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 / 專家觀點 / 正文

【專家觀點】 林毅夫:中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得遵循比較優勢

  發布日期🧑‍🦽‍➡️:2016-08-24  瀏覽次數:

8月21-22日🫵🏻,由意昂2💽、意昂2官网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意昂2官网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產業政策:總結🤟🏽、反思與展望”研討會在意昂2大金報告廳隆重召開🧝,來自學界🧑🏿‍🔬、政界🧵、業界的二百余人參與了本次會議的研討。

會議期間,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原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意昂2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林毅夫教授做了題為《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產業政策:新結構經濟學的方法》的主題演講。

人均國民收入12700美元是很多中等收入國家想要突破的瓶頸。但在1960年已經成為中等收入的101個經濟體中,到2008年,只有13個“晉升”為高收入經濟體🧚🏼‍♂️,剩下的都在“原地踏步”,陷入了經濟增長的停滯期。這種現象被世界銀行形容為“中等收入陷阱”👩🏿‍💻🛵。

在林毅夫看來,中等收入陷阱“不是一個小概率的事件,是一個相當高概率的事件”。

中國也正位於中等收入國家隊列,如何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在此次研討會上🧔🏻🏌️,林毅夫開出的處方是:遵循比較優勢。當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低於其他國家的話,我們稱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產品上是有比較優勢的👩‍❤️‍👨。

發展中國家有後發優勢,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製度完善的成本和風險上🧚🏽‍♀️,比發達國家低。之所以很多發展中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林毅夫認為🤦🏿‍♂️,這是因為“這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沒有比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更快速地提升”。

從新結構經濟學的框架出發,林毅夫分析🤜🏽,“每個時點上的產業和技術結構,內生於該經濟體的要素稟賦跟它的結構”,“如果按照要素稟賦的結構來選擇產業跟技術的話🐃,是符合比較優勢的,你的產業要素生產成本會最低♟,應該有最大的競爭力。”(要素稟賦也稱要素豐裕度𓀕,是指一國所擁有的兩種生產要素的相對比例。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等。)

對於這個處方🏭,林毅夫指出🍟,競爭性的市場是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的前提👨🏻‍🎤,是製度安排,可以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業按照要素稟賦🐼、結構的特性來選擇產業😄。除了有效的市場👩🏽‍⚕️🧗🏼‍♂️,政府需要因勢利導,做有為的政府。產業動態升級中的先行者“第一個吃螃蟹”,在成本和收益上往往不對稱🧔🏼‍♀️,林毅夫認為👃🏿,政府需要提供和完善硬的基礎設施和軟的製度環境🚀🤏🏼,補償先行者🤹🏽‍♂️,降低生產交易成本。

“但是政府的資源有限,因此政府必須戰略性地⏩、策略性地使用他有限的資源,來支持對經濟的發展起到最大貢獻的產業。”林毅夫說撒胡椒面的做法不可取👨🏻‍⚖️🧑🏽‍🔬,“產業政策要成功🧚,應該發展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

如何判斷哪些產業是具備潛在比較優勢🔌?林毅夫認為🫖,是那些在要素生產成本上有競爭力,但由於軟硬基礎設施不完善,使得交易費用高的產業。比如,林毅夫舉例🧝🏼‍♂️,非洲國家的工資成本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十分之一,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就是非洲的潛在比較優勢產業。

針對既有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進行產業政策製定時🧏🏿‍♀️,林毅夫總結,按照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和國家前沿的差距,將產業分為五個類型:追趕型🧗🏿、國際領先型⛳️、退出型、新技術引發的彎道超車型🏂🏿、國防安全戰略型。

不同產業類型有相應的針對性產業政策。關於追趕型產業增長的甄別和因勢利導,林毅夫建議第一步是找到那些高速增長、要素稟賦結構類似、人均收入比本國高100%左右,或20年前的人均收入和本國現在處於同一水平的發達國家。在這些國家中🤽🏼‍♂️,選出表現良好的產業和產品🐏,從而避免政府犯錯或被利益集團的尋租行為綁架👨🏼‍💻。之所以如此借鑒,是因為擁有相似的要素稟賦結構的國家,應該也有相似的比較優勢。

