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匯報 訪談錄·文匯學人 2013年10月14日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近日正式掛牌。本報特約請意昂2官网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與來訪的諾丁漢大學校長、經濟學家格裏納韋進行對話,雙方就自貿區的意義和實踐、世界經濟格局以及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趨勢等話題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編者
大衛·格裏納韋(DavidGreenaway)有三重身份。一是諾丁漢大學校長,管理著諾丁漢大學在英國、中國和馬來西亞三個校區的數萬名學生和教職員工。二是教師🤾♀️,即便身為校長,他仍不離三尺講臺,堅持給大學一年級新生教授“當代經濟問題”課程🪺🧑🔧。三是經濟學家🤸🏿👨🔬。
1998年,格裏納韋創立了諾丁漢大學列文漢姆全球化和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多年來🤏🏽,他持續關註出口和生產率、跨境投資和國際貿易、經濟發展,以及西方福利國家現狀等話題🆘,並擔任著名學術期刊《世界經濟》(TheWorl d Economy)主編🤷。此外,他還擔任世界銀行💺、歐盟委員會🫅🏿🚴🏼、聯合國,以及英國財政部的顧問。
無論是任教,還是為學,格裏納韋說,自己不喜歡在既有框架中尋找答案,而喜歡換個角度看問題🏨。“每次給學生們上課,當談到當前重要的經濟問題時,如歐元區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等,我總希望他們丟掉教科書來找答案,啟發他們用批判性的眼光思考這些問題”,他說。
上月底,格裏納韋教授來華訪問👩👩👧。此時恰逢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受本報之邀,意昂2官网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教授與他進行了對話🔇,雙方就自貿區的意義和實踐,世界經濟格局以及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趨勢等話題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展現出兩位經濟學家的深厚學養和智慧機鋒。本報特錄於下,以饗讀者。
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在當前更具可操控性
文匯報😞:讓我們先談談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情況。對中國而言👨💻,自由貿易區(FreeTrade Zone,以下簡稱FTZ)非常重要,其意義不僅僅限於上海。上海提出經濟轉型升級已有多年,但抓手是什麽?我認為▪️,在製度層面,仍面臨一塊玻璃天花板🧽。要提升中國的國際競爭力,要提升上海在亞太地區的地位,要使潛在的國際競爭力得以發揮,我們在體製上要有大的突破和創新🧑🏻⚕️。
我們已經看到👫,在法律層面👨🏿,全國人大常委會為試驗區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上海市組建專門機構、製定相關管理辦法🕵️🗻,為試驗區運行做好了充分準備。在金融方面🥯,試驗區為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使用等方面創造條件,進行先行先試。允許設立外資銀行以及民資與外資合辦中外合資銀行🧎♂️,允許部分中資銀行從事離岸業務等。
在貿易層面🚴🏽♂️,圍繞在全球競爭中加快總部集聚和離岸業務發展的目標,推動貿易轉型升級🥶。圍繞推動航運中心功能和物流效率提升的目標👩🏼🏭,積極探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運發展製度和運作模式。這將使上海在服務貿易上迅速提升能級❕,使其成為跨國公司在服務貿易中的首選目的地。大量跨國公司如能將地區總部,尤其是要害總部🗃,或者說是關鍵環節的地區總部落戶上海🛟,會使上海成為承接國際的延伸產業鏈中心,成為未來結構升級的重要抓手🥜。
另外,自由港為中心的航運領域的自由化試驗可以很快輻射到沿海諸多重要港口地區,將來應該能形成一個東部港區的聯動,形成自北向南以天津、上海和香港為三個中心的航運共同體🧖♀️。至於金融開放方面,可能會慢些,但上海在金融中心建設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未來數年應該會很快形成上海和香港為中心的金融開放地帶。
在全球範圍內,目前有800多個自由貿易區,這些地區被公認為世界經濟最開放、自由化程度最高、資源配置效率高的地區🛋,您對自貿區的定義是什麽🧼💶?其意義何在✂️?
