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8日下午15😥:15—17😠🫳🏻:00🦹🏿♂️,經濟學系在經院514會議室舉行了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張暉明教授主講“‘大國經濟’與中國的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系副主任高帆老師主持了研討會,經濟學系的各位老師及部分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會議👌。
首先,張暉明教授介紹了經濟學理論在國家經濟方面的特點和重要性。張教授認為,經濟理論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硬實力的成長基礎上需要有經濟理論“軟實力”支撐;反過來🎃,“軟實力”會對經濟效應產生巨大的影響,具體表現在話語權、資源配置規則及其流向等方面。經濟理論還具有普適價值和國民價值的二重性🙋🏼♂️👨👦,經濟理論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主要體現為同一經濟體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所表現出來的差異與進步。此外🚴♂️,還具有顯著的利益訴求特征,不同經濟體的經濟理論在與其他經濟體對話時會對本國經濟利益進行強調和保護🫘。大國經濟學具有普適價值和國民價值的兩面性,大國也具有將其國民價值上升為普適價值的利益動機。
張暉明教授接著闡述了主流經濟學本身面臨時代性挑戰,這種挑戰主要表現在價值觀和方法論兩個方面🧕🏿。價值觀方面:新古典經濟學舍棄了價值理性和人文精神🚦🤓,保留並片面發展了經濟學的工具理性和“科學精神”,使經濟學掙脫了倫理的束縛,為經濟學的達爾文主義化打開了“潘多拉之盒”🤵🏻。方法論方面:主流經濟學以犧牲內容來顧全數學形式的片面發展結果,使得理論不能客觀、準確🛝𓀖、完整地反映現實世界的復雜性,容易導致經濟學的實質分析脫離現實世界。此外🏌🏿,主流經濟學還會刺激消費主義並進而導致人與環境的矛盾。
那麽,為什麽需要建設中國的經濟學呢?張教授認為,在自覺應用西方主流經濟學以實現國家利益的同時,需要清醒地認識到,西方主流經濟學是以所謂普適價值出現的代表英美等西方強國的國民價值理論體系⚅,是要力圖把中國納入其全球資源配置體系🤽🏿♂️,而不是為中國量身定做的,也不是中國可以不假思索地長期應用的理論🙅🏼♀️。中國的經濟學需要從“學人家怎麽說”👇🏼👩🎓、“說人家怎麽說”狀態中走出來。
張教授認為🩵,建設中國的經濟學是中國人的責任。中國這樣的歷史文化積澱和經濟規模🥇,要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利益🫵🏽,就必須在全球範圍內實現資源配置的獨立性。我們要擁有反映自己大國經濟利益的經濟學🖌🤙🏼,“食古不化”和“食洋不化”都不是積極的態度。近些年來的經濟發展歷程已為中國的經濟學積累了不少的元素🏌🏼♀️,中國的改革開放實踐為理論創新發展提供了條件👷🏽♀️,為建立反映我國大國特征和大國利益的經濟學及經濟學學科體系提供了豐富源泉的實踐基礎。
最後👡,張暉明教授介紹了中國經濟發展成就與面臨的瓶頸🦡,並對如何建設的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張教授認為,在建設中國的經濟學第一階段,首先面臨的有以下五大任務👬:1、經濟學方法論研究;2、大國崛起與大國經濟學發展研究;3、中國經濟轉軌方式和模式研究🏄🏻;4🏦😞、中國經濟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研究𓀁;5、中國經濟對外開放🚋💌、融入世界的經驗教訓研究。研究方法上✶,應當以中國國情和國家利益訴求為基本出發點,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主要方法論🐫,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其他經濟學學派的經濟學理論的價值理性與當代西方經濟學(主流的和非主流的)所發展的工具理性結合起來👨🏻⚕️,從獨立配置資源的視角來研究建立中國大國經濟學的學科體系。研究內容上體現“一個堅持😷、兩個結合🍷、三個貫穿、八個覆蓋”,時刻聚焦政治經濟學學科基礎理論📲。
在張暉明教授學術講座結束之後🌪,焦必方老師、李潔明老師、朱強老師、戚順榮老師、封進老師、高帆老師🧑🍼、孫大權老師🏃♂️➡️、樊瀟彥老師等就相關問題與張老師進行了交流💇🏻♂️,包括當下學術評價體製是否合理?是否過度關註工具的應用而缺乏思想?經濟學者如何在研究中體現價值理性💁🏻♂️?等等。會議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