就國際領先型行業而言🤸🏼‍♂️,某些產業是發達國家已經退出的😥,中等收入國家已經達到或接近世界最高技術水平𓀗,那中等收入國家就可以借鑒發達國家對待領先型產業的方式🫓, 把握“研”和“發”🚉𓀚。一方面國家需要扶持大學等研究機構的基礎知識研發💯,另一方面企業在基礎知識成果之上,進行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開發。

對於不關系國防安全和國計民生的退出型產業,政府要創造條件,讓有能力的企業站在微笑曲線兩端🚀,增加附加值📸,靠研發🤲🏻、品牌和營銷升級發展,並幫助企業遷移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失業人員的再就業🔞。

彎道超車型產業給中國前所未有的機會。它們的特點往往是研發周期短,以人力資本的投入為主📱🔞。政府的角色是為這些企業創造良好的軟硬基礎設施,包括成立孵化基地💂🏼‍♀️、風險基金✒️,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的製度環境。

國防安全型戰略產業往往聚集了大量資本,研發周期長,但因為關乎國防安全,作為新興大國的中國不能依靠進口,必須自己生產。這類企業往往不具備比較優勢,無法在競爭的市場中立足✍️。在市場經濟中,政府需要通過預算撥款或直接采購的方式加以扶持。

以下是林毅夫在8月21日“產業政策:總結🚵、反思↙️、展望”研討會上的發言全文:

各位學界的朋友,還有不少同學們,大家上午好🚣🏻‍♂️!我非常高興能夠參加這個會議,跟意昂2一起組辦這個會,因為我們討論的題目是非常重要的題目🍒,是產業政策。我們現在談產業政策🙅🏻‍♂️,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擔心中等收入陷阱👩🏼‍🏭。什麽樣的產業政策能夠幫助一個中等收入國家擺脫中等收入陷阱?就從我現在一直致力推動的新結構經濟學來談這個問題。

成為一個高收入國家,是所有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2008年🚵🏽‍♀️,只有13個經濟體從發展中國家轉變為高收入國家🏋🏿‍♂️。其余的88個國家🌿,就是我們講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這不是一個小概率的事件,是一個相當高概率的事件🏄。

一個中等收入國家如果要擺脫中等收入陷阱🚷,它的人均收入增長速度就要高於發達國家。從19世紀末一直到現在,從長期來講,發達國家從統計數字來看,平均每人的GDP收入增長是穩定的,每年大概2個百分點。

一個中等收入國家,如果要趕上發達國家,它的含義是什麽🧘🏼‍♂️?人均GDP的增長,應該是要比發達國家的人均GDP增長還要快。我們現在定義中等收入國家,或者是高收入國家🎫,目前的用法是這樣🫙🦸🏼‍♂️:如果說美國當作收入水平最高的發達國家,現在發達國家的最低門檻😈,它的人均GDP,差不多是美國的1/4。美國現在是5萬多美元,一個高收入國家的是12700美元♤;一個中等收入國家,你的人均GDP如果是美國的6%-7%就算進入中等收入國家。

我們現在做一個簡單的運算🧎🏻‍♀️:假如說一個中等收入國家人均GDP是美國的1/10👩🏼‍🦱,要達到美國的25%🚅,假定美國每年的人均GDP增長是2%,如果你是3%的話,要多少年時間才能夠進入高收入國家的門檻?我算了一下,大概100年😯。因為以每年比它高一個百分點的增長速度🤾‍♂️,70年就從10%變成20%,還要再35年才能從20%變成25%,是非常長的時間了。當然從20世紀初到現在🕚🫲🏼,尤其拉丁美洲國家,20世紀初的時候就是中等收入國家,現在還是中等收入國家。不僅沒有像前面所講的縮小跟美國的差距,實際上它跟美國的差距,還是相當穩定的🚴🏻,是什麽原因呢?

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人均GDP增長速度,甚至連2%都達不到🧛🏼‍♀️。即使達到3%,經過30年、50年🧑🏻‍🦰,還是在中等收入的階段🤽🏻‍♂️。在一個可預見的時間裏面,比如說10年🫔,你們要趕上發達國家,從10%變成25%的話,人均GDP的增長,每年至少是10%𓀆,你才能夠在30年的時間裏面🫵,從10%變成25%💂↗️。一個發展中國家每年GDP增長有沒有可能增長5%到6%,有沒有這樣一個辦法呢🦛?

