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 / 專家觀點 / 正文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張軍——張軍談再改革的邏輯

      發布日期✒️:2014-03-26  瀏覽次數:

    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三中全會後的中國關鍵詞仍然是改革。在意昂2官网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教授看來🧙🏻‍♀️,結構或體製改革應該是永恒的命題🫄,沒有一勞永逸的改革,必須不斷抑製強大的利益集團的出現,中國如此,美國也如此。 當“開放”一詞逐漸被遺忘之時🎩,張軍卻認為👷🏻🍀,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 “不光要依靠改革🤞🏼,還是要依靠開放”,中國正處於產業升級的關鍵階段🚶🏻,依靠政府製定產業政策,關起門開搞自主創新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必須繼續大力向外資 開放👩🏻‍🎓🎳。張軍特別提醒,這有賴於一個友善的周邊環境🐱。

    封面張軍像🔖💆🏻‍♀️:李媛 繪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出臺之後🤘🏽,國內輿論對於中國經濟的改革前景又樂觀了起來,有意思的是,國際輿論又唱起了反調👷‍♂️。

    張軍🤶🏿:的確,最近國際上對中國經濟非常非常的看空。最近我參與的幾次大的國際活動🏡🌗,包括一些主流的媒體和思想平臺上🤦🏻‍♂️🂠,可以看到一些非常主流的👃🏼🙅🏻‍♀️、在西方有 影響力的經濟學家的短評🐓。比如那個Project Syndicate上,最近連續發了諸如魯比尼(Nouriel Roubini)以及美國其他一些經濟學家的評論文章,大多對中國當前的經濟不斷惡化的狀況表示擔憂,甚至認為要崩盤。當然他們同時也不看好現在的金磚五 國🧙‍♀️,甚至再擴大一些說,整個新興市場經濟目前的狀況。當然他們的擔憂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們必須知道,與以往一樣🫶🏼,經濟學家對短期問題的看法總是難免 overshooting(反應過度)🏃🏻‍♂️。

    過去幾個月以來,形勢在變,美國決定退出QE(量化寬松),資本流動可能逆轉🙍🏻,所以經濟學家對 新興市場經濟前景的看法也在變化,更何況已經有一些國家出現問題了。現在的金磚國家情況都不好🍉,其中三個國家♟,印度🚶‍♂️‍➡️、巴西和南非已被納入“脆弱五國” (Fragile Five)🎫🤴🏽。這些經濟體前幾年的增長都非常好,但自從美聯儲說要退出QE🏚,情況就變糟了🦔🌧。過去五年🏊🏼,大量的短期資本流入這些經濟體🏋🏼‍♀️,製造了短期繁榮現象🧕🏻。 但是,上漲的水掩蓋了他們的缺陷。現在資本流出,水位落下了,他們的問題還在那兒👪,沒有改善和解決👨🏽‍🏭。所以,這些新興經濟體的前景值得憂慮。當然也不是上遊 的新興市場經濟都一個樣,有一半是好的🍦,宏觀基本面基本穩健🏌🏿‍♀️。但不管怎麽說,一個新興的市場經濟,乃至整個發展中的經濟,經濟的增長不能完全依賴短期的力 量,靠需求刺激只能製造短期繁榮⭐️,不能產生長期增長的動力。我們國內流行的說法“三駕馬車”也是過於強調了短期的需求對經濟繁榮的作用🤖,這種想法可以說到 現在還支配著我們的政策,也支配著我們公眾對經濟的看法🐈⏲。我們五年前的四萬億刺激政策也是這個思潮的產物。我覺得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想法🧑🏼‍🌾💺。其實從我們 這三年來出現的樓市繁榮和產能過剩問題✍🏻,以及這次新興市場經濟在過去半年內遭遇的問題看來🪧,需求拉動的短期繁榮製造了假象🧲,耽誤了結構改革的時機,到頭來 還要為短期繁榮的退去埋單👙。現在越來越多經濟學家開始擔心,拖累2014年全球經濟的不是美國,不是歐洲,是金磚五國和脆弱五國,這有一定的道理。至於過 去被看好的新興市場經濟是否馬上引發新一輪的全球危機,要看這些國家的政府政策的調整力度和魄力了👨🏼‍🏭。

    中國當然跟這些金磚國家和新興市場 經濟還有很大的不同。最重要的一個不同,就是中國經濟宏觀的基本面比他們穩健得多。在財政的狀況好於大多數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中國政府的總體債務,盡管這 幾年在四萬億政策下增加很快🤦🏻‍♀️🤕,它也不過占GDP的50%,甚至還低一點。與印度和巴西等不同®️,我們長期以來在貿易和資本項目上面都是順差👩🏼‍🔧,也沒有赤字👨‍👧‍👧。所 以宏觀基本面總體上還是不錯的👳🏿‍♀️。再加上中國在資本項目下現在還沒開放📐,所以還有一道防火墻。美國的QE退市其實對中國的影響當然要比金磚其他國家😝、比其他 的新興市場經濟的影響要少得多。