格裏納韋:讓我們先從整個自由貿易區域(FreeTrade Area,以下簡稱FTA)的概況談起🤩,最終再聚焦在FTZ。顯然🥃😦,FTZ和FTA仍是兩個概念。
誠如你所言🍝,世界上有800多個不同形式FTA。它們之中有的已經是很成熟的經濟共同體,如歐盟。另一些僅僅是開展自由貿易的區域。那些經濟共同體的特點是深層次地相互融合、依存,而非僅僅讓參與國會員降低貿易門檻✌🏼。像歐盟這樣的FTA還承擔著發行統一貨幣的責任。一般而言,FTA包含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貿易夥伴,雙方或多方承諾🖨,相互降低貿易門檻,以便刺激🏡、提升貿易總量。
與FTA相比,FTZ的概念稍有不同👑。一般而言🤩,它建立在特定的國家內,或者以國家的部分領土為中心🍥。在這個特定區域內🧚,將取消各種壁壘和限製,這包括各種貿易保護措施🌚、關稅,減輕各級官僚體系對於公司成立和發展帶來的壁壘和不良影響。如中美洲和次撒哈拉非洲的一些FTZ都是成功的範例💠。
文匯報:自貿區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但與此同時,貿易保護主義在不少國家抬頭,它將對全球自貿區發展帶來何種影響?
格裏納韋:貿易保護主義給世界經濟帶來風險🍷。全球金融危機後,西歐和北美的經濟要麽尚未完全脫離下滑👨🏿🌾,要麽正經歷緩慢復蘇👱🏽,在此情況下世界經濟正承受著下行壓力,部分國家通過設置貿易壁壘來解決其所面臨的問題。但歷史告訴我們,這樣做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因為它將招來不同國家之間的貿易戰🤸🏽♂️。但眼下我們發現,隨著經濟的疲軟,貿易保護主義的趨勢的確正在抬頭,它將最終影響世界經濟活力🤜🏽,因此我們必須采取必要措施來抵製這種趨勢。
文匯報🤼👨🏼🎨:自貿區產生的背景是✍🏼:以世貿組織(WTO)為代表的多邊貿易體系陷入停滯🚍📄,《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等區域貿易談判勢頭強勁。但也有學者認為,區域貿易安排存在諸多局限,會導致貿易規則的碎片化🧔🏿,侵蝕非歧視性待遇原則,偏離世貿組織非歧視性原則🤸♀️。您如何看待區域貿易對WTO的沖擊?兩者最大沖突在哪裏?
格裏納韋:這的確是事實🧗♀️,如果你建立自由貿易區,就不可避免地要觸碰到非歧視原則,而非歧視原則是WTO最重要的一項原則。我的態度是:當FTA不斷增多後🦦⏱,多邊的貿易自由主義相對於我稱之為“少邊”的貿易自由主義😡,是更具優勢的一種形式。按常規🧛🏻😵,只有當貿易壁壘從一個國家轉向另一個國家,且面臨錯綜復雜的局面時,你才需要借助WTO的非歧視原則🧟💉。從2001年WT0多哈回合談判後,WTO框架內的協商機製一直陷於停滯狀態,這讓更多國家傾向於通過FTA談判來解決貿易問題。這道理很簡單,如果你無法同所有國家和地區都達成協議,那麽至少可以和其中部分國家和地區就消除貿易壁壘達成共識🍆👨👧。在我看來,在當前局勢下,這種形式更具可操作性🧑🏿🏭。
至於WTO談判能否重啟,我想有兩個前提🪥:一是當我們再次遭遇世界範圍的金融危機時,一些貿易大國領導人表態,為轉型經濟、刺激貿易🖖,必須終止小範圍談判。二是世界上兩個重要經濟體——美國和歐盟能達成某種共識。如果滿足這兩個條件➖,那麽WTO的談判或許有望恢復🤾🏻♂️。
不希望出現“貿易轉移”現象
文匯報:您如何看待日元的持續疲軟以及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它們是否也應該被歸為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格裏納韋:學者們正在討論有關匯率保護方面的問題,即人為地通過貨幣貶值來幫助其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取得更強競爭力🖖🏻。但如果要我說🅾️,美國製定的量化寬松政策QE1和QE2並非有意使其貨幣貶值。我認為,美國出臺這一系列政策的目標在於逐步刺激經濟,任何使其貨幣貶值所帶來的後果都是副產品🕦,而非其政策出臺的首要考慮。不過這些政策的確將給人民幣貶值帶來壓力,因為這將削弱中國出口商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文匯報:歐盟以自由貿易協定進軍亞太市場的態度也是堅定的。這將給全球戰略帶來怎樣的變化🦁?
