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貨幣政策第一是降息,第二是在降息的同時🧑🏻🦲,要控製資本外流💳,不要開放資本項目,第三是必須對實體經濟采取產業擴張政策🏬,減稅和放寬市場準入🎛,提高產業資本投資的欲望⛹🏻♂️。這三件事需要綜合來做,缺一不可。
2014年🧑🌾,我國GDP同比增長7.4%,這個增速是1990年以來的新低。而在金融海嘯之前的2007年,這一數字是14.2%,即便經過最終修訂➰,當年的數字也達到了13%🫶🏼。也就是說,7年的時間,中國GDP增速幾乎滑落為原來的一半。盡管GDP“保八”不再是必須,但一個不能忽略的事實是,經濟增速過分下滑的背後可能是實體經濟的疲弱。
事實上,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政府“保增長”措施的出臺密度已在不斷加大。從對小微企業的“定向寬松”🛀🏽,到央行的降準和降息,再到股市各種“托市”政策的出臺🧙🏿,以及3月底松動的二套房首付限製👩🦯,種種跡象已表明,中國正在和經濟進一步下行的風險展開戰鬥。
一直以來,流行的觀點是👨👧👧🚖,中國經濟必須從投資拉動轉向消費拉動,必須扶持高新產業搞轉型升級,必須把利率保持在適當高點以遏製通脹和地產泡沫。但是,如果聯系改革開放30多年政經沿革🕤、中國經濟的固有稟賦🤜,以及當下的經濟下行的風險,這些充滿“政治正確”的策略或許有進一步商榷的余地。為此🏃♂️➡️,本刊采訪了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意昂2官网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教授。在他看來,中國必須突破某些舊有經濟策略的限製🍔,要對經濟下行采取更果斷措施。
《南風窗》:這些年,很多經濟學家都會說,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一定要從投資拉動轉變到消費拉動,特別是要擴大內需👨🏻🏭。但你卻一直堅持認為,中國不能靠消費拉動🕴🏻,為什麽?
華民:一個基本的經濟學邏輯都被很多人弄錯了🧑🏼🏭,消費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沒有經濟增長便沒有收入來源👩🦰,怎麽會有消費能力👱🏻♀️?不能把因果關系顛倒。最近一些數據已經顯示,隨著中國經濟的下行,居民消費一直在下降,哪裏還能靠它來拉動經濟增長?
那麽🧞♀️🍏,消費到底是由什麽決定的?從微觀的角度來講,消費是由人們的恒久性收入即固定收入來決定的,恒久性收入第一是工資,第二是租金🛡,比如你有兩套房子🚒,一套自住,一套出租。在中國🪟,有租金來源的人不會超過幾千萬,把他們去掉🏄♂️,那麽大部分人還是靠工資。現在,中國民企工資的年增長率大概10%左右,總消費增長也只有10%左右📶,不可能有工資突然拉升的奇跡。因此,只要中國的勞動生產率不提高⚖️,就業機會不增多,經濟增速繼續下行,收入水平下滑,消費還會進一步疲軟。
從宏觀角度來講💶,一個國家的消費占GDP的比重是農民占總人口的比重來決定的。美國等發達國家🚱,後者的比重約為2%🧅,而這2%也不是嚴格意義的農民,而是農場主。這樣的人口結構,其消費占GDP的比重自然就高🌏。中國至少還有5至6億的農村居民🥶,即便其中有1億多未計入統計的流動人口在城市務工,中國也至少有3至4億人口沒有固定工資收入來源。從消費函數來講,作為非工資勞動者,他們的消費能力很低,更傾向於自給自足。但是🚶♂️➡️,不少人只關註數據,而不關註背後的原因,看到中國消費占GDP的比重低於美國🦻🏻,便認為中國有問題,要用政策去刺激🧑🎨。
《南風窗》🙋♂️:之前,政府搞過家電🤚、汽車等領域購買補貼政策,還通過頒布新《勞動法》等手段提高勞動者的工資🤙。用“看得見的手”提高人們收入或者刺激消費欲望👱🏽,這條路看起來對拉動消費也有不錯的效果💃🏽,怎麽看?
