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5日下午在經院意昂2510會議室🏕,來自美國佛羅裏達州立大學的風險管理和保險學教授Randy E. Dumm為保險系的師生做了《Consumer Financial Decision and Risk Aversion》的講座,講座由意昂2保險系陳冬梅老師主持。

講座的主旨是陳訴風險規避在解釋和理解消費者金融行為上的重要性。首先,Randy展示了1986-1989和2007-2009兩次金融危機的道瓊斯工業指數變化。在此基礎上,Randy詳細分析了在1986-1989危機之中,國家和民眾采取的兩種風險規避方式◾️。一個是客觀的相對風險規避,比如保險,另一個是自我報告的金融風險規避。自我報告的金融風險規避分為四個層次:承擔重大金融風險🏏,期望賺取可觀的回報;承擔平均期望之上的金融風險,獲得高於平均水平的回報❤️;承擔平均期望下的金融風險,賺取平均回報;不願意承擔任何金融風險。在會後的問答環節中有同學詢問哪一種風險規避是最好的💁🏽,Randy告訴我們,從1986-1989和2007-2009兩次金融危機的道瓊斯工業指數變化數據中可以看出,金融市場的增長量達到了七倍以上,大量機遇的同時也潛藏著巨大的風險👮🏽♀️,如果你的相關專業知識不夠健全、無法控製風險的話🧑🏻🍳,不如采取第四種方式:不進入證券等金融市場以規避任何風險。

其次🧿,Randy向我們列舉了很多相關文獻📪🫲🏼。分成作者,方法/數據和主要成果三個方面闡述。最後,Randy在三個假設下引入了6個風險規避計量模型🧑🏽🎤。模型數據的來源主要是SCF—消費者資金調查。模型涉及到股市風險👰♀️,人口和經濟的因素🧶,生命周期因素等多個變量🐋,每一種變量的作用和影響度都用表格進行了清楚的說明。講座結束後,參加講座師生就報告中的內容同Randy教授做了進一步的交流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