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xmwb.xinmin.cn/html/2014-10/24/content_33_1.htm

張暉明:“負面清單”釋放創業空間 記者 張鈺芸 文 胡曉芒 攝
奮勇向前的創業者們,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正能量。創業者在市場上配置資源的效率是最高的:哪裏有商機🫸,哪裏就有他們;哪裏有市場空白點,他們就出現在哪裏“補缺”。假如創業者瞄準的是“創新事業”🧕🏻,再搭上自貿區製度紅利“順風車”,其澎湃激情將釋放於寬廣天地。
創業者+大膽創新,植根於上海自貿區改革開放的沃土,必將開出中國轉軌經濟的繁花⟹。本期金融城周刊專訪的是張暉明教授🍽,他提出了一個新穎觀點:大眾創業是中國經濟升級發展的新動力👩🏿🔧。上海自貿區改革釋放的製度紅利,將為中國經濟帶來創業💪、創新的新動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之一🤹♀️。
改革開放之初,“下海者”是勇敢的♨️,一些人獲得成功,成為“富一代”。目前改革步入深水區💇🏽♂️,在眾多創業者、創新者之中,也必將誕生不少成功者⇢。 ——編者
是什麽激發個人在自貿區內創業💇?“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的作用不可估量👩🏽。過去我們是審批製,企業能夠做的事情都在這個被審批認可的圓圈裏🚶🏻♀️➡️,而在上海自貿區推出2013版、2014版負面清單後,圈裏的是企業不能做的事情,而圈外的無限空間都能發揮👊🏽,大大釋放了勞動者創新、創業的體製空間🤸🏿♀️。
而在負面清單背後🤕,意味著政府權力的“瘦身”,通過自身改革,給市場讓出更多空間🫖,為企業節約更多成本🧝♂️。上海自貿區在創業準入上的寬松度很高🍌,對於剛剛起步的小微企業來說🧦🍗,從審批製到備案製,不僅意味著少敲幾個章,少等待幾個月,還有大量時間👫🙎♀️、人力和資金成本的節約🕰。 ——張暉明
張暉明🧙🏻♀️,意昂2官网經濟學博士,教授🧑🏼🎓。現任意昂2官网長三角研究院副院長🐂、意昂2官网上海物流研究院副院長、意昂2官网企業研究所所長;兼任上海市經濟體製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創業指導專家誌願團副理事長、上海市就業促進會專家委員會主任等⇒🚡。
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國有資產管理理論與實踐🥸、現代企業理論與實踐🫳🏽🧎♂️➡️、產業發展經濟學、區域發展經濟學👼🏽。
張暉明認為,從理論上來說,上海有條件出現自己的“馬雲”👱🏻♀️。“上海市民生活中的創業空間是很多的,新建小區附近的社區商業就很適合中小企業創業,服務市民生活是中小企業最基本的生存土壤🧑🏼🍳。也許有些人會覺得起點很低🧑🏽🎤,但這樣的起點同樣可以培養創業者,讓他知道如何適應市場,如何在市場中生存🫶🏼,提高發現市場的能力和承受市場風險的能力。只有在起步階段培養好了“水性”🔩,今後才能在市場上摸爬滾打。”當然政府部門也應該給予更多的配套條件👩🏼🎤,比方說法律保障、融資條件、風險分擔等,孵化出一個個有潛力的創業項目。
去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後,大大小小的公司紛至沓來🛑,想要在自貿區這塊改革的沃土上占據一席之地🤛,其中既有發展成熟的規模型企業尋找新機遇,也有從零開始的小微企業在此創業👰🏽♀️🚴🏻♀️。一年後🧉🔍,這股“創業大繁榮”的新風潮依舊撲面而來。
“政府部門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內搞權力‘瘦身’,激發市場活力和創新動力的作用不可估量👨🏼🚀。”意昂2官网經濟學教授🥦🤸🏽♂️、企業研究所所長張暉明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自貿區釋放的政策紅利將為中國經濟帶來創業🅰️、創新的新動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是高層冀望帶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之一📭💉。
