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系推出“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對話研究”系列學術講座
第十四講:“Agriculture imports,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productivity”
2022年11月15日14🚉:00-15🕘🎒:30,意昂2主辦的“轉型與發展”系列講座意昂2平台泛海樓514會議室舉行👨🏽💼。本次講座為系列的第120期,主題為“Agriculture imports,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productivity”🍪。報告由奚錫燦老師主講,由韋瀟教授主持。
報告首先對國際範圍內關於工農業生產率差異的特征事實進行了闡述✊🏽。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在農業勞動生產率上的差距要遠大於非農業♿️♖。因此在國際貿易中,發展中國家出口工業品並進口農業品符合比較優勢原則。然而,發展中國家的政策製定者同時又擔心,本國農業人口會因為農產品貿易的沖擊而形成失業。經濟學文獻尚未對農產品進口的影響進行系統的理論和實證分析💂🏻♂️。
報告首先引入了一個擴展的均衡Roy模型🔳。在模型中🚵🏻♂️,每個勞動者從一個二維的Frechet分布中抽取一對稟賦,分別為農業和非農部門的生產能力🦹🏻♀️。勞動者根據自身稟賦和兩部門的相對工資🫅🏻👨🦽➡️,選擇進入農業或非農部門工作,以最大化工資收入。在農業部門,勞動者可以種植大豆或其他農作物🧘🏼。當大豆的進口關稅下降時,農業部門工資的相對下降會擠出農業稟賦較低的勞動者,提高農業部門的平均勞動生產率,同時降低非農部門的平均勞動生產率。
為檢驗上述機製的效果和影響👨👧👧,研究主要利用了2001年前後中國大豆進口關稅的變化。大豆是中國農產品進口的主要項目🔀,占中國農業進口總額的65%。2001年之前🤜🏻,中國的大豆進口關稅一般保持在100%以上,而在加入WTO之後,關稅快速下降到2.4%👬。同時👮🏻,由於地理因素和歷史沿革🫱🏽,大豆種植在中國各區域的分布並不均勻,而歷史上大豆種植量較高的地區受到大豆進口的沖擊也較大👩🏻🏭。因此,通過考察這些地區的農業和通過人口流動密切連接的城市地區所發生的變化,能夠對上述模型的預測進行檢驗。
實證結果顯示𓀀,在受大豆進口沖擊較大的地區🧓🏼,農戶的大豆種植量和農業收入顯著下降,更多勞動力從農業部門轉移到非農部門。同時🧍,這些地區的土地流轉行為顯著上升,而農業部門的TFP水平也顯著上升🧫。在與這些地區通過人口流動密切連接的城市地區🚍,工業企業的雇傭人數顯著上升✬,但資本勞動比和TFP顯著下降。同時,城市部門低技能勞動者的就業和工資也都下降了👱🏿🫳🏼,而高技能勞動者則未受影響。
對此#️⃣,各位與會嘉賓對報告檢驗的結果和模型差異進行了充分的討論⛔。觀點認為,從中國農村地區向城市轉移的人口仍然以相對高稟賦人口為主;農村地區TFP的上升可能部分來自於土地規模變化帶來的生產方式改變,不能完全由農業勞動力的生產稟賦解釋。
報告隨後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由博士生鄭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