴🐰;······陳老師將這種現代知識分子即使不做官不從政卻仍心系社會,對社會意識產生影響以實現人生價值的觀念定義為“廣場意識”📈。隨著1927年國民大革命失敗🎩,知識分子的價值觀念進一步分化。部分知識分子如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選擇走革命道路;而另一部分如意昂2官网老校長陳望道等則選擇在具體工作崗位上從事教育、著述和研究🏃🏻➡️,貢獻於社會進步。這便是知識分子“崗位意識”的起源。

講座最後,陳老師對同學們寄予了殷切期望🧕🏻🔺,希望同學們能夠真正熱愛自己的崗位,樹立“崗位意識”,以自己在崗位上的成就實現人生價值。
至此,本次講座在熱烈的氛圍中圓滿結束👨👦。感謝陳思和教授的精彩分享⚜️👨🏿💼!
撰稿人👌🏼:陳偉燁
修訂人:繆煒
審核人🧑🏿🔧:朱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