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地,矮平房,鐵柵門🛟;金色的稻田點綴著幾頂草帽。對於鄉村所有的陳見,在大巴駛入村落時被擊得粉碎。
“江西也有鄉村振興🙎🏼♂️,但完全不是這樣。我沒想到上海的鄉村振興可以是這樣的。”來自2021級經濟學國際項目班的李可說道。
幾年前的吳房村,是全然不同的光景🤹🏽☘️:“河道黑臭😊、土地板結、房屋空置”,站在今天的吳房,很難想象這樣的描述會被用於眼前近乎“桃花源”式的村落:瀝青路面🛀🏽,現代化的獨棟建築,在流水和數十座橋梁的切割重構中顯得錯落有致。
▲2021級經濟⚠️、數理經濟班張馬村合影
而在上海另一端的張馬村,來自21級經濟、數理經濟班的同學們也有類似的感受🏰。“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前遠👨🏻🍼。”林葉微搖,白鷴引吭高歌,豐茂的茭葉叢宛如青紗綠帳🦹🏽。眼前的景色,讓人難以設想幾年前的這裏曾是村民口中“潮來一片白茫茫,潮去一片爛泥塘。”的模樣🧘🏼♀️。
張馬村煥新的故事始於2009年。2007年,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前來青浦調研時指出:“青浦要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以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為載體,拉長農業產業鏈,打造生態農業品牌,提高效率🙏🏿、增加效益。”2009年起🧑🌾,經過全面改造,張馬村以環境整治為抓手🏷👬🏼,同時引進產業,改善基建和民生🩰。
▲
2021
級經濟🧍🏻♀️、數理經濟班參觀訪問張馬村
“河田交錯,風景秀麗。”來自21級經濟學系的張未這樣評價👨🦳。鮮香嫩滑的水煮魚,溫熱暖胃的燉豆腐......在當地村民的熱情款待下,張馬村以當地美食給同學們留下了初印象。餐後,同學們分組參觀考察村莊。2015年👊🏿,張馬村引進了500畝集四季蔬果采摘🏰、水上森林、濕地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為一體的上海市首家開放式的農村公園——藍美莊園🧘🏻♂️。在莊園老師傅的帶領下,同學們學會了識別各種野菜。“谷谷丁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馬蘭頭可作蔬菜食用,涼拌清涼爽口;金花菜以熱油猛炒,味道鮮美🧑🦱,也可生煸。”采完野菜,同學們分組製作晚飯:搬鍋🛏、搭竈、生火、切菜😲、淘米、倒油下鍋🤙,精誠協作下,燜肉飯大功告成。
▲經濟數理班的同學們親手生火製作燜肉飯
同學們遠不是唯一一群沉醉於張馬風情的到訪者🍇。近年來,張馬村以美麗鄉村為基礎👩🏻🦲🔺,在整體風貌改善的基礎上,把農事旅遊作為突破口👧🏻,深入挖掘本地鄉村特色,村落遊覽和民宿產業等💥,將鄉村田園作為一個大景區進行打造,推進景村一體化🫡,加深農業與休閑度假產業、研學教育產業等幸福產業的融合。2019年10月張馬村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年接待遊客約50萬人次🪚,並獲評“全國最美休閑鄉村”等稱號👸🏿,走出了屬於自己的鄉村旅遊產業道路。
申城西北,羅涇鎮塘灣村選擇母嬰休養作為其特色產業,這給來自2020級保險學系的柏柯羽同學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個村以母嬰健康為主題,通過月嫂專業服務培訓😕,把商業服務與社會責任相結合🖖🏻🪔,構建了自己的全民健康服務平臺,展現出了一個新時代村莊的新業態👨👩👧👧、新形象、新模式,也展現了鄉村振興的新思路。”