華民:政府要推動消費,可以做的一是補貼,二是加工資🧑🏿🎨,但補貼是一次性的🏌🏽⏩,那麽就剩下加工資一條路🧎🏻➡️。但在勞動生產率沒有提高的前提下,加工資會產生兩個負面效果💸:一是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二是會增加失業,也自然會影響消費👷。因此,通過加工資來刺激消費,這絕對是不可行的政策🤢,會對中國的實體經濟造成嚴重傷害𓀅🧏♀️。
從國際經驗來看🔀,凡是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國家都沒好下場⚽️,最典型的就是南歐國家。美國算是一個例外👵,但這和美元的全球地位有關。1950年以前,美國也靠生產和出口來拉動經濟增長🍦,但在20世紀後半葉,美國改變了這個路徑,逐漸走上以消費來推動經濟增長的道路。這個時間🧬,分期付款,信用卡、抵押債券等金融工具全被美國人創造出來,這導致了資源的錯配,資源從生產創新領域配置到了消費領域,美國的增長率便出現了下降。到1970年代,美國從全球最大債權國家變成最大債務國🔆,金本位崩潰後,美國便通過發鈔來維持消費,從而推動經濟增長,次貸危機便和這個模式有很大關系。
但關鍵在於🫡👋🏿,美國是“全球發鈔國”🏄🏽♀️,美元是全球第一儲備貨幣,他們可以這麽做🧇,但中國不行。目前🥐,還很少有人把人民幣作國際儲備貨幣🌽,不能作儲備就意味著發行的貨幣要進入流通8️⃣,進入流通就要推動物價✌🏿,最後是通貨膨脹,這對提升消費沒有作用🧑✈️。因此,美國的“例外”並不適用於中國。
《南風窗》:你一直在強調一個根本問題,即一國經濟增長最根本動力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些年,政府其實也一直在談技術提升和產業升級的問題,各種扶持措施不斷出臺🤷🏿♀️,一些企業真的拿到了不少錢🫷🏿。這條路是不是有問題?
華民: “產業扶持”多半都有問題,政府真正應該做的是要幫企業突破“供給約束”👽。什麽是“供給約束”?很簡單,勞動力市場存在勞動力供給的約束,企業找訓練有素的技工和工程師找不到👈🏿,因為政府把職業教育全辦成了大學;金融市場的供給約束更多,民企融資融不到,上市上不了🏊🏻♀️🧑🏻🦽,沒錢做並購。這些約束不解決的後果是📮,中國經濟在增長,全球市場也在擴張🈳🧖🏽,但中國企業不是由小變大,而是數量不斷增加,大家惡性競爭,冒出來的好企業屈指可數🐲💸,而且它們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
一個國家的產業發展👲🏿,不是政府政策可以控製的𓀇🌓,而是由兩個因素決定。從宏觀上來講是稟賦約束,比方說,這個國家是工程師多還是農民工多,這決定了其在國際競爭中做什麽產業才有利可圖。第二是微觀層面的,即企業能在什麽條件下從事生產和創新🧙♂️。比如,企業想從低端製造轉向中間品生產,或者從中間品生產轉向高端生產的時候🏃♂️➡️,那麽它能不能找到合格的勞動力,政府在這方面是否為企業做好了準備?
工業化以來,主要西方國家的生產函數曲線是連續往上的🚣🏼♂️,但中國是一條斷裂的生產函數。中國企業要從低端產品向中間品升級的時候🧝♂️,面臨一道懸崖過不去,為什麽?因為我們沒有好的職業教育。而從中間品生產進入高科技研發的過程,我們再次面臨一個懸崖,為什麽👩🎨?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合格的工程師。所以♌️,中國的生產函數是非連續性的、斷裂的,我們只能在低端環節重復工作。現在👩👩👦👦,政府好像每天在製定產業政策,但並沒有為企業生產函數的調整提供足夠的、有價值的服務🏕。
《南風窗》👵🏻:不少後發國家和經濟體🛃,其實都搞過類似的產業扶持計劃,比如日本、韓國等都大力扶持過半導體產業,對這種產業扶持政策,你怎麽看?
