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4日下午15🐕🦺:15—17🧢:00,經濟學系在經院514會議室舉行了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上海期貨交易所發展研究中心孫澤生博士後主講“貿易媒介理論及其在資源性商品定價中的運用”。經濟學系副主任高帆老師主持了研討會💆🏽♀️,經濟學系的各位老師及部分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會議。
孫澤生博士認為已有的經典定價理論往往都是二分法的。即在不考慮國家作用的一般微觀經濟理論中🛤,使用了生產者—消費者分析範式;或在國際貿易中👳🏿,使用了出口國—進口國分析範式。這種處理方法固然是簡約而體系統一的,但要完全用來解釋現實的商品(貿易)定價問題卻存在不少的困難。通過引入一個居間的貿易媒介環節的生產者—貿易媒介—消費者的三分法來擴展已有理論,能夠更好地解釋資源性商品定價的現實。孫博士提到在其理論構建過程中🐫,三方面的理論提供重要的參考和借鑒🧘🏽♂️,包括全球商品鏈理論🎰🧏🏽♀️、貿易中介理論和垂直市場結構理論以及結構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學理論。
為了構建貿易媒介理論,孫博士強調國家在貿易過程中的作用包括:(1)在國內市場微觀結構中,對貿易中介及其買賣價差決策而言🏊,國家/政府政策是外生的變量👳♀️。(2)在國際市場或國際貿易中,可將國家/政府視為一種微觀個體👨🏿🎤,正如市場中的企業。同時,國家/政府政策只是促成貿易媒介市場結構變化的一種外生變量,其作用既可以通過政府人為創造/破除貿易媒介壟斷🤦🏻♀️,也可以通過數量控製/價格控製來強化/弱化現有貿易媒介的市場力量得以實現⌨️😱。除了國家/政府政策,私人保護同樣是影響貿易商品定價的主要因素,二者在國際貿易中是同一層次的單元行為體。
孫博士認為貿易商品定價可分解為生產者—貿易媒介和貿易媒介—消費者兩個環節,貿易媒介通過買賣價差和交易量控製最大化收益,並出清市場🫳🏿。現實中存在大量不同的貿易媒介表現形式,對貿易商品定價具有不同的影響,孫博士將其分為效率增進型和租金轉移型兩類🕵️,並介紹了這兩類貿易媒介轉換的動力學。
隨後,孫博士將其理論應用於解釋資源性商品定價。資源性商品生產國和消費國有很強的激勵謀求獲得更強的定價能力,其公共政策將明顯影響資源性商品的定價過程及貿易媒介的形成和轉換,因此將上述理論建構用之於資源性商品定價分析是非常合適的。通過將資源性商品生產、貿易和消費等環節均置入一個市場中進行分析🔠,可以展開一個雙層面(國家層面與微觀層面)、三環節的結構測度和現實觀察,這對我們認識資源性商品定價問題,並進行抽象和理論分析是至關重要的。通過石油和鐵礦石的兩個案例孫博士討論了理論的應用和解釋力問題,解答了何等因素導致最近十年來的如此巨大而劇烈的油價波動,以及為何成功運行40余年的鐵礦石長協定價模式快速轉變為短期合同定價模式。
最後,孫博士總結指出在商品貿易定價中,貿易媒介居於樞紐地位,它通過與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博弈👨🏿🔧,利用買賣價差決策和庫存調整來出清市場🦸🏿。這是我們理解真實的國際商品貿易定價的關鍵點🧔🏿♂️。不同主體對資源性商品定價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對貿易媒介及其與生產者😒、消費者之影響上🎑,表現在不同貿易媒介形式的形成、轉換💓、權衡、互動上,資源性商品定價格局表現為不同組織形式間的互動博弈和組織演化過程。各貿易國的大宗商品政策和微觀組織之合力互動推動了大宗商品國際定價格局的形成和演進😛♡。
孫澤生博士報告結束之後,張暉明老師👮🏿、嚴法善老師、馬濤老師、高帆老師、馮劍亮老師等就相關問題與孫博士進行了交流,包括中國的資源性產品定價模式比較特殊,貿易中介理論是否可應用🧚🏻?棉花𓀏、大豆等可再生能源是否可以應用該理論?研究視角若從生產者規模經濟角度轉向消費者福利角度會有何種不同結論等等。會議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