而放眼全鎮🧑🏻🍼🧘🏽♀️,羅涇以塘灣村母嬰產業為核心驅動,打造“慈孝育鄉·母嬰康養村”;以海星村👨🏼🌾、花紅村農旅產業為核心驅動,打造“漁米之鄉·漁耕休閑村”🎍;以新陸村、洋橋村自然教育產業為核心驅動🔨,打造“江海原鄉·自然教育村”,形成“五村聯動”的布局,將各村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資源🌇🖕🏻,通過錯位、協同的產業布局推動整體🍓。“組團發展🤑,發揮規劃優勢🔡,讓產業更興旺,農民更富裕。”來自2019級保險學系的王心怡同學這樣說道🤶🏽🚠。


▲2021級財政國貿班參訪東夏村
同樣經歷蛻變的還有位於松江區石蕩湖鎮的東夏村。“五年前的東夏村還是一個老齡化程度嚴重的郊區鄉村。它是如何在短短五年內從岌岌無名一躍成為上海市鄉村振興示範村的🤹♀️?”來自2021級公共經濟學系的馬昱源同學這樣問自己。
石湖蕩鎮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蘇浙蜿蜒而來的斜塘江、圓泄涇在“浦江之首”處匯集,經橫潦涇流入黃浦江。依托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東夏村著力發展旅遊產業,建設江畔公園及仿古建築春申堂♍️,同時以松江稻米資源為核心,打造“有米”IP😞,充分利用新型營銷手段,在挖掘鄉村多元價值的同時,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承德考察時指出的🙋♂️,“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堅持精準發力,立足特色資源,關註市場需求,發展優勢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多更好惠及農村農民。”對於自己先前的疑惑,馬昱源給出“整合屬地資源、優化產業布局、強化人才引領。”這一回答。
這也恰是21級經濟學國際項目班的同學們在參訪吳房村時總結的經驗。2018年,吳房村入圍上海市首批九個鄉村振興示範村。在中國美院、思爾騰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和村委會等多方合作下👨🏿🦳,通過其首創的“統一設計💆🏼♂️,統一審批,統一建設”思路,吳房村從金融端到管理端提煉出了一個從鄉村振興到城鄉一體化的新模式🖕🏽。
▲21級經濟學國際項目(UIPE)班參訪吳房村
而同學們沒有預料到的是🏪,幕後的管理團隊,是由一群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能被稱為“哥哥姐姐”的年輕人組成。
孫誠是此次負責為意昂2平台師生們提供接待和講解的思爾騰工作人員之一。來自新疆阿勒泰的他,四年前從重慶畢業後,選擇了來上海發展‼️,最初在“上海野保站”做自然科普教育。源於機緣巧合𓀋,他加入了思爾騰的團隊,來到了吳房🧚🏻。“有一天💆🏼,我想把吳房的經驗帶回新疆去,讓家鄉也能夠有新變化。”
▲2021級UIPE班於吳房村參與創業分享、米糕製作等活動
類似孫誠這樣的例子在吳房村還有許多:從市中心的迪士尼文創中心辭職👭,來到鄉村投身於民俗藝術傳承的錢安婷;逃離城市,來到吳房創辦音樂工作室的Shartry;輾轉全國各地後,選擇紮根此處👩🏼⚖️,從事特殊兒童教育的王煒......21級經濟學國際項目班的王艾琳同學在自己的朋友圈寫道:“向每個專註於夢想的靈魂致敬。”鄉村在吸引年輕人才的同時🥑🤽♀️,也容納著他們的追求和夢想👕,相輔相成之下🤾🏼♀️,三年前還被戲稱為“人老🧟♀️、地老、樹老”的“三老”村莊,現如今正同其設計目標中所提及的那樣,做到了“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幸福樂園”三位一體建設📷。
▲2021級UIPE班於吳房村草莓種植園進行勞動實踐,為草莓去除老葉
