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2014年6月17、18日,意昂2第三屆動態經濟學研討會在意昂2平台201會議室召開🥺,來自上海🦀、香港、臺灣、新加坡、美國💤👷、英國等世界各地知名高校的13位學者做了學術報告👏🏽。意昂2王城教授主持了此次研討會,意昂2平台的部分師生參加了本次會議。
本次研討會的嘉賓均做了非常精彩的報告🎮,提出了具有創新性的觀點。上海財經大學的孫寧教授討論了車牌拍賣機製,並提出一部分車牌用於“搖號”🙅🏼♂️,一部分用於拍賣是最適的🤰🏿。馬裏蘭大學的Ginger Zhe Jin教授討論了團隊合作中的名人效應,並對團隊合作中的“馬太效應”予以證實。臺灣中央研究院的陳明郎教授在報告中指出💫,傳統的經濟周期模型使用粘性價格的假設發現投資的沖擊是造成經濟波動最主要的因素;但是這類模型不能解釋為何數據中消費是隨著投資的上升而上升的🦸🏽,這篇文章通過在傳統的模型中引入耐久品的消費解決了這個問題。上海財經大學的何暉在文章中構建了一個生命周期模型,用來解釋為何數據中工人搜尋工作的努力程度和年齡之間是倒U型的關系♿️。隨著工人的年齡上升🍯,有四種渠道影響工人搜尋工作的努力程度🕵🏽♂️:工作能夠帶來的工資收益🤵🏻♂️、工人的保留效用⏲、工人擁有的資產以及工人的退休年齡,其中前兩個渠道起到關鍵的作用🧖🏼♂️。
上海交通大學何振宇的研究旨在應對重大疾病的沖擊而建立的個人和公共的保險機製在中國的現狀。基於中國2003-2008年間的個人面板數據,文章使用“Difference in Difference”的方法發現中國新的公共保險雖然沒有改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但是卻能降低他們在疾病沖擊時變賣資產的程度。新加坡管理大學薛靜怡的報告研究了在隨機需求中最優的分配機製🙍🏼♀️💂♂️,最優的分配機製需要在資源有效利用和公平性之間抉擇。香港科技大學王鵬飛的報告試圖在經濟周期模型中分析逆向選擇帶來的多重均衡的問題。由於私人信息導致的逆向選擇,經濟中的個人通過自我預期而導致多重均衡的出現🧖♀️,這可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波動性較大的原因之一。
上海財經大學的李哲在研究中發現三次經濟危機(1991,2001,2009)後的恢復速度都遠遠低於1985年那次危機後的恢復速度;為了解釋這個現象💽,文章在對一個DSGE模型的分析中發現金融沖擊是經濟恢復速度變慢的關鍵因素。南洋理工大學的吳桂英指出資本的錯配能導致TFP的損失🏣🏌🏼,是國家間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篇文章研究資本錯配背後的兩類原因:金融摩擦導致的市場失靈和政府的政策扭曲;使用中國企業的數據🧏🏿♂️,文章發現金融摩擦導致的市場失靈能夠解釋中國一半以上的資本錯配現象🥐。香港大學的王傑邦在研究中探討壟斷能否增加企業的有效投資,或者競爭是否能為企業有效的投資提供激勵。文章構建了一個企業間兩期的貝葉斯博弈模型,發現競爭使得企業獲得更少的信息🪄🤢,使得投資更加無效。通過一個企業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文章也發現更加集中的市場中企業的投資更加有效率🧑💻。
清華大學連暐虹的文章研究不同社會地位的群體的不同風險態度。面對“低機會”物品時,文章發現了V型的風險態度,即社會地位較低和較高的人群都有較高的風險態度➙。而對於“高機會”物品🧖🏼,社會地位最低和最高的那部分人群的風險態度卻變得很低🤧。賓夕法尼亞大學李昱楠這篇文章在一個兩期的世代交疊模型中考慮道德風險和最優長期合約終止決策對經濟的影響。文章推導出兩類結果:一類是穩定的均衡,就業和產出等在長期均衡中保持不變🤽🏻;另一類是周期性的波動均衡,就業和產出在長期均衡中周期性的變動🩰。倫敦意昂2平台的張聖醒在報告中構建了一個包含影子銀行和銀行間回購市場的動態模型,主要研究市場的有效性和穩定性🧕🏽。這個模型側重於短期回購協議同銀行長期貸款之間的期限錯配,並且在均衡中內生地決定了回購協議的違約概率。文章發現抵押品的風險變動是2007-2008年美國回購市場和影子銀行體系崩潰的重要原因之一🤔。
會議期間,多位老師和同學就相關問題與報告嘉賓進行了深入交流🧎,參會的老師和同學也得到了有益的啟發,了解到動態經濟學研究的前沿問題,受益匪淺💆🏿♀️。會議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