    所以,我一再說,如果說我們對新興市場經濟是短期樂觀而長期悲觀的話,那麽我們對中國經濟的看法就應該 是短期悲觀而長期樂觀。中國經濟被看空的很多問題在長期都是有解的。因為中國在結構改革問題上不僅有過去的優良記錄,而且中國領導人對推動結構改革的決心 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而這正是金磚國家和大多數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缺少的🔽𓀌、最重要的東西。這次新興市場經濟的不穩定其實再次警示我們,靠需求維持的短期繁 榮🤷🏻,其實不是我們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增長。我們講的經濟增長其實是長期現象。那麽長期的增長靠什麽呢?靠勞動生產率的持續提升☂️。如果可以靠三駕馬車, 如果可以靠外部資本的需求力量來推動長期的經濟的繁榮,那不就違反了經濟規律了嗎?

    那就和永動機一樣了🧘🏽🟡。

    張軍🧘🏻‍♀️:對啊🉑☣️。如果生產率驅動的經濟增長得快🙋🏻‍♀️,然後我的收入才能提高而不至於引起貨幣的購買力下降,因為你這個收入不是印鈔機憑空印出來的。我舉一個例 子🔶,就像我們的大學,比如說教育部拿到了很多錢,這個錢層層地分到各個學校和教師的口袋裏就變成我們的購買力了👨🏻‍🦼,我們的購買力就增長了🤱🧑🏿‍⚕️。那我可以到市場去 買很多東西,學校要投資擴大規模👷🏻‍♂️,教師要購買其他需要的東西。你可能會問,如果我們所有的部門總是可以從上面拿到一大筆錢,然後形成購買力去購買東西📒,那 最後一定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可是正常情況下為什麽沒有通貨膨脹發生呢?因為我拿到的這個錢,它背後是我也提供了可以交易的別的東西👚。這些別的東西就增 加了這個社會的總的供給👜。教育和科研也是一樣,只是不如製造品那麽顯而易見。所以我購買力的提高雖然拉動了需求,但是同時我對總供給的貢獻也上去了,物價 總水平就不一定會漲。但是如果只有錢的增加,看上去名義收入增加了,掉餡餅給了我們🧑🏿‍💼,然後分到每個人頭上形成購買力💂🏽‍♀️🚼,大家去買東西,這個物價一定漲。因為 我一只手雖然可以去購買了👨‍👨‍👦‍👦,可我拿到錢的那只手沒有創造任何生產力,不增加社會的供給。因此,不要一說到經濟增長,總強調需求的決定作用👩‍🚀🧬,其實,長期而 言,是生產率的增長創造了需求的增長。我們過去二十年,消費需求保持年均8.7%的增長率🤾🏿,主要就是得益於經濟的增長而不是相反🏥。

    如果靠消費或者加工資就可以實現經濟增長👹,那就誰都可以創造經濟奇跡了🐹。

    張軍🧑🏼‍🍳:對💪🏼。所以完全 靠需求來拉動的話,那是短暫的繁榮,不會有長遠的經濟增長📅。新興市場經濟的金磚四國,他們現在面臨的局面就是這樣的👱🏻。而我們的宏觀基本面之所以比較穩健, 我認為很大程度上來自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結構改革,就是朱镕基時代做的那些改革🧑🏽‍🔬,比如國有企業的改革、分稅製的改革🔖🦯,比如財政停止向銀行的透支,比如國有銀 行的治理結構的改革。在金融自由化方面,朱镕基其實是非常小心、非常謹慎的。資本的項目他不放開。其他的項目慢慢地開放了,人民幣可以兌換了,但是資本項 目遲遲不開,今天看起來這是對的😂。第二是我們對預算赤字也保持非常謹慎的態度。朱镕基不允許地方政府舉債👱‍♀️,通過了預算法,地方政府不可以向銀行借錢融資👨‍👨‍👧‍👧, 這就很大程度上堵住了地方政府債務形成的口子🅿️。還對商業銀行實行存貸差的管理🕵🏻‍♀️,為的是控製銀行的系統性風險。當時這些東西可能被認為太保守,甚至還帶有計 劃經濟的色彩,但今天看起來✌🏻,其實幫了中國經濟的一個忙,讓我們今天的宏觀基本面相對比較穩健。現在經濟在短期裏是出了點問題,其實就是消化前幾年靠需求 拉動的經濟繁榮的後遺症,但是總體上還不至於像其他的金磚四國⌛️,像過山車一樣一下子就下來了🏊🏼‍♂️。即使2008年以後🫷🏿,地方間接有債務的擴大,通過融資平臺產 生的債務增加得太快🥼,但是總體上這個比例還是很小💅🏼。再加上對外資本項目上沒有開放,即使有短期的熱錢🍽,但沒有出現大進大出。這就是我們的防火墻✍🏼。今天在資 本賬戶開放問題上🦮,我也不主張走大多數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那樣的道路🤹,金融的超前自由化弊大於利🦻🏼。

