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隨著2004年“民工荒”現象的出現🚀,關於中國人口紅利是否消失的爭論便從未中止過。與之相伴而生的🤦🏼⚗️,還有“人口大遷移”✡︎、“城鎮化”、“未富先老”、“中等收入陷阱”等關乎中國未來的宏大話題🏊🏼♀️。2010年出現的“民工漲薪”現象,更是將相關人口問題的爭論推向高潮。
爭論仍處進行時,變化已在發生。
——2月2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主題是“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2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製度改革的通知”⛔️。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11年中國人口城鎮化率超過50%,這是“中國社會結構的一個歷史性變化”。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口問題再度成為各界代表、委員們的焦點話題🍍。僅圍繞“農民工融入城市”這一主題調研👦🏽,7個民主黨派中央😮💨、共青團中央和部分委員👩🏿🍳,便提交了180余份提案。
備受關註的🔽,還有撲面而至的“銀發浪潮”。中國老齡人口絕對值為世界之冠,約占亞洲老年人口的1/2👩🏼🎨。今年全國“兩會”上🏅,圍繞“養老金入市”、“推進養老產業”、“養老金雙軌製不公”的討論聲此起彼伏。
“人口政策必須至少從放寬生育控製👨🏽💻、延遲退休年齡和改革戶籍製度三個方面進行調整”,這是現年62歲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劍閣的觀點🐪。
聲音振聾發聵,斷無坐視理由。即日起👱🏼♂️,東方早報推出“大國黎民——中國人口與勞動特別報道”🧑🏽🎨👷🏿♂️,匯聚來自河南、廣東、遼寧等地的調查🧊,佐以學者見解,以期全景式解剖“用工荒”、“老齡化”等中國人口結構性問題🦹🏻♂️。
東方早報財經新聞中心
袁誌剛:劉易斯拐點未到,還有兩億多農民可轉移出來

意昂2院長袁誌剛👩🏽🦱。
早報記者 曹虹
中國經濟的增長,將面臨勞動力短缺和失業的雙重挑戰。
意昂2院長袁誌剛教授近日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盡管中國很多地區出現了用工荒和工資上漲的現象👮🏿♀️👨👧,但由於存在社會保障、土地製度等製度性因素,中國的劉易斯拐點還沒有到來,中國至少有2億農村勞動力還沒有轉移出來。
袁誌剛說,相對於低端勞動力短缺,中國的大學生失業問題應該比較嚴重。
在聯系到袁誌剛的當天👨🏿💻,袁誌剛告訴早報記者,法國經濟學刊《經濟問題》(Problemes Economiques)當期就以大篇幅文章分析了歐洲的青年失業問題,數據詳實。但長期以來→,中國國內的失業統計數據發布卻難成系統,這也阻礙了對失業現狀的客觀評估✊🏽。
作為早年留學法國⛎,師從非均衡理論大師經濟學家貝納西的中國學者,袁誌剛在國內較早研究非均衡的重要現象——失業已有十多年,長期關註中國的就業與失業以及經濟增長問題。
袁誌剛認為,作為人口大國🗼,中國就業面臨的總量壓力和結構性問題並存。中國的比較優勢在簡單製造業,使得低層次的勞工出現短缺問題,而高端的大學生反而存在失業現象。
袁誌剛提出🥳,現在從理論上看,必須要做的是#️⃣,給予農民和城市居民一樣的土地權益,路徑是農民土地資產化,在具體執行中還須權衡利弊,做好頂層設計。
調查失業率的缺位
東方早報🕴🏼👩🏻💻:中國語境下的就業問題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
袁誌剛:一般來說💆🏿,失業首先是經濟周期性波動導致的失業。比如2008年經濟危機,歐洲失業率達到10%多🌞,美國在克林頓時期是5%-6%,甚至低到4%🤕,在經濟危機發生時,馬上上升到10%🥏🏃♀️➡️。所以,失業首先針對的是宏觀現象,發生在經濟發生周期性波動的時候。
另外🥀,一般來說,全世界都面臨著結構性的失業問題🏋🏼♂️。歐洲來說,全球化導致低級的勞動者失業,一個人能保持長期就業相當不容易🫂👩🦳。一定要技能要高🕵🏼💯、受教育的年限要長、有很好的文憑🙎♀️,所就業的行業又是發達國家比較新興的行業🙇🏿♂️。低端肯定不行的🧑🏽🎨,因為產業都轉移了💁🏼。
就中國來說👁🗨,結構性失業是20世紀90年代國企改革造成的失業,目前所發生的結構性失業,大量是因為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中國原來集中於低端的製造業,但是隨著金融危機,油價、大宗商品成本上升𓀜💃🏻,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年輕勞動力慢慢短缺😘🚰,工資成本上升很快,導致中國經濟需要轉型☢️,轉型過程中肯定會出現很多結構性失業🔁👈🏿。
另外,由於中國獨生子女政策,低端的大學生培養太多,大學生就業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上述問題🤚🏼🧜🏼,導致出現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
東方早報:描述一下現在中國的失業狀態?