農業是農村發展的根基🔳。在農業發展方面,吳房村在原有黃桃種植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可能性0️⃣,通過與工廠合作,生產黃桃汽水🫴🏿、黃桃啤酒等衍生品,延長了產業鏈🅱️💝,並給當地農民帶去了更多收益🧆。此外🛏,吳房村還引進了草莓等農產品🎛,借鑒國內外先進種植技術💂🏽♂️,實現農業多元化發展。當地農業技術人員,被同學們稱為“草莓王子”的劉彥斌🤷🏻♀️👱🏽♂️,為同學們講解了不同草莓品種的特點和種植技巧🚝👨🏿🏫。“有的草莓是無土栽培,但在甜度上會有影響。”“我們考察過奶油草莓👷🏿,巧克力草莓🫱🏿,‘白雪公主’草莓等很多品種,最終選擇了在這裏種植這幾類”......同學們在動手操作,去除草莓老葉的同時🧥,也好奇追問著關於草莓的種種問題🫱🏽。為什麽超市賣的草莓個頭可以那麽大?奉賢種植的草莓和青浦的草莓品種相同嗎👨🦯➡️?劉彥斌結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和專業知識,為同學們一一作答。“一邊感嘆於科技的神奇🧗🏼♂️,一邊感嘆於種植者培育時的精心與創新👨🏻🦯➡️。”來自2021級經濟學國際項目班的繆可言同學感言😞𓀖。
▲2021級金融保險班於塘灣村進行勞動實踐
同樣在羅涇鎮塘灣村,2021級金融保險班的同學們也參觀了當地的蔬果種植基地,並參與到了作物采摘的勞作之中。“采摘松茸時,我們認識到農業生產對天氣和環境的依賴性✝️,只有在高濕度高溫度的條件下,松茸才能長得茂盛🪥🔊,品質優良,而當天的天氣並不理想😚,而這對松茸的采摘有著很大的影響。”來自2021級保險學系的胡迪反思道🧖🏻。對此,羅涇當地的農民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發揮了兩種作物需求溫度濕度條件類似的優勢,將松茸和鐵皮石斛間種在一起,盡量減小運營和管理成本。而來自2021級金融學系的王誠瑞則關註到了項目背後融資和運營的現代化成果:“我們采摘的松茸🙍♀️、參觀的石斛園中的這些高價值作物都是由磊宏科技種植的。資本的介入盤活了社會的各種資源👩❤️💋👨,提高了社會福利。對於企業🙅🏻,能夠利用農村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開發高附加值的特色農業🧑🏼🦱;而對於農村,企業亦或產業資本的註入使得農村發展走上了快車道🧑🏿💻。”
鄉村振興的內涵絕不僅是經濟發展。如何在產業方面尋求破局的同時,保留當地文化、講好當地故事,也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命題🧿。位於黃浦江起始處的石湖蕩鎮🐭,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建立松江區“四史”學習教育基地🧭:水文化展示館。“在參觀展示館的過程中🙈🆘,‘水之源’‘水之脈’‘水之治’和‘水之興’四個篇章引導著同學們學史明理、學史明責👰🏽♀️。我們聆聽了先賢們團結百姓、疏浚河道☺️、興修水利的故事,這一工程為後世百姓安居樂業以及‘蘇松賦稅半天下’盛世做出了巨大貢獻。”2021級財政國貿班的同學們寫道。“刨坑、放苗➾、填土至三分之二後澆水、填滿♞👍🏼。”齊心協力下,同學們也親身實踐,在有米農場植下了自己的樹苗😔👩🏻🎨,為當地環保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2021級財政國貿班於東夏村進行勞動實踐
無獨有偶📅,在活動過程中,各個班的同學們都近距離體驗了各個村莊的傳統美食和農耕技藝𓀗,並在當地村民或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參與其中🔛。
▲2021級金融保險班在當地村民指導下製作四喜風糕