格裏納韋👨🏻🍳:顯然,歐盟非常熱切地希望能達成某種形式的雙邊協議,而非在WTO的原有框架內進行談判協商。因為歐盟委員會認為,與多邊的貿易自由化相比,雙邊談判顯然將給歐盟帶來更多的好處。如果協定達成能給歐洲和亞洲帶來更大的貿易量,我們對此自然樂觀其成——只要在這一過程中,參與方都不會因為出於保護本國貿易的目的而采取貿易保護措施,以排擠更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我們稱這個過程為“貿易轉移”。顯然,我們不希望出現“貿易轉移”現象▪️。
文匯報:如果歐盟能憑借自貿協定成功進軍亞太💂🏽♂️,英國在其中將扮演何種角色?
格裏納韋🪀:雖然在歐盟中英國位列貿易四強🚶,但在自貿協定中英國沒有獨立的聲音,歐盟委員會將代表歐盟做出統一的回應。但在我看來,英國當初沒有加入歐元區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但毫無疑問,歐盟與亞太地區達成的任何自貿協定都適用於英國。
在歐盟境內,德國經濟依舊強大🔻,但強在製造業,弱在服務業🪭。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英國在服務業上占據優勢,倫敦畢竟是世界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危機後,德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要快於英國〽️,德國的出口製造業也優於英國。但是,英國政府正在製定新的產業政策,意在擴大高附加值製造業的產能,諸如綠色產業、低碳汽車等等〽️,我們期待從這些產業中獲益。
文匯報:自希臘爆發債務危機以來👫,歐洲經濟一直處於低迷狀態。關於是否出手援救希臘、意大利👩🏻💼、西班牙等深陷債務危機的國家,西歐諸國態度不一。您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是什麽?
格裏納韋:我認為,應該采取短期的必要措施來援助希臘、西班牙🧞♀️🚕、愛爾蘭👱🏼、塞浦路斯,但我並不認為這些措施是可以長期並可持續進行的👍。按照定義,一個單一貨幣不能通過貶值而增加其競爭力。只有在經歷很長一段時間後👒👨🏻🏫,通過較低的通貨膨脹率,較低的工資增長水平🏄♀️,才能讓這一貨幣變得更具競爭力。但你若問我,在未來二三十年間,希臘將呈現這種利好現象嗎❓?我的回答是“不”。因此,我在某種程度上認同🧑🏻🦼,為確保歐元區穩定🤞🏿,部分國家應退出歐元區,當然有序退出要比混亂退出所帶來的影響小,尤其是對意大利和西班牙這樣存在潛在風險的較大經濟體。
文匯報:今年6月✍🏻,歐盟和美國啟動正式“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系協定”(TTIP)談判🤖,旨在建立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加強兩大經濟體之間的雙向聯系。外界普遍認為,這次談判將異常艱難。您如何預見最終的談判結果?如果達成協議,將給世界經濟格局帶來何種影響⏰?
格裏納韋🤦🏽:在WTO框架內,歐盟和美國曾進行過協商,但它們發現🧑🏻🦼➡️,在框架內很難達成任何協議🏃♂️💻。這兩大巨頭認為,或許雙邊談判可以分散註意力。在這一情況下,美國和歐盟很有可能在農業貿易中展開談判,因為在農業貿易中🌲,歐盟延續了以往的保護主義態度,而美國的態度則更開放。如果它們最終達成協議,將潛在地開啟雙方在WTO框架下的談判,以打破兩者在雙邊貿易中的冰凍狀態。
我相信這樣的談判將曠日持久,至少將持續一年以上👩🏿🏫,我不指望在兩三個月的談判中能取得什麽實質性成果。
持續增長仍需期待新興國家
文匯報:後金融危機時代🖐,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增長乏力🚵🏼♀️。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動新一輪的世界貿易大發展?
