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新趨勢倒逼增長模式轉型
本文已發表於《解放日報》2014年3月13日 第11新論版
未來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是日益重視對服務貿易👏、跨國投資和市場規則。通過跨國公司全球產業鏈布局深化⛓🧗🏻,全球要素稟賦的自由流動帶來經濟增長的持續動能。在新一輪全球化浪潮中中國是否能夠繼續順應全球化的新趨勢,進而分享全球化的好處🥿,仍然存在疑問。
目前,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主要處於中端位置🚾,兩頭在外🤵🏻👐🏻,即在利用發達國家科研創新和復雜中間品投入的基礎上進行組裝製造,再利用國外的平臺和營銷銷往其他地區↩️。從貿易方式上來看🙇♀️,一方面,處於全球產業鏈中低端的現狀導致中國產品出口的附加值極低,而未來逐漸老齡化的要素稟賦改變可能導致中國依靠低附加值出口的參與全球貿易模式不可持續🧜🏼♀️🚶🏻♂️➡️。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後加工貿易出口持續低迷,2013年10月加工貿易出口額只有一般貿易的0.8倍🏋🏼♀️。在歐美發達國家依靠廉價土地🦸🏽♀️、金融和能源要素促進製造業回流的大背景下🙇🏼♀️,中國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的位置很難實現出口對經濟的持續拉動。
中國應改革現有體製以不斷調整和適應全球化趨勢下的服務貿易、跨境投資和市場規則。一是在金融、電信和專業服務方面放松管製,因為這些是全球產業鏈上位於產業升級高端的生產性服務業;二是放寬在外商直接投資上較為嚴格的審批製度🧒🏻,推進本國包括服務部門在內諸多行業競爭效率的提升;三是改善大型國有企業對外投資的效率和機製,使之富有可持續的盈利能力👉🏽;四是建設與完善促進企業對外投資便利化的體製機製🫒,使得經濟體量同對外投資規模相稱🫳🏽。
中國需要通過同全球化新趨勢的有效對接🏌️,通過全球產業鏈上的升級實現自身要素稟賦改變下的持續經濟增長。同時🔰,全球化新趨勢對市場規則的強調也同時符合中國自身未來改革的方向。區域主義下的TPP和TTIP所秉持的競爭規則、對國有企業市場活動的限製以及對知識產權的強調💫,實際上都可以通過對國內市場進行約束而促進中國自身微觀經濟主體效能的提高🧍♀️🍟。通過對外開放倒逼國內改革,在對接全球化新趨勢的同時提升自身的經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