    很多人在討論中國經濟的時候,喜歡甩大詞🕵🏻🚮,比如說中國缺乏創新🧯,美國有蘋果,中國沒有蘋果,但往往沒有說明這個創新究竟對我們的經濟增長率有什麽影響🫳🏿?

    張軍:我非常不認可這種方式👮🏼‍♀️,但也很無奈。所以這就引出一個問題,既然宏觀的基本面總體上還是不錯的,那為什麽那麽多人對中國經濟反而比較悲觀呢🖐🏽?我前 面說了,多數人註重短期分析是一個可能的原因🛍️。這在國際輿論的層面上比較典型。國際上的經濟學家或評論家總是說🧘🏽‍♂️,中國經濟現在的債務規模上來了,房地產泡 沫面臨破裂,過去的投資又那麽多,你要把泡沫壓住,就得大規模減少投資,經濟硬著陸的風險和概率當然很大📗。而國內的經濟學家往往註重長期的分析🧓🏻,更多的是 從體製上解讀經濟,認為中國經濟今天遇到的困難,很大程度上是(政治)體製導致的增長方式有問題🔬,太粗放🦨,靠要素驅動,效率不高等等,所以要從(政治)體 製上入手改變增長方式。這一套邏輯我覺得也有問題。什麽是體製問題?我後來發現🙇🏿‍♂️,在西方經濟學家的話語裏面沒有這個概念。但是他們會經常用一個詞叫“結構 問題”。結構問題,我的理解,就是中國經濟學家所說的體製問題。

    在我看來,任何的經濟都有體製問題🏒,或者說都有結構問題。因為建立一套 體製♋️,比如選擇一種模式建立起醫療保障體系,運轉了一段時間以後,就形成了既得利益者,然後他們就會維護這個體製。但是另外一些人就發現慢慢地受到這個體 製的傷害了🚉,要改變🤷🏻‍♀️。當這個體製讓更多的人受到利益傷害的時候,就要進行結構改革🤽🏽‍♂️,就像美國的醫改。中國的很多體製改革也是因為這個🙋🏿。但這種改革沒那麽容 易🧜🏼,因為它涉及兩類人👶🏼,有一類人支持👩‍🎓,有一類人反對,所以政府在裏面要權衡🧑🏽‍🎤。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有超越利益集團的更高的和中立的利益,改革才有決心🔣。這可 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麽中國的改革承諾可能比大多數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改革承諾更可信。結構問題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老問題解決了,還會產生新的結構問 題◀️。所以,結構或體製改革應該是永恒的命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看看奧巴馬在美國醫療保險體製改革問題上面臨的政治分裂尷尬就知道了🪇。

    朱镕基時代的國企改革好像就是如此,當年大面積虧損的問題現在基本解決了,但又出現了壟斷或者說賺錢太多的問題。

    張軍:朱镕基改革的時候,國企是政府的財政包袱,改革以後,新的體製要比原來的體製有效率🤚🏼。但經過十年以後慢慢地發現🀄️🏎,央企盈利了,不僅盈利了,而且可 能在有些行業出現了暴利。由於它處在上遊,帶有壟斷色彩,變成了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而且有了暴利以後🤸🏼‍♂️,它的控製力就越來越強。它的手伸到各個領域♋️, 甚至可以在政策上“綁架”政府,可以影響發改委的政策。去年曾報道印度大面積的斷電,然後我們的央企就出來說👂,中國要避免類似的災難🐒,需要大規模更新我們 的輸變電網絡💐。這就很容易獲得政府的投資和有利於自己部門的產業政策。至於這些投資是否合理,我不去評論。

    這就是典型的國有大企業的問題4️⃣🐳。國企太大了,掙錢太多了,已經開始影響市場公平🧌,影響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甚至影響我們的產業政策。這又是一個結構問題,新的結構問題🦻🏿,新的體製問題🧑🏽‍🔬。