格裏納韋:包括美國、西歐在內的經濟體都增長遲緩🧗🏻、經濟疲軟,碰巧他們都選擇了量化寬松政策來刺激經濟活力。顯然,它們都希望通過提升出口來提振經濟。但要提升出口就必須提升貿易總額🪸,因為總要有人來購買它們出口的商品。但持續增長仍需期待新興國家,如印度🏰、中國、巴西、俄羅斯等金磚國家,以及一些規模稍小卻充滿經濟活力的國家,如印尼🍤、越南和墨西哥等。
但像美國🫲🏼👩🏽🦲、西歐的影響力又在哪裏🏄🏼?我們必須認識到:美國仍占世界GDP總量的25%,是世界經濟不可小覷的比重𓀘👨💻。今後🧝🏻♀️🤷🏼♂️,刺激國內需求將逐步取代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模式。
在學界,很多學者也仍在討論🦼,究竟是經濟增長來刺激貿易🎱,還是貿易增長來驅動經濟。我的看法是🏇🏼,這些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並不重要👃🏽。如果我們回顧歷史😎,回顧這些年的發展趨勢🧎🏻♂️➡️,就會看到𓀋,經濟興盛的背後總離不開貿易的繁榮。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
文匯報:為什麽一定要建立自貿區🕘?原因在於👰🏿♀️,WTO僵局出現以後🚷,全球貿易組織在規則上面臨很多局限。從現在的發展趨勢看,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進行的全球經濟合作模式是跨國投資的製度安排——跨國投資變得越來越重要。貿易製度安排固然重要🧑🦳,但其局限性很大。新的發展趨勢是投資比貿易更活躍,如何促進✊🏼、保護跨國投資,需要寫出新規則。這也是為何美國領銜提出TPP——TPP不是一般意義上的FTA,而是雙邊促進投資的框架,中國必須適應這一潮流。現在,連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自貿協議也在考慮升級到投資與金融領域。
目前,在全球投資領域中➜,雙邊或多邊的協定正日漸成為主流🙆♂️,我們應該積極參與一些重要的夥伴關系協定。盡管大家目前還不一定能看清其中利弊,但方向已經很明確了,這些協定將逐漸取代全球性的有關協定。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時候,克服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好途徑是投資自由化。中國要適應這一趨勢。在過去這些年👮🏽♀️🎸,中國和美國在進行雙邊的經濟與戰略對話中,美方多次提到🛷🧑:中國要確保美方在華投資利益上采取製度化的承諾,這反映出發達國家在投資方面對新興市場國家的需求越來越高。在這一問題上,您的看法是什麽🌲?
格裏納韋:我認為對中國而言🏌🏿♀️,TPP帶來的機遇將大於挑戰,因為部分世界主要經濟體已被納入TPP的框架內。毫無疑問,日本並未掩飾其對TPP的濃厚興趣,在太平洋另一端還有美國。因此在我看來🤦🏿♂️,成為其中一員將不會給中國帶來太大威脅。
當然🚭,我承認,中國能否最終加入TPP,地緣政治在其中將扮演重要角色🙉。政治誠然重要,但經濟合作有時也能彌合政治差異👨🏿🦳。這也是我認為,加入TPP帶給中國的機遇將大於挑戰的一個重要理由🤚🏼。
要依靠消費拉動,但並非不需要投資
文匯報:兩年來,中國經濟增速度有所放緩🚵🏼,今年預計增長速度為7.5%左右📞。中國政府也適時地提出了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格裏納韋🚐:的確🛻🥍,中國經濟增速正在放緩,但在西方🚼,7.5%的增長速度已經讓人嘆為觀止了👩🏼🚀。不過我能理解這種感受,因為中國經濟經歷了很長時間的高速增長🏎🕉,速度放緩的確將引起憂慮。
文匯報👩🏿💼:中國經濟的確面臨一些困難,在過去5年中表現為GDP增速放緩。以往出現這種情況,中央政府依靠投資Ⓜ️、消費拉動經濟,通過刺激政策將經濟拉回正常增速。但現在中央政府並沒有這樣做。