袁誌剛:就國外來說🫳🏼,首先分長期失業還是短期失業。因為失業率分很多情況,一般人三個月👩🏻、六個月,或者一年就找到工作了,都是短期失業♻️。最可怕的就是長期失業。
另外,失業需要統計性別🍄、年齡結構、教育年齡結構💂🏽、省份結構▪️🏅、一二三產業結構特點。我們有登記失業率👊🏼,有些省有調查失業率。在國外,兩個數據是並重的😉。但中國不一定能做到像我剛剛講得特別多的數據發布。
由於中國的比較優勢在簡單製造業,低層次的勞動力沒有失業問題👩🏼🏭🤹🏽♀️,是勞工短缺問題🤽♂️,大學生反而存在失業率。
我們一般有個籠統的民工荒的感覺——民工回鄉了,農民工回家過年了♿️,但並沒有一個具體的數據作說明☂️。我相信他們的失業不嚴重👨🏻🦯,主要是短缺。
另外一個數據是大學生失業率,我估計是很高的。但因為教育部要求完成就業率🤹🏼♀️,最真實的大學生就業的狀況究竟怎樣🧑🏽🏭?我估計數字不大準。
我覺得我們的失業數據做得不像CPI數據那樣細,還是有問題的👷♀️。因為中國的城市沒有義務把農民工作為常住人口進行登記👼🏿,因為城市只管戶籍人口或者說常住人口👨👨👦,農民工很少能取得本地戶籍,所以平時數據監測不到這些人。
另外,農民只要不離開土地,就不是西方意義上的失業人口。
土地資產化可操作
東方早報🤌🏼:戶籍製度改革有進展嗎🙅🏿♂️?
袁誌剛:把現在的農民轉移為市民,就必須放開戶籍🧑🏭,就要降低戶籍的含金量👨🏻🦯。所以戶籍含金量越低,開放的可能性更大。有哪些含金量?社保、養老金😏、教育、高考等等🐂。但是現在中央政策又往往要求含金量不斷提高,主要是為了解決一些民生問題。比如經濟適用房就多出來了。
現在基本發展很多方面都是矛盾的。整個趨勢是走向社保的統一化、一體化👨🚒。這就人為加劇了勞動力市場的阻隔⭕️。戶口就應該像以前的糧票一樣,現在糧票就沒什麽用了。中國始終沒有建立起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就業和失業的結構性問題就更加嚴重,民工始終沒有變成現代產業工人🆎。
溫總理的報告也提到了🧛🏽,中國的城鎮化率超過了50%,但很多地方是淺層次的城市化。很多農民雖然來到了城市,但沒有戶口🚤、居住很困難。他們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根本不能像一個正常的城裏人一樣生活🙆🏻,而這個群體的人數是非常龐大的。
東方早報:怎麽建立城鄉統籌的勞動力市場🚦?