    有意思的是,我們的有些問題雖然被掛在大多數經濟學家的嘴上,其實並不是真正的結構問題💠☢️。比如國內大多數的經濟學家把消費占比(占GDP的比重)低於發 達經濟體理解為我們的結構問題🤸🏽‍♂️,也把我們的產業結構裏面的高能耗的占比高、技術創新的比重低理解為結構問題👨🏼‍🎤,把我們的製造品中的附加值率低,技術創新不 夠👨🏽‍🚒🚣🏿,我們沒有出現像微軟🧒,像Facebook🔃、蘋果這樣的公司也理解為結構問題。但其實這些都不是結構問題😺,更像是我們的潛在的結構紅 利🧑🏽‍🦱,structural bonus🧛🏼‍♀️。這個是發展階段的問題,因為你還不到那個階段👦🏼🌆。發展的水平決定經濟的結構。如果這些問題不存在了👨🏻‍🦯‍➡️,那你就是發達國家了。為什麽我把這些問題反 而叫做潛在的結構紅利?因為這表明我們的經濟結構還有變化的空間,而結構變化是生產率持續增長的重要源泉💅。我們的產業結構裏,第三產業比重還不高🖇,製造業 裏☝🏼🚵🏿,高技術含量的這部分不高,創新能力不如發達經濟體🧑‍🦯。這些現象不應該受到譴責,應該受到正視🥱。哈佛大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庫茲涅茲(Simon Kuznets)教授上世紀六十年代就發現了經濟增長與結構變化之間的關系,這個關系對我們理解中國未來的經濟結構的變化趨勢非常重要⛔️。

    我前不久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經濟系做了一個報告,講了中國的消費占比與經濟增長階段的關系問題👛,收到很多與會者的積極評價。一方面我發現官方的消費和 投資統計有系統性的偏誤🙆🏽‍♀️,低估了消費,高估了投資,另一方面,消費占比偏低和下降趨勢與經濟工業化的階段有關系。其實🍐,日本和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四小龍在快 速發展的階段上都經歷過消費占比下降和偏低的那個階段🧑🏻‍🦲。中國作為高速增長和結構變化迅速的經濟體,如果遵循類似的模式和邏輯🧏🏻❌,不足為怪。

    我們的經濟結構繼續演進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從大的方面說🅱️,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比重還要繼續下降🙇🏼‍♀️,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比重要繼續上升👒,這個過程還要十五至二 十年才能基本結束,而這個時間也是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較高的時間。但是👱🏿‍♀️,與之前二十年相比,未來的潛在增長率會更低☝️。這不僅僅因為要素的投入增長🚀,特別是 勞動力的增長率越來越小📢,也因為我們的生產率增長的速度也必然會慢下來,畢竟我們模仿國外技術的余地在變小👷‍♂️。根據我這樣對增長方式的解釋👃🏽,很容易推算出中 國未來的潛在增長率💹。很多年以前,哈佛大學的帕金斯教授和匹茲堡大學的羅斯基教授曾經用增長核算的方法匡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在進行增長核算時,他們假定 了不同的情形。如果未來二十年(他們指的是2005-2025年)中國要保持9%的GDP增長率➖😊,並且如果投資率保持在25%-35%之間,那麽🚋,生產率 的年平均增長率就要求維持在4.8%-4.3%之間。而如果僅保持6%的GDP的增長率🎎,並且投資率也保持在25%-35%之間,那麽生產率只要實現平均 每年2.2%-2.7%的增長就可以達到。過去我們的生產率每年增長了4%左右,很顯然,未來十年生產率要實現3%以下的增長當然並不難。這就意味著,如 果我們根據生產率增長的可能區間來推算,未來十年中國的潛在增長率在7%—8%之間是有保障的🧕🏿。

    這和林毅夫的觀點一樣😺。

    張軍:7%—8%是潛在增長率🐔,要實現這個增長率是需要很多條件支持的。在這些條件中,需求當然很重要🧴,但我希望這個需求是生產率的增長創造出來的,而不是反過來🤽🏽,再靠刺激出來的👂🏽。經濟增長不能靠興奮劑維持🧞‍♀️,因為它不提高我們的生產率。