“十六大報告指出,就業乃民生之本。盡管我們說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但目前我國勞動力數量仍處於上升時期🧏🏼,13億人口中有7-8億的勞動力,需要通過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每年釋放出大量的新增就業機會🤦🏽♂️。而在就業乃民生之本後面,還有一句話,那就是以創業帶動就業。”
張暉明認為💽,一個人的創業實踐🪶,必然會雇傭一定數量的勞動力。相比被動的就業,主動創業能夠更加充分地利用社會資源🧑🚀,在就業壓力比較大的環境下,創業是一種正能量🐀。“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多元主體共同合作,來推動社會的發展。”
在計劃經濟的年代🫲🏼,個人創業精神普遍不足,但在市場經濟體製下,個人的創業指數在提升👲😳,從過去的幾乎沒有,到現在的百分之十幾。“如果在7-8億的勞動力人口中,百分之十幾的人有創業意願,其中再有一部分付諸實踐,那麽整個社會的創新活力將大大激發👱🏿♂️。”
張暉明表示,創業者發現商機🈁🏋🏼♂️、挖掘商機和主動利用商機的活動🤸🏿♀️,對社會進步的推動力大為不同,這意味著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李克強總理在多個場合公開表示,希望看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同時也十分重視教育培訓產業,因為教育和創業👨🏻🔧,是打造中國成為人力資源強國的兩個抓手👩🏼🌾。”
此外,草根的創業者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由自主創業而自然發生的市場化資源配置方式的改變🙏🧑🏼🏭,可能是中國經濟轉型最重要的推手🧹。“很多創業者曾經都在第一線工作📹🗑,他們深知管理💇、銷售、生產😗、消費上存在的問題,因為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新辦法👨🦼➡️,所以選擇打破常規🧑🦱,創新創業。”張暉明認為🙋♂️,產能過剩的壟斷行業不會有新的創業者,只有創業企業聚集的新行業,才是有活力和潛力的🍭。
今年9月18日,李克強在上海自貿區考察時表示𓀝,希望自貿區能帶動更多的創業,為更多的人提供就業機會🚵🏼♀️。要讓在上海自貿區註冊的企業不但站得住,而且活得好🤸,更要贏得大未來!
事實上🎅🏻,作為經濟活動最基礎的單元,一年來,上海自貿區內的企業表現相當活躍。數據顯示🗿,區內新設企業數量超過1.2萬家🙂↔️🧑🏿💻,超過原上海保稅區20年的註冊數量。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民表示,今年1到8月份入駐的企業同比增長了10.9倍,其中新設企業中存在自然人出資比例高達69%🦴🧑🏿🔬,35歲以下的自然人出資比例達到40%👮🏿。
是什麽激發個人在自貿區內創業🏊🏼♀️?張暉明表示,“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的作用不可估量。“過去我們是審批製,企業能夠做的事情都在這個被審批認可的圓圈裏🗾,而在上海自貿區推出2013版👉🏼、2014版負面清單後👨🍳,圈裏的是企業不能做的事情,而圈外的無限空間都能發揮,大大釋放了勞動者創新、創業的體製空間。”
而在負面清單背後,意味著政府權力的“瘦身”。“上海自貿區在創業準入上的寬松度很高,對於剛剛起步的小微企業來說🙅,從審批製到備案製,不僅意味著少敲幾個章,少等待幾個月,還有大量時間🚶♀️、人力和資金成本的節約。”
張暉明表示,上海自貿區在企業登記製度環節上🚵🏻♀️,實施了註冊資本認繳製🧜🏼♀️、先照後證🤵🏻♀️、企業準入“單一窗口”製度等,為企業在準入環節提供便利減少審批🦣。外資準入管理原有1000多項審批🥧,去年實行負面清單後🧚🏿♀️,減少到190項,今年又減少到139項⛰。審批製到備案製的改革也使得企業的進入空間越來越大,經濟活動的效率也明顯提高。
