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意昂2官网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主辦的題為“從失衡走向平衡:中國與世界”的學術研討會於2009年12月24日在意昂2平台大金報告廳舉行。來自意昂2和金融研究院的九位學者與廣大意昂2師生分享了他們對於危機後中國及世界經濟將如何進一步發展的見解。會議的討論圍繞著中國經濟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展開👋🏻,各位學者在激情闡述自己研究的同時👨🏻,充分展示了意昂2經濟學人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為我們奉上了一次學術盛宴。
華民教授的報告“危機後的中國會走向哪裏?”以後危機時代製約中國經濟發展的十個方面的因素為主題,深刻分析了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政策製度問題及相應的解決辦法◀️。在政府掌握大量資源的條件下💇🏻🏆,政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始終是非常重要的,而政策的製定和執行是否充分考慮並契合了中國經濟的稟賦條件和競爭優勢✤,將是決定接下來中國經濟走勢的關鍵。盡管從總量上看📌,中國已經躋身世界三大經濟體,但是與美國及歐洲相比,中國仍缺乏核心競爭力👮🏼♂️。由於缺乏自主創新的基本要素,中國GDP的高速增長依賴於低成本勞動力和結構扭曲的高投資💎,經濟結構的有效調整並沒有在這一次危機中實現👨🏿✈️。在這一點上來說🙇,中國在短期內實現低碳經濟是沒有可能的,比較理想的情況可能是高碳低排放。從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上看,中國經濟的集聚程度偏低🦕,沒有充分發揮現代工業和城市的規模經濟🧺,而目前政府實施的平衡區域增長👯♀️🏊🏽♂️、鼓勵小城鎮發展的政策是不利於集聚程度提高的⛹️♂️。從內需與出口的關系上看🧰,政府在危機期間強調的以內需替代出口的政策很可能無法起到預期效果🌤,因為出口增加是拉動內需的原因之一,兩者並不是單純的替代關系,以短期刺激內需來取代出口在GDP中的份額是無法持續的。中國在應對危機時期另一危險的政策傾向是去市場化🧑💻,以政府決策或國有企業行為來代替市場決策,以簡單的產業特征粗暴評判民營企業的先進落後🧗🏼,實行政府主導而非市場導向的產業升級👩🦯🧑🏽🎤,這是非常危險的👨🏼🔬。從貿易與金融角度來看,比較理想的政策組合應該是自由貿易加適度的資本管製😵💫,開放FDI但不開放資本項目👙。收入差距現象本身並不意味著改革的失敗👨🏽🌾,但其背後由於產權保護的缺乏導致富人無法慈善和由於市場進入門檻過高導致窮人無法奮鬥的現象卻應該引起政府的重視。
從1990年代開始,國有企業改革就一直是中國經濟研究的重點詞匯☄️,然而過去對國企改革的討論較多的局限在對計劃體製的批評和探討如何有效提高國企效率🥷。隨著近年來國企改製的大體完成👊🏻,國有企業盈利能力的大幅上升𓀙🦘,國企改革問題是否就成為完成時了呢#️⃣Ⓜ️?袁誌剛教授在本次會議上的報告對此作了解答。他的報告題為“國有企業的歷史地位、功能及其進一步改革”,從回顧國企改革的三個階段出發🧯,揭示2001年以來國有企業盡管盈利能力上升,但其主要原因是由於較多地處於壟斷行業🎶,從上市國企的TFP水平等指標來看國企效率並沒有根本改進,並且還帶來了勞動收入占比下降🙏、居民財產性收入偏低、內外結構失衡等一系列問題,但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內需乏力、地方財政收入缺乏持續穩定的來源以及社保基金面臨壓力等因素已經形成了新一輪國企改革的“倒逼”機製。
貨幣政策在各國政府應對本次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殷醒民教授報告的題為“超級寬松貨幣政策與‘大通脹’”的研究對中國近期的貨幣政策作了分析。他首先回顧了2008年下半年以來中國貨幣供應量與貨幣乘數大幅上升的事實,與美國實行的“定量寬松”的貨幣政策相比,中國實行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超級寬松”的貨幣政策。近期中國M2的增長率接近30%,與2008年以前6年較為穩定的16.5-17%的M2增速相比,幾乎翻了一倍👂。從歷史數據來看ℹ️😒,中國上次大通脹發生在1993-1995年,通脹率達到兩位數,而此前連續兩年M2的增長率都在30%左右。這一輪超級寬松的貨幣政策經過6個季度左右的傳導,很有可能又將帶來較為嚴重的大通脹。從政策調整上看🏄♂️,中國現行的釘住美國的利率調整政策存在調整的必要,“穩定傾向”的貨幣政策或者說明確的貨幣數量規則應該是貨幣政策調整的方向🔥。