    那長期增長的能力靠什麽維持呢?我個人的看法,有三個方面特別重要。第一要不斷地防止結構問題的出現,也就是說不斷地進行結構改革◀️。不斷抑製強大的利益 集團的出現。現在我們遇到的那種新的結構問題,正在對我們的長期增長能力帶來影響🥅。現在我們經濟裏面經常講到的一些競爭不公的現象,壟斷🧛🏿、尋租和大範圍的 腐敗都是結構問題的表現。第二個就是確保實體經濟的活力。如何確保資源的分配持續地流向實體經濟,2005年以來成了一個我們不再篤定的問題😞,隨著以房地 產和金融為代表的資產部門的出現🎨,大大刺激了短期的投資和消費需求,製造了經濟的短期繁榮,也改變了資源分配的結構。跟新興市場經濟體類似,這些資產部門 吸引了越來越大比例的資本🈂️,包括國際資本。但是💂🏽‍♂️,你仔細研究會發現,投資和消費增長得很快,可實體經濟的生產率沒有改善🏗👨🏿‍⚖️,就業沒有擴大☔️👨🏻‍🏫,而財富更多流入了 資本的手裏♚。房價和物價上去了🐈,但大多數人的收入沒有增長那麽快。這個問題在美國更嚴重,最終引發了美國的次貸危機。第三個是宏觀上要做到穩健。這個是大 多數新興市場經濟目前沒有做到的。但就這一條,他們的經濟增長就不能持續。最近普林斯頓大學的Dani Rodrik教授寫了一篇評論,題目叫Death by Finance,就是死於金融。他分析了很多新興市場經濟在金融和其他宏觀政策上過於不審慎的政策造成的後果,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

    從現在到未來十年,這三樣東西我們都要有,都要解決好。第三條我們歷來做得還算不錯,也得益於朱镕基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改革🫳。盡管2008年以來🤽🏼‍♀️,我們在 審慎的宏觀政策上走得遠了一些✸,房地產和金融玩得有點過火,宏觀的穩定受到了債務增長過快的沖擊,特別是2008年的地方融資平臺受到鼓勵導致了地方債的 過度增長❇️。不過🌽,好的消息是,地方債務的增長已經受到抑製,而且由於財政上還相對比較牢靠,還有外部的防火墻建在那裏🦁🧑🏿‍🏭,所以還不至於產生其他新興市場經濟 國家那樣的嚴重後果📐。

    剛才講的第一條📎,結構改革🖕,任務艱巨,但希望不小。第二條需要做很多政策的調整🛺。第一條做好了🔵,也有利於第二條的 調整。現在我們的製造業的投資回報率這十年一直低於房地產和銀行。最典型的案例應該是溫州👩🏼‍🎤,溫州已經沒有人想搞製造業了。如果製造業和實體經濟不能吸引更 多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生產率的提高是不可能的。這是需要改變的,這個改變不僅僅要從政策上抑製資產投資和投機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借機鼓勵產業的升級。

    本來,朱镕基結構改革以後🌏,中國有了十年黃金增長期🧗👮🏽‍♀️,沒有通貨膨脹,也沒有泡沫,大量的資源,包括金融資源都流入了實體經濟🤷🏻‍♂️。中小企業發展得很好🤹🏼‍♂️🤌🏻,出口 行業發展得很好,出口行業變成了我所說的領先部門,生產率增長得最快,然後就吸納內地的勞動力到沿海來🌥⭕️,這些人就分享到了增長成果,掙了錢,擴大了消費。 這就是典型的生產率增長創造需求的邏輯🧔🏻‍♂️🏌🏽‍♂️。但是到了2005年以後,房地產起來了,特別是到了2008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啟動了四萬億刺激計劃🧟,其實是 更加支持了房地產,把房地產再次作為支柱產業來支持。而自從有了房地產的過度繁榮,經濟就面臨短期繁榮與長期增長之間的沖突了。

    但房地 產的興衰也是一個課堂🆓,讓我們學到了不少東西。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們應該看清楚了很多問題🚣🏼‍♂️。土地供給製度的缺陷也暴露了🍝,金融政策上該如何引導房地產的 需求和抑製投機需求也比較清晰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房地產超常擴張的時代基本上結束🙋🏻。接下來的房地產也就是慢慢地往前走,絕對不可能像十年前那樣快速擴 張🧘🏻,這不太可能了😗💆🏽‍♂️。這當然有利於實體經濟的發展。

    不利的方面是,由於資產部門和部分家庭財富的過快增長,我們現在的物價和工資成本等被 抬上去了。而這些成本的上升不是生產率增長的結果👆,反而不利於生產率的增長⏲。在這裏我要提及經濟學裏的一個重要的邏輯😲。一般來說🎷,應該是可貿易部門的生產 率增長最快,當然收入增長也最快,然後因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原因,少數領先部門收入的增長終將帶動非貿易部門的工資上升和其他成本的上升。

