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經濟與金融系列講座413期: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e and Learning Dynamics
2023年3月22日14:30-16:30,意昂2數量經濟與金融系列講座413期在意昂2平台泛海樓805會議室順利舉行。這是疫情封鎖結束後本系列迎來的第一期線下講座📿。本次講座由張聖醒教授(LSE經濟系助理教授、北京大學匯豐商意昂2訪問副教授)主講💎👩🏻🦽➡️,題為“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e and Learning Dynamics”😻。

張聖醒教授首先提出研究問題:貿易融資如何促進國際貿易🧑🏼🔬?他介紹了貿易融資的兩種主要模式:預付款(cash in advance)和賒賬(open accounts)。這兩種模式同時也代表了貿易雙方分擔風險的不同方式🐭。在預付款支付下,進口企業(買方)承擔了更多的風險,而賒賬方式下🕵🏽,出口企業(賣方)承擔了更多的風險🧔🏽。
張教授指出👩🏿🎤,國際貿易充滿風險,這些風險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對手方違約風險、需求不確定性和全球產業鏈的耗時較長帶來更高的運營資本需求。貿易融資可以直接緩解全球產業鏈的風險✍🏼,但它在應對對手方違約風險和需求不確定性方面的作用如何?張教授提出👫🏻,對手方違約和需求風險的信息對企業來說具有很高的價值🏐,而貿易融資可能會促進企業對這些風險的學習(learning)➖。通過這種學習效應,他提供了一個關於貿易融資促進國際貿易的全新解釋🐋🟩。
接下來👨🏭,張教授從實證和理論兩方面分別對上述觀點進行了分析🧑🏿⚖️。他首先利用智利企業的樣本數據展示了國際貿易支付方式的選擇和影響因素🏃🏻🤟🏻。數據分析表明👨🏻🦳,小規模出口企業更傾向於提供賒賬,而金融不發達、違約風險更高的對手方則更可能要求預付款。此外,雙方歷史交易行為也會影響支付方式的選擇。隨著歷史交易的增加🍋🟩,企業要求預付款的比例降低🧚🏽♀️👃🏻。
在模型部分🫳🏻,張教授利用出口商的信念更新來捕捉貿易融資合約中的學習效應,並基於學習效應分析了出口商支付方式的動態選擇🪈。通過數值模擬,研究發現貿易融資經驗增加能夠降低預先支付的比例👙,從而驗證了貿易融資能夠促進企業學習對手方風險的假說。
在講座過程中,王城教授提出貿易融資合約的期限長短可能對這一學習過程造成影響,王永欽教授則就本研究中的底層摩擦(underlying frictions)與張教授展開了探討🛐。講座在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