2021級金融保險班的同學們製作並品嘗了羅涇鎮特色小吃:四喜風糕🚴🏻。篩粉、蒸糕、出爐,熱乎乎的蒸糕,棗與堅果的香氣交織著糯米的清甜,令人忍不住多吃一塊。“我們從篩糕粉這一步做起,將糕粉以及其他原材料放入容器鋪好、放入蒸箱進行蒸製。看似不難,卻要記住眾多小訣竅才能使成品松軟可口。作為一個上海人🍍,七寶方糕🪰、崇明糕自是家裏常吃的✍️,寶山的風糕倒是吃得不多。這次品嘗到自己親手製作的四喜風糕,可謂是雙倍快樂。”2021級金融學系的王誠瑞說道。
▲2021級UIPE班在當地村民指導下體驗米糕製作
2021級經濟學國際項目班的同學們也參與了米糕的製作🕺👲🏽。塑形,填餡,再輕輕放上幾粒“紅綠蘿蔔”。蒸汽在空氣中氤氳,軟綿綿的米糕經過烘烤後新鮮出爐。品嘗過後🪄,同學們又體驗了民俗文化,“五谷豐登畫”的製作,以玉米🧔🏼♀️、小麥、紅豆⏫、大米、綠豆等谷物類雜糧作為“顏料”,在畫板上繪製出富有鄉村特色和創意的圖案。
▲2021級UIPE班進行勞動實踐,為黃桃樹掛粘蟲板、迷向絲
第二天的勞動實踐中🧑🎄🤾🏻♀️,大家參與到了黃桃種植中掛“黃板”和迷向絲的環節⚠,為即將到來的春夏季節做好防蟲準備。在勞動過程中,同學們結合最近“工業革命”講座課程中的知識,引入流水線作業的方式,提前一小時完成了既定任務🧘♂️,得到了當地工作人員的稱贊。
▲2021級經濟👇🏿、數理經濟班進行勞動實踐
2021級經濟🙋、數理經濟班的同學們當地農民師傅指導下采摘了野菜,並親手生火做飯🔰,“自己實踐體會農活辛勤的活動👢,從城市走進鄉村🧖,從書本知識走向實踐真知,在汗水中真切體會糧食蔬菜的來之不易🛠,更加發自內心地珍惜和節約糧食和農產品。”。在張馬村村民的指導下🥵,大家還親手種植了土豆🥎:“除草👨🏽💼,挖溝,將土豆塊放入之後輕輕培土👶🏿,期待發芽生長🧛🏻。”
也許正如種植土豆的過程,兩天的勞動實踐🏊🏻♂️🛄,帶來的不止一段回憶🤞🏿,一次體驗。吳房村一行,讓來自2021級經濟學國際項目班的杜奕菲同學回想起自己的家鄉。“貴州也有很多山清水秀的鄉鎮,民族文化、特色美食、秀麗景色不輸吳房村,但出於交通不便、住宿條件簡陋🧻、缺少產業體系等原因,這些鄉村還停留在比較原生的狀態。鄉村振興任重而道遠👝,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到貴州的村落也可以像吳房村一般,成為集智慧農業👯、文旅休閑、教育🏊🏻♀️、科技為一體的多元美麗鄉村🪳。”
在這次的勞動實踐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新時代農村可以成為的模樣,也了解到推廣和普及的難點💇🏿♀️。在前往草莓園的路上,孫誠指著周邊其它村莊說道:“並不是所有的村子都樂意尋求突破。鄉村振興的背後是多級政府,企業,村委,村民等等多方協同的事情,其中一環有所保留🛺,整個項目都會寸步難行。”
正如李可同學初識吳房村時所言,我們看到的是上海市鄉村振興的成功案例💞:長三角一體化的政策扶持🖲💇🏽♂️,位於上海市郊所帶來的市場潛力和人才吸引力......無論是吳房村,還是其它本次參訪的村莊👏🏿,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中國有近70萬個村莊🙎🏽♂️,只有很少一部分能擁有這樣的發展條件。在我們所接觸到的先進案例中,有哪些經驗可以復製?有哪些彎路和教訓值得引以為戒?如何在推廣經驗的同時保留每個村莊的特色?社會各行各業又能在整個過程中承擔什麽樣的責任🔈?這應當是縈繞於經院學子心中更重要🚣🏼♀️、更根本、更亟待去回答的問題。
作為經濟學科的學生🚵🏼,平日裏書本上的習得,多數是現實生活抽象和簡化後的產物。但在現實世界裏,重要的往往是那些被抽去的、復雜的🏗、異質的細節,而實踐的過程在兩者間架構起橋梁。
我們走出象牙塔🧔♀️,將自己置身於真切的世界裏,那裏有所有的艱難🥄,所有的破碎,也有所有的夢想與可能。在那裏,也應有、也會有經院人的理想🕒、情懷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