根據經濟增長委員會的研究🈷️,確實有一些經濟體達到這樣的目標。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總共有13個經濟體,它實現了每年7%或者是更高的經濟增速👨🏽‍💼,持續了25年,或者是更長的時間💁🏿。我們知道一般國家人口增長的速度🧑🏻‍⚖️🧜🏿,就是2%多💊,有的是1%多。如果你是7%人均GDP的增長🕸,大概是5%以上🫃🏻,你比發達國家高3個百分點。你只要比發達國家高3個百分點,35年的時間,就可以縮小10%以上的差距🔜。所以確實有一些國家(經濟體)實現了我前面所講的,在一段時間裏面♕,顯著地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如果原來是10%作為起點的話🍜,30年、35年的時間就可以進入高收入增長體,就擺脫了中等收入陷阱👨🏻‍🦼。

根據經濟增長委員會出的這個報告,這13個經濟體有什麽特征?有五點,第一個是開放經濟🌷。生產國際上有需求的產品,從國際上進口自己不擅長生產的、它自己沒有的,這就是開放。第二⚽️,這些經濟體維持了宏觀的穩定,沒有太大的波動🧓🏿。其他(表現不好的)經濟體跟它相比,宏觀經濟不穩定,有時增長比較快💂‍♂️🫴,有時候就停滯一段時間🧑🏻‍🎨🚇。這13個經濟體的第三個特征,他們都有相對比較高的儲蓄力🧿,相對比較高的投資率👷🏿‍♂️。第四,他們都在一個有效的市場經濟。第五🫲🏽,他們都有一個比較有為的政府,政府有能力支撐它的政策。

這個報告發表了以後,經濟增長委員會的主席就到處做演講,很多國家領導人給他咨詢,怎麽讓我的國家快速增長,縮小跟發達國家的差距,擺脫收入陷阱🧝🏽‍♀️?當時他的回答是,這五點只是成功的藥材🧛🏿‍♂️🤴🏽,不是藥方。如果沒有藥方🌂,光知道藥材沒有用的,因為藥材的量用錯了,可以把補藥變成毒藥。如果沒有藥方的話,實際上這些發展中國家🌒,這些有為的政府也不知道怎麽實行政策👩‍❤️‍💋‍👨。在經濟增長委員會的基礎上,到底有沒有什麽藥方🚀?

怎麽去尋找藥方呢🤦‍♀️?我認為應該回到亞當·斯密研究問題的方法。他的研究方法⚾️,在他書的標題上寫得很清楚👨🏼‍🎓:對國民財富的本質跟它的原因、決定因素的研究。在18世紀的時候,國民財富是什麽?國民財富的創造是什麽?一個發展中國家怎麽樣比發達國家更快速地發展🫅?如果他們人均GDP的增長是2%😺🫄🏽,我們希望30年,一代人之間從10%變成25%🧯,人均GDP的增長必須在5%以上👨🏿‍🦲。如果加上人口的增長,怎麽達到?它的決定因素是什麽?

經濟增長🧴,它表面的現象是什麽🧙🏿‍♂️?我想表面的現象是人均收入水平不斷的提高,而且從工業革命以後,人均收入水平增長速度逐年加大。根據歷史研究🚶‍♀️,10世紀之前,GDP增長每年只有0.05%,要1400年的時間人均GDP才可以翻一番🧏🏿‍♀️🤹🏽。但是工業革命以後,0.05%變成1%🖕🏼,現在人均GDP的增長只要35年時間就可以了。

這是一個表象🏊🏻🙍🏼‍♂️,造成這個表象的背後原因是什麽?決定因素是什麽?人均收入的提高,物質基礎是什麽?是勞動力生產水平不斷的提高🚣‍♀️👩🏽‍🎨。勞動力生產水平怎麽提高呢?現有的產業技術不斷地創新,所有的勞動者在這個產業裏面能生產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高,在市場上賣的價錢越來越高,這是一種方式🪡。