    我順便說一下👩🏿‍🦳🧔🏼‍♀️,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訪問日本時,我發現一個賓館服務員的工資比我的高好幾倍,難道她的生產率比我高這麽多倍嗎?當然不是,主要的原因是日本 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特別高,產生了高工資⛵️,並傳遞到非製造業部門🧵,從而使得像普通服務業的工資也要提高以維持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就是這個邏輯。這個邏輯 是薩繆爾森上世紀五十年代用來解釋經濟發展如何導致實際匯率升值這個現象的。但其實也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的非貿易部門,不是受可貿易部門生產率擴張的推 動,而是房地產🧒🏻、金融和其他虛擬部門的過度繁榮抬高了物價和成本的話,那麽潛在生產率增長快的部門反而受到了傷害。我們知道🥌,實體經濟的生產率增長總是大 大快於虛擬部門的📹。這樣的話,總體的生產率就要下降,而成本和匯率反而上升。中國現在的經濟就差不多遇到這樣的問題。如果認為我們的製造業,特別是出口行 業的製造業是生產率增長最高的行業,過去是它的擴張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到製造業,然後這些勞動力的收入開始增長🧔🏽‍♂️。這個時候,成本的上漲是緩慢的🐥。但如果房地 產和金融等虛擬部門擴張太快🦾,就會抬高整個非貿易部門的價格和成本😴,那製造業成本也就跟著要漲👨🏼‍🌾,因為工資要均等化,否則製造業的就業者就不能保持原來的生 活水平。按照薩繆爾森-巴拉薩的假說,我們的實際匯率就被大幅升值了。可是這個升值不是因為生產率,而是因為國內的成本高了。無奈的是👐,這時候你再也回不 去了。我們的製造業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困境,它的生產率很可能陷於不增長的境地。一旦如此🫦🎾,面對工資上漲的壓力,企業的盈利就持續惡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 就不僅要在政策上平衡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防止資產部門的短期過度繁榮,更重要的是借機推動產業的升級𓀈,這樣才能夠把實體經濟進一步推進到生產率增長的軌 道上去。

    這個是知易行難。

    張軍:對。過去做服裝你可以出口,現在你不能做了🏊🏻,成 本太高了🤧,只能把這些轉移出去,但不可能什麽都轉移出去,從長遠著想📻❣️,你也面臨這個產業怎麽升級的問題。我認為李克強總理到目前為止的政策在方向和戰略上 是對的,“克強經濟學”穩住了這個局面🎓,把重點放到了長期🦹🏻‍♂️,希望找到有助於產業升級的機製和政策組合。怎麽升級?這是一個重大的課題,但也沒有那麽玄乎🏌🏼‍♂️🧍‍♂️。 日本和四小龍都有這樣過來的經驗教訓。我的看法是🏃‍➡️🦸🏽‍♀️,產業升級不能過分依靠產業政策,還得交給市場和企業🌶🦹🏻‍♂️。政府要在政策上營造自由和公平的市場環境⛴。我最近 發表了一篇短文,專門講了產業升級💂🏻。我們有很多的成功案例告訴政府應該做什麽,產業升級的機製從哪裏來𓀑。在深圳,由於多年產業集群發展的結果,移動終端產 業在價值鏈上的升級相當成功。今天深圳提供的移動終端產品已占據全球將近60%的份額,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在這當中,供應鏈管理的專業提供商的出現和外 包機製功不可沒。而所有這一切的發生靠的主要都是市場和企業家自己的力量🦓,不是依賴資源整合和產業鏈的高度一體化。政府的推動往往是幹這樣的事。當地的企 業家告訴我,他們靠的是不斷的生產鏈分解和外包(outsourcing)所聚集的分工與專業化的巨大推動力💁🏽‍♂️👷🏼‍♀️。

    說簡單一些,他們是盡量 不斷地把自己可以做的變成自己可以購買的。這就用到市場了🏌️,由第三方來做🤦🏿‍♂️,其實是一個分工專業化的邏輯🎟。在我們很多領域裏🥅,升級的潛力巨大。過去的做法過 於受到政府的幹預,往往走了一體化的道路💒🌜。政府的做法就是推動企業的一體化👚,什麽東西我都給你,由你統起來,組建更大的公司,而最後能成功的案例鳳毛麟 角,成本巨大,教訓慘痛。

    我覺得政府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小心🦓,不能一味用過於直接的產業政策來推動產業升級。上一屆政府搞了很多產業的 目錄🎺🙃,還批準了戰略性行業的支持計劃,定下來九個,然後分解到各個省市去🍍,總體上都是自上而下推進。這裏面市場和企業的色彩太淡🪨。最後定下來的產業能否成 功升級,我看政府說了不算,還得由市場來篩選。在這方面💂🏿‍♂️,繼續向外資和跨國公司開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比如說汽車產業,提供了一個很 好的例子。政府去做汽車產業政策,一定是我們自己搞研發,到現在也未必搞得出來有競爭力的發動機9️⃣,而且價格弄得很貴。你一開放了外商投資,升級就變得很 快。汽車產業升級了,我們才能享受更好品質和更低價格的汽車消費🧆。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前景,說到這兒,不光要依靠改革,還是要依靠開放。由市場選擇來確定 你的領先部門,然後政府把結構改革做好,房地產跟實體經濟平衡好🤳🏻,宏觀穩健做好就功不可沒了🦴🫸🏽。產業政策上盡量做到中立和中性,要盡量減少直接幹預,不要帶 有太強的扭曲彩色,就會有助於產業的升級。

