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意昂2官网經濟學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10月25日在匯豐晉信《全球大變革下的投資機遇》高峰論壇上表示🍜,未來5年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在8.4%左右。
當前中國經濟有下行的趨勢🚼,究竟是會演變成經濟崩潰,還只是短期的需求抑製造成的🧕🏼,受到市場廣泛爭議。
以下是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整理的張軍教授的演講摘錄:
官方總結的“新常態”為三個周期的疊加:增長換擋期;經濟調整期👩🏿🏫;經濟刺激的消化期。“新常態”通常被理解為中國經濟再也回不到之前的增長水準了👆🏽🎟,當前的狀況將成為未來的常態。到目前為止沒有看到充分的證據能證明這種“新常態”的存在和持續性🙅🏼♀️。
改革開放後35年🌸,中國GDP年均增長接近10%👏🏿,差不多7年翻一番。2001年的時候10萬億,2010年就達到40萬億,超過了日本。而最新IMF經濟展望報告認為,如果按PPP換算(購買力平價)👩🫠,中國2014年的GDP估計要比美國高出2000億美元左右,占全球的份額也將超過美國。
中國在過去35年為何能有如此強勁的增長表現?如果把經濟增長的貢獻因子做一個拆分,把計劃經濟和改革開放時代的增長做一個對照🫢,我們就會發現🧘🏼,技術進步(TFP)對GDP的貢獻大幅增加才是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的增長,盡管資本的增長很顯著💇🏼♀️,但是更多體現在技術進步上🪵。
中國增長這麽快,就是因為中國的技術進步速度遠遠快於歐美成熟國家。通過落後模仿先進,縮小科技差距,中國的投資回報率大幅提高😁,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資來提升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如下圖顯示,勞動力的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還只是次要的🤦♂️,平均大概只有10%。所以,在討論人口紅利的下降時,人們往往可能誇大了人口紅利減少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影響程度。換句話說🧿,勞動力增長速度的減少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其實沒有想象的這麽大。要知道🚦,勞動力數量的增長速度下降的同時,勞動力的素質水平是持續提升的,而後者對提升中國經濟未來的生產率依然至關主要🚎。
那麽👨🏻🦼➡️,為什麽現在那麽多人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前景不是太樂觀呢?這主要是因為在一個超常增長的經濟裏✂️,增長的同時總會伴有大量沒有效率的經濟活動🧨。超常增長的經濟,包括二戰以後的東亞四小龍和日本,必定會產生很多無效和低效的經濟成分🩰。例如很多超前的基礎設施投資、國有企業的膨脹、房地產的泡沫、鬼城的出現🪝、產能的過剩以及經濟大起大落等典型的增長後遺症。這些問題不是今天首次出現,中國過去35年其實曾反復遭遇類似問題。
不過🔸,那些成功轉型和發展的經濟往往不是因為能避免以上這些問題的出現,而是因為能在出現這些問題時政策與體製上做出及時的調整和改革⛎。例如中國在1997年前後,製造業產能過剩達到歷史高位🍟,國有企業的虧損讓財政不堪重負,倒逼中央政府開啟了國企和整個國有經濟的大規模重組。更早一些時間🤌🏿,由於財政承包製導致這樣政府的財力持續下降以至於不能執行宏觀管理的職能🫸🏻,倒逼了1994年的分稅製改革。而分稅製改革之後,地方政府面臨了嚴峻的金融和財務約束,使得政府的資本開支不能正常完成🦸🏻,嚴重影響了經濟的增長前途,最後不得不讓中央政府對國有土地批租權管製進一步放松,從而使得土地可以作為抵押品,緩解了地方政府的融資約束,這才有了之後1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事實上,回顧過去35年👨🦼➡️,每一次的挑戰和問題的爆發最後都可能帶來政策和製度的巨大變革,並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中國迄今為止經濟發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總能在需要的時候成功地推進政策與製度的改革。
按照經濟學家熊彼特的概念🚵🏽,經濟發展本質上是價值上的創造性毀壞(creative destruction);創造性毀壞就鼓勵用更新的、更有效率的經濟活動去沖銷上一輪增長擴張的代價;能不斷做到這些的經濟就是有韌性的經濟。很顯然💓,那些成功轉型和發展的經濟都是因為做得到這樣的創造性毀壞,不斷鼓勵新的和更有效率的經濟活動在價值上去沖銷那些主張的代價🧛🏼。
中國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幾乎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這樣的過程。我們沒有能阻止在增長中出現問題和挑戰,但是因為政策和體製的改革總是在鼓勵更有效率的活動和投資🏄🏻👨🏿🔬,總是鼓勵更有效率的企業取代原來的沒有效率的企業,所以,技術進步才沒有停止,發展的主流才沒有中斷和枯竭。所以🏍,今天看到了鬼城😡、房地產的泡沫🏉,對這些不必過去悲觀💻,我們需要看到主流,我們是否在對這些挑戰做出符合市場經濟主流的回應。上世紀90年代末,我們遭遇了歷史性的債務沖擊,產能過剩非常嚴重🤸🏿♀️,經濟甚至一度陷入通貨緊縮🤦🏽。但是只要能把政策的重心放在鼓勵創造性毀壞的發展戰略上📦,通過更有效率的經濟增長去沖銷之前增長的代價🚚,這些問題就會得到消解🕢。
