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8日下午15👩🏿🎤:15—17:00,經濟學系在經院514會議室舉行了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孫大權副教授主講“經濟學的中國化還是創建中國的經濟學?——從中國經濟學發展史角度的考察”。經濟學系副主任高帆老師主持了研討會,經濟學系的各位老師及部分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會議。
孫老師首先指出經濟學的中國化和創建中國的經濟學具有不同的內涵,前者是指將經濟學普適的方法和原理運用於中國經濟實際,而後者則是指從中國經驗提煉出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概念、原理🤵🏻♀️。接著🏓,孫老師列舉了若幹困擾中國經濟學發展的問題,包括🥩:應不應學習西方的經濟學;學習西方哪一種經濟學;學習西方經濟學的立場、方法🎑、原理、政策是什麽;中國在地理🧓👇🏽、歷史哲學👨🏻🔬、文化、人口、製度、政治製度🧝♀️、經濟發展階段、經濟體製轉軌等方面的特殊性是否會產生中國經濟學;如何運用西方的經濟學理論解釋和解決中國的經濟問題;中國經濟學何時獨立;政治與經濟學發展的關系究竟是什麽;經濟發展與經濟學發展的關系究竟是什麽等🚂。
此後,孫老師按照清末、民國、計劃經濟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四個階段系統地介紹了我國經濟學的發展歷程🧡。孫老師指出🚧:在清末時期,我國存在著自古以來著重於安定而非財富增長的經濟思想,同時,張之洞👨👩👦、梁啟超、陳煥章等人開始傳播各種流派的西方經濟學💃🏽。在民國時期,經濟學的中國化與創建中國經濟學齊頭並進:馬寅初、何廉🙏🏻🏊、李權時、劉大中等新古典經濟學家提倡經濟學的中國化🧑🎨;薛暮橋🕓、許滌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也提倡中國化;唐慶增📫、王亞南等新古典經濟學家在批判我國古代經濟思想、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礎上提出創建“中國經濟學”;蔣介石👲🏽、祝世康、陳豹隱等人則提出了中國近代的經濟學——民生主義經濟學。在計劃經濟時期,蘇聯政治經濟學在中國逐步引入並享有獨尊地位🚥,毛澤東、孫冶方等人嘗試創立“中國式的政治經濟學”。改革開放時期,我國面臨著經濟學的國際化👱🏻♀️、本土化,還是創建中國的經濟學的選擇。例如,1980年代我國突破了蘇聯教科書和“左”的理論🙇🏽,恢復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傳統⚈,並引進西方當代經濟學理論,熊映梧和薛永應還共同創立了生產力經濟學。1995年開始🙆🏿♂️,經濟學界出現了持續的關於中國經濟學發展方向的爭論,有些學者提出要用新的範式取代傳統政治經濟學,並應致力於經濟理論研究的國際化、規範化和本土化。
最後⛹🏿♀️◀️,孫老師總結了中國經濟學發展的歷史特點👩🏼⚖️,近現代中國發生了多次歷史巨變,中國經濟學界卻反復討論經濟學發展路徑問題🚠,不同時期的許多觀點卻驚人的相似,這種情形無疑是值得深思的。與此同時,孫老師還強調指出:經濟學的中國化成效顯著,但創建中國的經濟學卻進展緩慢。在中國經濟建設的現代化過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學者有意識地通過經濟學的中國化,從案例🫨、數據到理論、方法👱🏼,經濟學中的中國元素會越來越多🔪,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將會水到渠成⛅️。
在孫大權老師的學術報告結束之後,張暉明老師✬、嚴法善老師、焦必方老師👨🏼🎨、李潔明老師、戚順榮老師、尹晨老師、杭行老師🧑🔬、高帆老師、樊瀟彥老師🧔🏼、馮劍亮老師、方欽老師等就相關問題與孫老師進行了交流,包括農村土地產權的實現機製問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方法論問題💦,經濟理論發展中的人性假設問題,中國經濟理論發展的“中國元素”內涵問題等。會議最後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