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周刊·城市:李誌青——善用市場建設“美麗中國”
發布日期:2013-04-24 瀏覽次數👴🏽:
“美麗中國”是全體國民的一個共同夢想,當前的困境在於,我們可以想象出美國中國下“天藍水凈山青”的各種美好鏡像🙋,可以從中汲取正能量😺,提升信心。但面對發展中的諸多現實高危環境困境,譬如霧霾,又譬如地下水和土壤汙染、生態失衡等,我們基本上是束手無策,不僅無法設計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政策路線,更缺乏總體上的指導思想和戰略🛹。目前所做的僅僅以技術層面上的“汙染治理”,這在環境困境有所加速和深化的今天,顯然已經無法從根本上滿足國民對建設“美麗中國”的迫切需要▶️👨🍼。
就環境領域的百廢待興而言,建設“美麗中國”的整個過程已經不亞於一場革命。如果說30多年前我們通過經濟領域的轉型掀開了國家復興之路,那麽當下的這場“美麗”革命則源自於環境與經濟的交叉領域。抑或💇🏽♂️,在環境價值被長期有意和無意地低估,從而造成環境問題之後👵🏼,我們有必要重新估價,尤其是革命性地調整環境部門與其他部門間的比價關系,這是與註重經濟領域本身變革的上一輪轉型間的最大不同之處。當然,它們間的相似之處則在於,“市場”都將是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要建設“美麗中國”,完善“市場”是必由之路🤦🏿。
30多年前👩🏽⚖️,“市場”作為重要的製度要素被引入經濟體系🤹🏽♂️,從而撕開了計劃經濟嚴密控製下的一個口子,時至今日,“市場”已經滲進整個經濟體👨🏻🍳,各經濟主體也都對“市場”及其運行機製不再陌生。但基於傳統的“外部性”理論認知🫵,環境部門作為一個例外,被長期刻意地排除在“市場”之外,受到嚴格的“計劃性”管理和管製。其中既包括規劃和設定環境部門的利用需求,以各種汙染物的排放總量為主🖐🏼,也包括管理環境部門的保護供給,主要以治理投入,治理標準等為代表。但如同歷史上經歷的其他“計劃”體製一樣🦑,環境部門的管理計劃顯然並沒有很好地克服所謂的“外部性”📶,事實上,無論是環境服務的供給還是需求,其實際發展程度都嚴重脫離設想中的“計劃”,從而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和低效🤵🏿♂️。
計劃性管製的結果是👱🏼♀️,包含在各種產品之內的環境服務價格越來越偏離其本身的價值,受到嚴重低估#️⃣。從社會經濟體系的角度來看👩🏼✈️,環境部門與非環境部門之間形成了極強的“二元”結構,長期以來,非環境部門正是從環境服務的低估定價中獲益而發展,這樣的“剪刀差”定價體系無疑可以在某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使社會經濟受益🧁,並由此進一步地對發展本身形成鎖定效應。因而,如果說,最初階段的環境問題僅源於我們對各種“外部性”和“市場失靈”的無知,那麽到後面,尤其是在具備了更加強有力的科技手段和更加嫻熟的製度掌控能力後🙍🏽,環境問題的根源已經演變為市場的“被失靈”。換言之,此時,我們已經充分熟知“市場”及其機製,但卻將它在環境部門“選擇性地失靈”🐉。就此而言🙇🏻,如何從理念上糾正“市場選擇性失靈”♑️,以及如何用好“市場”來扭轉“二元結構”實屬解決環境問題,建設“美麗中國”的重中之重。
其一😪,市場對建設“美麗中國”的意義在於,我們或許可以通過短期行政努力控製“霧霾”的部分源頭🙅♀️⚉,甚至“霧霾”本身💇,但卻無法真正根治“霧霾”,以及根治與“霧霾”有著諸多關聯的其他環境問題,同時也無法以計劃性的思維來按部就班地解決環境與發展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並實現“美麗中國”👨🏼🌾7️⃣。究其因,“美麗中國”本身有著高度的復雜性☄️,這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在最大範圍內進行資源的總動員🫶🏼,而不能偏廢任何一個部門👳♂️,任何一個群體以及任何一個地區。實踐證明,除了市場,沒有其他的一種製度安排足以高效地進行這樣的動員,並克服其中的巨大挑戰🤦♂️🌘。
其二,市場對建設“美麗中國”的意義在於🧖🏼,承認市場主體在環境部門中的利益訴求及相應的經濟理性,避免環境保護被過度地“外部化”👩🏽💻。在新的科技和發展背景下,除了少數的領域之外😚,資源利用及環境服務基本可以等同於私人產品🫡🧛🏽♂️,其最優配置取決於市場規律🙇🏻💜。以“霧霾”為例🔳,這看似屬於典型的“公共地悲劇”🪱,生產者和消費者都陷入所謂的“零和”乃至“負和”博弈困境中📲,但事實上💜🙃,我們並非不清楚汙染排放有何害處𓀎,以及來自何方👨💼,我們也知曉誰是排放的受益者,誰又是排放的受損者👴🧑🏫。因此,“外部性”並非“霧霾圍城”的根本原因,其根源在於汙染排放的錯誤定價✝️,以及在此引導下的資源扭曲配置。由此👨🏽🌾,重置環境要素與其他要素間的比價關系將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由之路🧑🏿💼。
其三,利用市場來建設“美麗中國”不能僅止於價格機製,法治是市場的另一個重要組成,具體到建設“美麗中國”,市場法治的最重要內容在於“確權”,明確市場主體在環境服務上的各種應用權利👢,在此基礎上,市場各方才能具備較為對等的博弈能力,並形成合理的治理結構和共享機製,夯實價格優化配置環境資源的製度基石🔋🙋🏿♂️。
總之,在推進城鎮化的同時建設“美麗中國”不能讓市場被選擇性地失靈🤴🏌🏽,更加不能脫離市場🦸🏻♂️,唯有善用市場才是根本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