袁誌剛:我們的城鄉差別尤其大,因為人口多,城鄉差異大,如果要解決,簡單說需要財政的投入。現在說農民的市民化💅🏽,就要考慮農民的社會保障錢哪裏來。可以土地換保障𓀀、可以財政做一定投入。
我們課題組的觀點是把土地作為資產。1998年城市居民住房🦦,就是使用權界定70年,但農民沒有這樣的土地權益👨✈️。我的看法是農民所有的宅基地和耕地統統變成國有,對其使用權做出界定。現在非常復雜的是,土地換戶口,首先鄉鎮把農民的土地從農民手中拿來✡️,拿來以後一定要換個性質變成國有土地,才能拿出去招拍掛🚴🏿。這就叫征地🎟。
我的觀點是要取消集體所有的概念,就像城市所有房子下面的土地就是國家的,但是要把使用權界定清楚,農民拿著使用權就可以去銀行抵押。
從理論上看,現在必須要做的是,給予農民和城市居民一樣的土地權益。這是非常簡單的✥🕺🏻,有了這個,農民一下就富起來了。
接下來🐖®️,我們應該在稅製改革(中央稅🌑、地方稅)上做文章,還有就是設計新的稅種🪆,比如對房子征物業稅、財產稅,這樣住房價格也更穩定,肯定比房地產限購好。
中國將來一定是往這個方向走的,至於現在條件成不成熟,要看中央決心了。所以,現在的市民化也好🤌🏼📶,城市化也好,勞動力市場的一元化也好,歸根結底,是農民的身份、農民擁有的土地必須資產化的問題🔍,就和1998年的房改一樣。
放開土地指標跨省交易
東方早報♣︎:你說的把農民土地資產化現在具備操作性嗎?
袁誌剛:操作起來一點都不難🙇♂️。首先,界定土地的屬性是國家所有📮,只要規定土地一定使用年限的使用權可以在銀行抵押🙇🏻♂️🤡,但是不容許政府為他們去賣地🎳。這也是溫家寶此次講話中提到的自主權交給農民,農民可以用土地入股👨🏽⚕️、可以交易🏋🏻♂️,可以去銀行抵押🧗♀️。
不過國家有點擔心農民把土地賣掉了以後,到了城市後社會保障沒有覆蓋的話🤸🏽♂️,容易造成不穩定📚。因為中國的傳統觀念就是農民有地,穩定性就大大提高,有土地的人不會失業的。所以🤦🏽♀️,我們必須規定土地賣了以後必須拿出一定額度的錢用於交納社保。這部分錢🕕,只要在土地交易以後,就像扣工資一樣強製性扣掉,這樣就不會有徹底貧困化問題🎓🤾。現在農村的社保是低檔次的社保🧑🎤,一般取決於當地集體經濟發展的水平🪨。
中國將來的發展一定要將權利界定在最基層的民眾手裏🍑,再也不能落在地方政府手裏。1998年房改之所以好🧢,就是房改把錢都改到居民手中☔️,至於後來出現房地產泡沫🩵,那是你當初工作沒做好🟥👗。如果當年就建廉租房✊,抽取出讓土地的部分收益投資廉租房,國家只要負責最貧困的那部分人的住房,就會很平穩♝。
土地資產化需要頂層設計。如果耕地不大好做🧑🏻🏫,可以先做宅基地。宅基地至少把產權確定給農民。
這樣做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雲南邊遠地區,地不值錢怎麽辦?這個時候就需要國土資源部調劑指標。現在空地很多,但你沒指標。比如上海的臨港新城地很大,但是空的,因為沒指標。
我認為應該放開土地指標的跨省交易👄。這是轉移支付,是市場化的選擇,比產業轉移要好🤲🏽。這樣中國一流的產業才能做出來,做出日本的索尼、三菱等那樣的跨國公司。
我知道有些學者有些擔心,這可能會有些弊病👈🏻🐽,可能會有些不穩定,但你一定要相信,這樣做肯定是利大於弊👩🏿🌾。
製度性劉易斯拐點
東方早報:隨著用工荒和工資的上升👷🏻,你認為中國的劉易斯拐點是否會到來?