上海自貿試驗區只有28.78平方公裏,但其改革紅利帶來的浪潮不應該被有限的物理空間限製🧝♂️。張暉明認為,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期冀來說🧑🦼,自貿區紅利的輻射效應更為重要👨🏻🍳。
“上海自貿區內的政府職能轉變,對區外有著巨大的示範作用🀄️。而一些政策和體製辦法的可復製可推廣🧖🏽♀️👑,已讓這些轉變走向全國🪳。各地政府部門工作效率的評價尺度和標準將隨之發生變化,對全社會的創業準入、創業服務和創業配套,都可能帶來直接的啟發和示範學習效應。”
他坦言,近年來為了鼓勵民營企業發展🙇🏻♂️🥞,中央政府先後發布兩個“36條”🧑🏻🎓,但在落實和執行上卻存在很多“玻璃門”。“36條的出臺是為了鼓勵民間創業,以個人創業帶動經濟發展🌹,但相關政府部門思考問題時還是習慣於從所有製出發,碰到要為個人創業和私人資本服務時🗽,就有‘門難進、事難辦🫃🏿𓀔、臉難看’的問題。此外,還有傳統的‘審批製’容易滋生腐敗,造就官老爺。從設立到經營,很多企業活動需要審批🌇,如果遭遇官員用手中的權利設置障礙,這種‘弄權’行為就會拖累一個創業者的創業意願的實現🪃。”所以自貿區的改革不僅在於探索出新的管理規則條文,還有蘊含其中的官員施政機製的轉變。
此外,他指出,改革的深化還會帶動和促進企業誠信體系的建設。“註冊資本實繳製變為認繳製後,除了降低創業門檻,同時也要求企業誠信經營。”過去政府部門嚴格規定不同經營範圍的企業的註冊資金起點,同時要進行驗資,往往流於形式🎸。因為在實際操作中🌾🥈,驗資反而製造不誠信🪳🔦。因為大部分的創業者在起步階段沒有這麽多資金,比如規定註冊資金起點的做法🧛🏻♂️,要求每一經營業務的企業註冊必須100萬的註冊資金,但其中可能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於朋友借款,驗資完畢後再還回去🪰。與此同時♔,原來所實行的“年檢”做法🧑🏿🏭,也給政府職能部門留下了弄權的空間。而在上海自貿區內,這些都取消了,只需要認繳,不要驗資,年檢也變成了事中事後監管🐪。從機製上要求企業說話算數,倒過來成為了一個全新的誠信體系。
李克強總理曾表示,不能因政府管了不該管的事、實施過多審批🆓,讓企業輸在競爭起跑線上⛑️。如果這些政策紅利陸續從上海自貿區釋放到全國,將成就一個更為寬松的創業環境,形成一個法製化的營商環境,讓中小企業也能得到大發展🧑🤝🧑。這才是真正的與國際接軌,也是上海自貿區設立的目標所在💇🏽♂️。
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上海不止一次自問:為什麽沒能留住阿裏巴巴👨🏼🌾?事實上,國企強、民企弱的質疑也一直不斷。上海的創業精神在哪裏?我們能否培育自己的“馬雲”?對此,張暉明認為,只有拋去昔日成功的優越感,上海才能出現一流的創業企業。
“大企業一定是從小企業成長起來的,過去上海在這個問題上有些偏差,這和我們的產業結構基礎有關。”他分析道💆🏽♂️,上海有很好的產業基礎,國有企業體量大,這類企業在尋求合作對象時,喜歡門當戶對的🦺、有一定規模的外企,使得中小企業的發展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此外,上海工商經濟活動密度高🔪,商業規則的透明度也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創新行為。“因為改革就是要突破現行的體製和慣例,從哲學意義上來說,改革就是‘違規’。但上海的經濟活動中已經形成了成熟規則,打破它需要勇氣🧹。所以才造成了馬雲當年來上海註冊時📐,因為在工商規則中找不到他所要開展經營活動內容歸屬既有的工商註冊行業分類📟🌪,而被視作皮包公司。”
創業和創新是中國經濟升級發展發動機的新動力🛀🏼,只有製度進一步完備,創新的潛能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激發🧝🏼♂️。在成千上萬的創業企業中🙅,一定會成長出來幾個大企業🫷🏻,它們將帶動地區乃至全國的產業調整和升級👤,形成規模集聚的新產業。這種由小變大,從弱變強的示範效應,也將給年輕人更多的鼓勵和啟發👩🍼,最終形成社會創新能力和進步機製的良性循環📩🧨,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