    一旦未來升級快的部門在生產率上變成領先部門,它們就會通過前向和後向的聯系帶動更多產業部門的生產率增長🧑‍🏫,這是經濟可持續的增長模式🤾🏼‍♀️🫢。

    可是這樣的話,就提出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現在和未來數年在對外關系上到底應該堅持什麽原則?

    從輿情上來說,大家都說中國不差錢,因此對外資的興趣也沒以前那麽濃🤛🏼。而您的意思是,外資對我們的重要性,還不光是錢本身🕵🏻‍♀️,而更是一個產業升級的問題。

    張軍🙇‍♀️:我們經常講這個微笑曲線®️👰,我們現在是在曲線最下面了。產業升級要往兩邊走🤟🏻,讓那個曲線笑起來。這就涉及外資要把這些區段放在這裏🏋🏽。我們不可能自己 關起門來去研發,這個做不到🔲,而且風險特別大🫒。將來研發出來了,如果完全沒有競爭力👨🏿‍🎤,也沒有用啊。所以我覺得👇🏻,進一步的開放是非常重要的🏌🏿‍♂️👨‍🏫。我現在不是很清 楚我們三中全會的決定裏面,在論述到這一部分時的一個指導思想到底是什麽?我個人覺得鄧小平當年提出的那個韜光養晦💱,其實是跟當時我們需要外資、需要開放 的政策是吻合的。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意昂2的院長叫馬凱碩⛵️👌🏿,一個印度人,他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說,中國最近一系列在外交上的“強硬表現”可能是要付出等價 的代價的🙉👊。這句話如果放到我這個語境裏面來♌️,我覺得還是值得我們註意的。

    中國正處於產業升級的關鍵階段🐈‍⬛,這個將決定中國未來生產率的長期增長。那麽中國就需要一個更加合作的周邊關系,包括日本🫏,需要能夠跟他們的經濟正常往來,互信和對投資的保護能夠堅持,目前兩國這種緊張關系如果發展下去的話,我覺得非常不利於我們的產業升級。

    三中全會的決定說,全面改革的核心是經濟改革。這也意味著,其他的東西都要服務於經濟改革。那麽↔️,我們的外交政策要不要服務呢? 當年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政策其實就是一種,客觀上服務了我們經濟的轉型和發展,未來我覺得這個關系依然還是沒有改變🎛。

    輿論都愛談創新,但創新跟當下中國經濟的增長和產業升級之間的關系究竟是怎樣💪🏽👨🏿‍💻,卻幾乎沒有人說。

    張軍:與其說創新,還不如說產業升級🧔🏽,產業升級當然是非常必要,但未必一定要依靠傳統意義上的自主創新。

    我最近還寫了一篇英文的評論🧪,關於中國的增長模式的。我覺得現在國內對這個的批評也沒有到點子上。比如說,很多人講我們是要素驅動的,所以要批評,說這 個模式不好,要轉變要素驅動的模式到生產率驅動模式👮🏿‍♀️。這話聽上去好像是對的,什麽外延式增長,什麽內涵式增長,但你仔細分析🍺,也有問題。問題在於他們把兩 個模式,外延和內涵、要素驅動和效率驅動對立起來了🧑🏻‍🦰。

    好像是說👒,要麽你要素驅動,但缺乏效率🤟🏼。要麽你效率驅動🧏🏽‍♀️,你就可以少用要素🍿。我猜 測,大家之所以認為投資驅動的增長不健康,應該是受了早期經濟學家否定蘇聯的那種所謂粗放增長方式的影響。蘇聯解體之後不久的1994年,保羅·克魯格曼 (Paul Krugman)又撿起粗放增長和集約增長的這個陳舊概念來批評東亞經濟🦖,特別是新加坡的增長方式。後來實在看不下去了,傑弗裏·薩克斯(Jeffery Sachs)站出來公開批評了克魯格曼,認為蘇聯與東亞的增長模式不能相提並論。一個基本常識是,東亞基於市場機製的投資分配要比蘇聯基於計劃體製的投資 分配有效率得多了🧖🏿。