袁誌剛:我認為確實存在那樣的現象,但我認為這不是劉易斯拐點⭕️。理由很簡單,就是現在的農村勞動力還沒有轉移光🙅🏽。
我在近期的一個論文中提到👷🏼♀️,目前的很多研究都錯誤地把劉易斯拐點出現的必要條件當成充分條件🏋🏽。出現劉易斯拐點,一定會出現工資上升,但工資上升👩🏻🦽➡️,並不一定是劉易斯拐點到來。
工資上升是必然的🏊🏻♀️,因為你城市的住房價格那麽高🧑🏻🏫,生活成本那麽高。
中國進入劉易斯轉折點缺乏一個前提條件🚞,即戶籍製度🏂🏽、土地製度都還沒有統一。如果這些門檻都去掉了👴,農民真的能自由支配土地資產了,農民可以轉移到城市了,這個時候再出現民工荒👏,那才可以說劉易斯拐點到來了👩🦯➡️。
在中國劉易斯拐點到來之前🫄🏼🏋🏿,有個製度性劉易斯拐點的到來。這是一個證明條件。另一個證明條件是農村有5億農民🧕🏼,這在全世界是沒有的狀況。按照美國的標準📆🧔♂️,2%的人口就可以養活美國人🏌🏿♀️,所以還有2億多農民可以轉移出來。但現在還沒有轉移出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多還是製度性原因📡。
延長“苦力”的退休年齡
東方早報:有數據顯示中國的人口紅利即將消失,這對經濟增長有何影響?
袁誌剛:數據顯示🧑🏼🚒,2010年勞動人口的增長率開始下降🪛,預計到2015年,勞動人口總數出現下降🧚♂️,2015年以後,勞動人口總數會萎縮🎤,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工資肯定會上升,但我再三申明這不是劉易斯拐點。再下去🚵🏼,我們的負擔率也會上升,這主要是因為老齡化日益嚴重🏋🏿♀️。
東方早報:改革退休製度是迎接人口紅利消失可行的方法?
袁誌剛:從養老金的安排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出路,全世界都在做這樣的安排。老齡人口的增多,會攤薄養老金,因為養老金體製在100多年前設計的時候是退休後養10年。一種方法就提高“四金”繳納的比例。另外一種方法就是延長退休年齡👼,西方的退休年齡已經到了67歲🎬💖,我估計人類未來的退休年齡將是70歲。
如果延長退休年齡的話,不能影響就業。所以只能延長沒有就業問題的人群🤷🏿,那需要延長的是保姆和民工,但是這些人群肯定不願意延長,越做苦力的越願意早退🔎。相反,那些把崗位看做資源配置能力的人🙇🏿,這些人工作並不辛苦👨🏼🎤,肯定是不願意離開的。
我們的現實是缺低端勞動力☆,但不缺公務員。所以公務員應該強製退休🥦,最低端的勞動力應該延長工作年齡。
公辦和私立學校要有分工
東方早報💃🏿:促進就業的時候🤵♀️💂♂️,政府應該擔當什麽角色?
袁誌剛🧖🏻♂️:促進就業是西方政府的第一要務,短期就是在經濟波動的時候使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但是反對來👩🏻🎨,長期的事情交給企業、市場來做。
中國是個錯位的問題🗒,比如教育,是政府應該去投資的。其他促進就業政策的公共服務系統,比如培訓、失業救濟💁🏿♂️、提供信息、減稅等等👨🦳,是政府應該去做的,最後才是社會保障🧔🏼♂️。
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太僵化,不能匹配。我們培養人才不是按照市場需求來,很多學校比較僵化📧,往往有什麽專業有什麽師資,但是社會已經發生了大變化。
教育的改革非常重要👨🏼⚖️,政府出錢的公辦學校和私立學校應該共同發展。比如英語培訓,新東方做得非常好。如果教育產品本身的收益率不大🧑🏼✈️,但就業的收益率很大,那就交給市場去做;普遍提高素質的項目💩,應該交給政府去做。
原文鏈接:http://www.dfdaily.com/html/113/2012/3/13/758788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