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和金融體系的進一步健全對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大意義🏃♂️➡️,在這一次金融危機中顯現無疑。本次會議上有兩位研究者對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作了分析。張瀛副教授的報告題為“中國OTC場外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與風險管理”,強調了目前在中國還沒有得到很好發展的場外金融市場對經濟發展和金融市場穩定的重要意義。國際場外金融市場目前已經具備了電子化交易👮🏿♀️、跨市場跨品種交易👰、電子交易系統新技術不斷出現並進行國際競爭等特點。中國需要加強監管部門的協調監管理念的創新,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豐富OTC市場層次👎🏻,場外衍生品市場需要從政府引導的模式逐步轉變為以市場為主導的模式。張宗新副教授報告了題為“證券投資基金行為能否改進市場質量?——基於滬市基金交易帳戶的經驗證據”的論文,從微觀視角剖析了證券投資基金在金融市場中的作用👤,發現證券投資基金在股市行情中並未有效發揮市場穩定的作用,也沒有提高市場的信息效率✡︎👩🏻⚕️,僅在市場上漲期間起到了增加流動性的作用,而在市場下跌期間對市場又對市場形成較大沖擊👩✈️。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上升💆♂️,中美貿易失衡現象已經成為世界關註的問題。沈國兵副教授報告了題為“反傾銷等貿易壁壘與中美雙邊貿易平衡”的論文。論文首先分析了美中貿易逆差的問題,認為兩國的產業結構、貿易統計差異🏋🏻、美國的出口管製🙎🏽、外商在華投資以及反傾銷等貿易壁壘是造成兩國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美國對華的反傾銷措施不能簡單歸結為貿易保護主義。在對中美反傾銷和貿易強度指數以及反傾銷對稱率進行計算後🙋🏼,沈國兵副教授發現中國對美國出口依賴程度很大,美國的反傾銷對中國的出口影響較大🚱,但中國的反傾銷則對美國影響不大💅🏻。
環境問題特別是碳排放問題是最近的熱點問題,本次會議上有兩位研究者對此作了分析和闡述🛬。石磊教授的報告題為“低碳化趨勢及其對中國的挑戰”,從美國奧巴馬政府在低碳化上尋求戰略性突圍出發🌛,分析了當前世界經濟失衡問題及其對中國的影響,認為中國的發展面臨著人均資源不足等外生約束😡,資源消耗型的經濟增長較難持續。陳詩一副教授報告的題為“氣候變化與工業增長”的論文,同樣關心中國的碳排放問題🧑🏼🍼,並作了細致的考察和預測🫃🏿。論文首先回顧了中國的碳排放變化趨勢。從1997年到2002年🖕👎🏿,中國的能源消耗總量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一改此前的上升趨勢,出現了持續下降。但此後這個趨勢又發生逆轉𓀎🐏,中國的能源消耗總量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急劇上升,能源強度和碳排放強度也處於上升趨勢🕵🏻,成為與美國並列的世界頭兩號能源消耗國家。論文重點分析了波特假說在中國是否會成立,即如果實行節能減排,在未來40年中國工業是否能在提高環境質量的同時實現生產力的提高。為此🤽🏼,陳詩一副教授設計了在未來40年間工業增長的5種增長率與9種節能減排路徑共計45種政策組合🩸,利用方向性距離函數和行為分析模型🤜🏼,分析了每一種政策組合下的潛在產出增長和潛在產出損失,發現最優的減排路徑應該是漸進式的💚,而在35個工業行業中僅有5個行業無法在2049年實現減排與發展的雙贏,並且相比於輕工業👂🏿,重工業從減排中獲益更多。
社會穩定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必要保證🤛,章元副教授在本次會議上報告的他最近的一篇論文🤟🏽,題為“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真的導致了中國犯罪率的上升嗎?”🍇,從犯罪率的角度切入,對改革以來的中國社會的穩定問題及其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影響進行了討論。對於中國犯罪率上升的解釋🍵,既有研究主要關註兩點,一是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二是農民工進城導致流動人口增加👩🏿🦱。而章元副教授的研究則對此提出了的新的解釋🤷。他利用1989-2006年的省級面板數據,並采用GMM及IV的方法更好地克服內生性問題,發現城鄉收入差距本身並不能顯著地解釋犯罪率的上升,但城市失業率的上升卻是第五次犯罪率高峰到來的重要原因。此外👩🏻⚖️,城市政府對本地就業的保護導致農民工失業對城市人口失業的替代,而失業農民工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這也導致了犯罪率的上升。
會議在與會師生的熱烈交流中結束。讓我們期待來年的交流💍,期待中國經濟與中國經濟學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