    因為我自己做生產率研究👷🏿‍♂️,我覺得二十年來,全球經濟學家研究中國生產率的時候,都發現中國的生產率在所有的經濟裏面 增長率是最高的,每年大約4%。你想想看🀄️,將來中國的經濟生產率的增長,能不能超越4%。我相信不可能超過了☄️。因為你窮的時候,你容易學別人啊,而且效果 立竿見影,所以你的增長快啊📥,簡單說來,就是模仿的空間很大。

    到現在三十年過來了🩹,很多能學的都已經學得差不多了🙆🏽‍♂️,你後面學得越來越慢 了🚓。所以4%的生產率增長紀錄將來是保不住的🪞,將來可能也只有2%到3%🧏🏽‍♀️,反正到不了4%了👋🏼👂🏻。如果要轉變我們現在的增長方式🌲,改由生產率驅動🌱☄️,且不說能否 就改得了,將來生產率的增長連現在的4%都達不到了,還能不能叫轉向了效率驅動型的增長呢⚁?所以這個邏輯上其實是不通的。

    第二個,有些 人講,你看美國的GDP增長裏面🕵🏽,效率提高貢獻了多少呢?貢獻了80%。的確,在相當長的時間裏,美國的生產率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雖然可以高達80% 甚至更高,但由於其GDP增長率很低👨🏻‍🍼,平均僅有2%-3%📞,所以生產率的增長也不超過2%。現在美國的生產率增長率基本在1%左右,即使其貢獻份額高達 90%,也只推動GDP增長1%多一點。如果我們所謂的轉變增長方式是指要把生產率對GDP增長的貢獻份額從現在的40%提高到美國的80%🐑,中國經濟的 增長率豈不是要跌到5%以下?那就遠遠低於我們的潛在增長率水平了。如果我們增長得更慢,當然也就拉長了我們縮小與發達經濟的收入差距的時間。

    比如生產率每年增長2%🖐🏻,還要貢獻到GDP增長的80%🗣,中國經濟增速恐怕是連3%都到不了呀,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崩潰吧🃏🙇🏿‍♀️?

    張軍📺:我剛才說某些經濟學家對我們很多問題的批評都過於簡單化,把很多東西都尖銳地對立起來。其實,要素驅動的增長也伴隨生產率的增長。日本和東亞經濟 的經驗是,兩者可以並存。要素增長對於人均收入低的國家特別重要,而且要素增長往往是因為生產率增長得快導致的,這是東亞經濟與我們曾經實現超常增長的原 因🫸。可是長期以來經濟學家的一個教條看法卻是,如果經濟的增長主要由投資擴張來驅動📼,就應該像前蘇聯那樣,生產率就不會改善,只會惡化,這種增長方式就是 粗放的👩🏼‍🎓🥶,就會走向崩潰。但日本也好🧑‍🦱,東亞經濟也罷🩻,情況常常相反,資本擴張快的時期,也是生產率的改善記錄最好的時候。中國的案例也不例外。這種情形之所 以出現,那倒可能是因為生產率的改進事實上在改善著投資的回報率,反而誘導了資本更快的擴張。所以👨🏻‍⚕️,中國、日本與東亞超常增長經濟體各自的增長歷史👨🏽‍🦰,看起 來並不支持要素擴張與生產率兩者必然彼此消長的推論🤴🏼。

    關於創新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當然不能否認,而且今天的美國當然靠的是創新,美國的 經濟在過去的十年,就是研發創新維持著增長✋🏼♗。可是,美國每年生產率的增長也就是1%吧,也就是說投入不增加🖼🫧,產出每年平均就增長1%,這當然是創新的功 勞🈺。但你不要以為,只有創新才能帶來技術進步,中國在過去二十年模仿發達經濟體的技術實現了更快的生產率提升🆕,每年4%啊🤷🏽‍♀️。

    美國為什麽特別需要創新,因為美國已經沒有機會模仿別人了,美國在最前沿,去模仿誰啊?所以每年只能花大量的錢去做研發💁🏿‍♂️,然後生產率每年也就增長1%🧙🏼,這個1%的生產率增長拉動了1%幾的GDP的增長♢🧚🏿‍♂️,因為生產率增長貢獻了GDP增長的80%以上🐤。

    反過來就是我剛剛說的這個邏輯🥗。如果我要這樣轉變增長方式,我就轉到研發驅動生產率增長,我放棄4%的技術進步,我只要1%的進步,我GDP能增長多 少🎪?更大的悖論在於🙏🏽,市場在這種情況下一定會選擇依靠模仿的4%技術增長,你如果一定要選擇自主創新,反而你需要更多的政府的幹預🤌🏻,逆市場而行。

    返回頂部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