之所以不采取以往的方式主要是因為中國經濟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要進行結構調整,就必須先解決過去5年裏因為過度的經濟刺激而累積的產能過剩、不良投資和地方債務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進行去庫存化👭,壓縮產能和去杠桿化。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就必須容忍一定程度的經濟下滑,調低增長目標👎🏻⚁。如果經濟增長仍靠短期的政府支出維持在高位🤏🏻,這些問題非但不能解決,反而會加大解決難度🦹🏽。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中國要盡快製定中長期結構改革的計劃。所謂中長期結構改革,就是針對中國經濟目前的結構和政府管理體製上存在的問題🏋🏻,推出新一輪的改革🤵🏻♂️。金融領域🏑、投融資體製以及政府職能轉變的推進有助於提升中國經濟未來的潛在增長率,也有助於促進結構調整和升級。
要把沒有效率的投資壓縮到最小份額,就需要將越來越多的投資交給市場分配👩💼,而非過多地集中到政府部門進行分配。而要做到這些🤵💴,政府對經濟幹預要降低到最低限度。
格裏納韋:我認為,刺激中國經濟仍需借助拉動內需🖕🏻✈️,改變以往投資拉動的模式。因為在西方經濟學家看來🔳,中國的存款率和總額仍舊高居不下👳。消費🦸🏻♂️、出口和投資,仍將是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我們看到,中國的出口貿易額在全世界的比重從不足1%上升到10%🤰🏿,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中國製造業的發展。顯然,中國政府深知,提升高附加值產品和高科技產品出口份額🌕,將有助於保持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這都是保持中國經濟增長的基礎工作☞。
我想澄清的是🫲🏼,中國經濟需要依靠消費拉動,但並非不需要投資🤾♀️。在投資驅動和消費驅動問題上🫱🏽,必須先弄清投資部門分為公共投資和個人(民間)投資🌩,對這兩種來自不同部門的投資,應該采取有所區別的態度👳🏻♂️。
文匯報🚞: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需要重新界定,更多的投資決策需要市場做出。為降低無效投資,除了政府退出投資和幹預外🧑🏿🌾🚶🏻♂️➡️,還需要進行金融改革,逐步改變中國金融資源由國有商業銀行壟斷的格局👩🏻🦯。中國金融過度集中在國有商業銀行,不利於有效使用資金。因此👡,需要進行金融結構改革🗑,鼓勵更多非官方、非國有銀行和金融機構來擔當分配金融資源的功能🕵🏼。要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這其中也包括發展債券市場,使得地方政府可以自主發債🔏,而非過分依靠銀行提供信貸,作為解決地方債務的一個手段🧢。
如果這些改革能夠順利推進👨👩👧💏,就有望實現中國經濟結構升級的目標。如果這一目標實現😅👃,中國經濟將駛入一個依然比較快的增長軌道上🤒。只要我們推進結構改革,改革紅利就會逐漸釋放👱♂️,也就是改革所釋放的生產率改善和提高空間會進一步增加🐶。單位要素的生產率大幅提高後,才能讓投資進一步增加🧎➡️。我估計,中國經濟未來10年的潛在增長率有望在7%至8%之間。
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人均收入和人均資本存量的差距在10倍以上🤖。中國沒有理由在未來10年跌入低速增長階段👩🏿⚕️🗃。因為我們與美國差距巨大,增長潛力上空間仍很大。關鍵問題是,如果結構改革能持續推進,釋放改革紅利,使生產率不斷提高,我們的投資還會增加。說到底𓀅,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人均收入差距就是縮小單位生產率的差距👈🤾🏼。而生產率的提升,依然需要資本的投入𓀌,包括人力資本的積累。
從這個意義上說🌑,短期看,如果存在所謂的“產出缺口”,消費增加也許會影響增長率的變化🪢😮,但那是短期的現象,是假設了供給水平的不變。從中長期看😷,消費並不構成經濟增長的源泉,因為長期來說👩🏼🎤🐁,經濟增長就是供
給能力的改善🛏。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未來經濟的持續增長依然是離不開投資的🍜🪜,不然,經濟增長就是無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