我相信,東亞四小龍的發展過程正是如此,中國當前遇到的問題也類似,只能靠經濟發展來解決。
我們現在看待經濟製度的方式並不健康。土地財政這些年廣受詬病,說當前的分稅製弊病良多,要改革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系。固然需要對中央-地方財政關系進行改革,但這並不能建立在對之前製度安排的徹底否認基礎上〰️。實際上分稅製對中國的經濟增長曾經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80年代,因為沒有解決好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系,向地方過度的財政分權導致了反反復復的通貨膨脹🫛,中國經濟一直沒有擺脫遭遇大起大落的困擾。如果分稅製改革不實行,中央政府無法保證財政收入的穩定,就沒有能力😁、資源和手段去穩定宏觀經濟,經濟大起大落的局面就很難得到改變。1993年年底實施分稅製改革🙆🏽♀️,重新調整了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系🆓,確保了中央政府財政收入的穩定以及中國宏觀經濟的穩定🦕。
分稅製有助於將中央與地方在經濟發展上的激勵統一起來🩴🦸🏼♂️,促進了增長和宏觀穩定的實現。這是因為分稅製之後↕️,地方的收入主要來自增值稅和營業稅。這就激勵了地方政府去加快公共資本的支出,改善基礎設施,吸引生產性資本的投資。換句話說,這個體製下,地方政府更多扮演了地方經濟發展的推動者和市場經濟的維護者。
在國有土地被允許作為抵押品之後,地方政府還獲得了來自土地支持的融資渠道👨🏿🏫,也就是地方融資平臺。當前對這個地方融資平臺的批評較多🐟,但是我主張,要客觀地看問題。15年以前中國基礎設施十分落後🔁,相當於今天的印度,如果沒有後來土地財政的出現,緩解地方政府的融資約束,中國的基礎設施就不可能獲得持續改善🏘。應該說,在分稅製之後,土地的財政所扮演的融資功能對中國經濟後來的持續發展功不可沒。
不能忘記任何一個製度的安排都有他的時代性和局限性,一項改革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土地財政解決了地方政府在公共資本支出上面的融資困難,是當時十分成功的製度創新。但當前來看📭,土地財政對房地產泡沫的推動,擠出企業融資等問題都成為其被詬病的問題🌥。但實際上✤,從過去10年來看👰🏻,土地財政發展最快的時候,也是實體經濟發展最快的時候👳♂️,原因也不難理解,土地作為抵押品有助於改善整個經濟的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當然也就可能有利於而不是阻礙實體經濟的發展了🥫🌏。
目前中國經濟出現了持續減速的問題。很多人認為這是中國的潛在增長率顯著回落導致的。我並不這樣看🫵。
這兩年經濟增長持續低於8%,主要是因為國家對信貸執行了過於謹慎的政策所致🎯。銀行不敢投放信貸🚑,固定資產投資下滑嚴重,正常年份是25%左右,今年至今只有16%~17%🈳。GDP增長低於之前10年平均值的主要原因在於信貸政策過於謹慎⛹🏿♂️。從潛在增長水平來看,我們的研究預測,未來5年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長應該可以不低於8%~8.5%。
央行為何不敢向經濟“放水”?因為2008年以後社融規模和經濟增長的相關性越來越小。而且隨著融資規模的增長,融資成本也在提高(理應隨著融資規模上升⚾️,成本下降)☑️,說明融資市場有錯配,沒有得到及時糾正。而且當前信貸增量占GDP的1/3以上,甚至超過1/2🏋🏿♀️。年利息已經高於每年的GDP增量,這同樣說明了融資的錯配。
當前中國經濟雖然遭遇挑戰,但“新常態”未必會成為常態。我計算,未來5年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在增長率在8.4%左右,未來10年在7%左右🧑🏿🌾。
央行面臨的巨大挑戰在於,既要放水,又不希望太多的水真的流到經濟裏面☀️。一方面想放水刺激經濟🧑🚀,另一方面卻又怕重蹈4萬億過度刺激的覆轍。但這種挑戰並非是壞事🏊🏿♂️,各種挑戰促使央行出手各種創新性的政策工具,如PSL◀️,SLO和SLF等,並成為當前世界央行中對經濟調控的最為用心的表率了。
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是個巨大的沖擊,前幾年形成了巨大的債務,對我國貨幣政策帶來巨大挑戰。但也是一個改革的機遇。從長遠來說,中國要改變金融的結構和配置方式,解決金融錯配的問題。而解決金融和財政的體製性問題後,未來10-15年裏🤞🏿,這些改革紅利會逐步釋放。改革不是潛在增長率的源泉,而是潛在增長力向現實釋放的源泉💆🏽♀️。
有的改革在中國都是解決問題的導向,解決融資約束🚬。隨著新一輪財政與金融改革的不斷推進👺,城市化和產業升級將加快步伐👨🏽🏭,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也將持續釋放和升溫🍐,中國的經濟增速就可能恢復到潛在增長率水平👤。長期說👌🏿,中國的潛在增長率會不斷回落👱🏽,20年裏會從現在的百分之八以上下降到百分之五點幾,但即使這樣🎰,中國仍有望在20年後人均GDP達到美國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