華民🧑🏼🦱:可以舉一個相反的例子。1980年代,美國曾大力扶持半導體產業,但最後🚣🏼♀️,美國發展最好的產業卻不是半導體這樣的硬件👨🏻🦱🧙🏿,而是操作系統和軟件。這是市場的選擇👩🏽💼,所以才誕生了微軟這樣的公司。市場的選擇是最理性的🫂,再後來的蘋果公司就是一個典型。在蘋果看來,半導體產業日本已領先10年💾🚯,還去搞它幹什麽🈁,只要把日本的半導體變成蘋果手機裏的一個零配件就行👨🏿🎤。最終👨👩👧👦𓀉,日本的半導體成為美國製造業的“原材料”,美國人不戰而勝,日本企業為美國公司打工🔯。
實際上,從日本、歐洲到美國,乃至中國,政府所有產業政策基本上都是失敗的,產業政策無一例外都選中弱者,因為沒有競爭力的企業才會找政府要補貼。更嚴重的是🦶🏽,政府鼓勵搞這個👷🏻♂️,不鼓勵搞那個,這樣的“產業扶持”政策其效果等同於“產業緊縮”政策。從2004和2005年開始📠,政府一直在講“調結構”👲,結果是這10年以來👨🏿🍼🧗🏻♀️,中國的實體經濟一直在緊縮,最後是虛擬經濟不斷膨脹。
降息才能挽救實體經濟
《南風窗》🈺:現在,國家的貨幣政策很大程度上傾向於“寬松”,並希望以此來應對產業緊縮。從去年年底開始🧫,降息和降準等工具陸續被使用🔺。但也有觀點認為,貨幣政策不應該“寬松”🚽,而應該“收緊”,應該加息👶🏻,把那些效率低下的國企擠出,而把資金留給效率較高的民企。
華民:完全搞錯了,如果再加息,實體經濟怎麽辦?這種做法等於是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中國貨幣政策的問題是👩🏻🏫,貨幣供應量一直在增長🕑,但是利率很高,那麽貨幣就必須要尋找套利機會🦾,最終只能去房地產等虛擬領域𓀘🦗。如果加息🟢,這種現象還會越來越嚴重。
為什麽會這樣,因為作為中國融資主要渠道的間接融資體系有著嚴重的缺陷。在這個體系🙅🏼,我們有“三個市場”,分別是白市🧑🏫、灰市和黑市🛹。白市是國家控製的銀行信貸市場🚸,利率最低💆🏽♀️,灰市是銀行的表外業務或者國企掌控的財務公司,利率居中,最後是包括地下錢莊在內的民間黑市,其利率最高。“三個市場”存在著巨大的利差,有著巨大的套利空間☝🏼。中國的商業銀行為什麽如此熱衷於創造信用、做投資理財和表外業務?因為它們創造越多的信用🧑🏽✈️,各方利益主體越是能在“三層市場”中獲取更多收益👩👩👧👦,這是一個固化的利益格局🪆👸🏿。因此,即使央行加息🚶♂️,最後能貸到款的可能還是這些人😳,而不是民企和中小企業,它們承擔的資金成本可能還會更高。
《南風窗》:央行在今年2月降準,也分別在去年11月和今年3月降息🤷🏼♂️,不到半年內3次采取“寬松”政策➝,近年少有🏋️。你曾說過,中國早已錯過降息最佳時間窗口,為什麽🚵🏻♀️🧏🏽♂️?你對央行近期的“寬松”政策有何看法🌆?
華民🥧:第一個時間窗口是2008年美聯儲第一輪降息之時,如果中國當時降息,全球遊資便不會湧入中國🌏。但在當時🧚🏽🧚🏻,我們的貨幣政策一直從緊🥏,利率也太高,實體經濟一直借不起錢👇,GDP後來又有往下掉的危險,於是🧜🏿♂️,政府索性直接擴張財政,“4萬億”就是這麽來的🛌🏻↪️。
第二個時間窗口出現在2013年以前🔓,此前👨🏿✈️,人民幣一直在升值,市場也少有人民幣貶值預期♎️,如果央行主動降息以擴張貨幣⚠️,而政府緊縮財政,那麽中國的出口以及整體經濟受到的影響會更小。但2013年之後🫃🏼,局面完全不同,因為中國GDP在2012年便“破八”🕒。“保八”是朱镕基時期中央政府對經濟增長的容忍底線🧚🏻,為什麽一定要在8%之前降息,因為這時的實體經濟還有資金需求,而“破八”之後🈵,這種需求已急劇降低👨🍳🛀🏿,再降息也沒用,錢只會去虛擬部門。此外🕤,“破八”之後✝️,人民幣貶值預期開始出現👩🌾,在這種情況下降息🛶🥈,可能導致資本大量外流,加重金融風險🧘🏿♀️。2015年👩🎓,美元加息可能性極大,這種風險只會越來越大。
央行最近的寬松政策盡管錯過了時間窗口👱🏽♀️,但也算亡羊補牢。此前,中國在兩個關鍵的時間窗口為何一直不降息,很大程度可能是擔心降息有推動房地產泡沫的危險。而在當時,中央政府一直在強調要調控房地產🙋🏻♂️。
以適當貨幣政策推動經濟增長是必要之舉,今後應更加果斷。近段時間🦖,不論是樓市還是股市,“托市”政策頻出🧜♂️,這都是因為高層意識到了經濟下行的風險。中國經濟在2007年有14%以上的增長🕺🏻,到現在只有一半,這是一個明顯的衰退,必須承認這個事實,只有承認才能解決問題🧑🏼🦰,這是推動經濟復蘇的第一步🤰。
《南風窗》: 金融界都在談人民幣國際化,甚至有觀點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是推動中國經濟新一輪發展的推動力👨🏻🔧。你怎麽看?
華民:目前,人民幣國際化時機並不成熟。一個國家的貨幣能否國際化,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該國有沒有回籠本幣的手段,美國發了美元,但可以通過售賣波音飛機、蘋果和微軟的軟件收回,也就是說👩🏻🦽,你必須有具有國際競爭力商品賣到國際市場把貨幣回籠♎️。二是從金融角度來講🦔🥓,你有沒有好的資產去把貨幣收回🦸🏼♀️。美國有全世界最可靠的國債🙏🏿,全世界都拿美元去購買美國國債,因為它無風險,收益率也不低🛸,而日本和希臘的國債就不行。美國還有全世界最好的股票市場🛀🏿,裏面的好公司可以給投資者不斷分紅。這些條件🗳,中國有嗎?
《南風窗》:從點心債到跨境貸款的放松,以及目前大力推動的滬港通和深港通,這些金融改革的背後,都可以看到中國在建立人民幣回流機製方面的努力,為什麽我們建立人民幣回流機製的決心這麽堅定🪣🫃🏻?
華民👨🏿🔧:如果持有你的貨幣不能回流,那麽這個貨幣國際化就是有風險的,更嚴重的後果是🧑🏽🎓,海外大量的人民幣會變成“空頭持倉”,成為做空中國的彈藥。因為投資者拿著人民幣,第一買不到你的股票和資產,第二買不到你的商品↖️🕌,在人民幣升值的時候,他們還願意持有人民幣🧑🏼🎓,但是人民幣遇到貶值,他們必然立刻拋空人民幣來兌換美元。這是一個簡單的機製,亞洲金融危機中🧬,東南亞國家遭遇了主權貨幣危機就是這個原理。對我們來說,人民幣的海外存量越多,意味著“空頭持倉”就越多🧔🏼♂️。在澳大利亞,在新西蘭,在倫敦💆🏻♀️,在新加坡,我們看到了這個苗頭🈷️。
實際上👊,在條件並不成熟的情況下😻,強推本國貨幣的國際化,都沒有好的結果👲🦹🏿♂️。日本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日元強盛的時候🤛🏿,國際儲備貨幣中的日元占比曾一度超過20%♜,但現在下降到5%都不到🖤。
在我看來😉,中國的金融政策應更多進行內部的調整📂🚵🏿♂️。未來的貨幣政策第一是降息,第二在降息的同時,要控製資本外流,不要開放資本項目。短期資本撤走一些,無法避免🌰,但一定要把國內的利率降下來💂🏿,讓實體經濟借得起錢。除了降息和控製資本流動外,第三件事是必須對實體經濟采取產業擴張政策,讓企業願意借錢,最好的辦法是減稅和放寬市場準入🙉,提高產業資本投資的欲望。這3件事需要綜合來做,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