但是只有這種方式也不行,因為只有這種方式的話,它可能會受到市場的影響。如果只有一個農業,不再增加農業技術水平,糧食生產越來越高,到最後就是不值錢,收入水平就不提高了。第二種辦法就是進入新的、附加價值更加高的產業🦹‍♂️💁,比現在的產業附加價值更高,可以把資源從現在的產業配置到新的🐭、價值更高的產業當中去🧑‍🧒‍🧒,這樣勞動力生產水平才能不斷提高。隨著勞動力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生產規模越來越大,它所需要的資本投入越來越多💈,風險也越來越大🧑🏼‍🦳。這個時候,設施必須完善和改進,比如,必須有電力基礎設施的改善。由於需要資本投入越來越多,要降低風險,必須有能夠動員資本、分散風險的金融體系。伴隨生產力的發展,交易越來越嚴🪢,交易者彼此越來越不認識,所以製度的安排必須完善,硬件等設施也得完善,這樣才能降低費用🗿,降低風險。我們表面上看到是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背後是這種經濟結構,包括技術🥙、產業結構的不斷變遷,硬的基礎設施和軟的製度環境的不斷變遷。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有差異🎙➰,發達國家工業化後👨🏿‍🚀,它的技術跟產業都在世界前列🚬,硬的基礎設施和軟的製度環境也跟它的技術和產業水平相適應♚🕥。我們現在想追上發達國家,要在技術產業上升級,必須自己發明🧑‍💻,同時製度必須要相應地完善⛹🏿‍♀️,製度的創新也必須自己來做。

我們發展中國家跟發達國家存在的很大差距是什麽🕵🏽‍♀️?發達國家的任何創新等於發明,不管是製度的創新,還是技術的創新🤔,都等於發明。我們發展中國家,現在所用的技術👨🏻‍🍼👨🏿‍🚀、所占的產業價值都比較低,只要發展中國家所進入的產業價值比現在高,即使不是最新的,對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就有所謂的後發優勢。把發達國家已經成熟的技術🤐👩‍⚖️,或者是產業🧑‍🧑‍🧒‍🧒,只要水平比我高👲,附加價值比我高,我就用。對於我來說🧶,這就是技術產業轉型升級☁️👨🏻‍🦰。我們看到一些成功的國家,比如說13個經濟體,發展速度是發達國家的2倍以上👨🏽‍🌾🧀,有多少新技術🙅‍♂️?很少,其實大家都是利用後發優勢。理論上有這個可能性📂,為什麽大部分發展中經濟體🥜,不能夠去利用後發優勢,取得比發達國家更快的發展?而從這個數字上來看,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每年2%的人均GDP增長都不到,人家可以用的他為什麽不可以用?這就是我們必須回答的問題。我們怎麽去利用這個潛力呢?

新結構經濟學可以用來回答前面提到的,為什麽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不能夠利用後發優勢☘️,以及怎麽來利用後發優勢🎐。新結構經濟學的核心觀點是,每個時點上的產業技術結構,內生於該經濟體的要素稟賦跟它的結構🥥。按照經濟學的說法,要素是資本、勞動等。不同國家這些要素稟賦不同。發達國家的勞動力相對少✏️,而發展中國家勞動力相對多,資本相對少。軟硬基礎設施的好壞,產業跟技術是否相適應,從這種角度來看的話📰,實際上它的整個經濟結構🥲,包括它的技術🏬、產業🧛🏽🚓、基礎設施,這些都是內生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馬克思講的經濟基礎是什麽?是生產力和生產方式。馬克思講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是什麽東西決定的🤸🏻‍♂️?我再往前走一步👰🏼,我認為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是由它的要素決定的,決定了這個要素以後,就決定了它用什麽樣的技術👨🏼‍🚀🍵,用什麽樣的產業,用什麽樣的方式比較合適。

這樣的經濟基礎的決定,它的製度安排怎麽樣?為什麽要素稟賦結構這麽重要🚶?因為我們仔細想,要素的稟賦,它在每個時點上面,是可以隨時變動的🧑‍🚒。因為資本可以積累,勞動力隨著人的生育力的增長也可以變化🦹🏽‍♂️🔳。更重要的是什麽🧝🏼‍♂️?每個時點上的要素稟賦💪🏿⛺️,實際上是這個國家,在那個時點上的總預算,你有多少資本6️⃣、多少勞動力、多少自然資源,是它的總預算。而且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決定了這個要素的相對價值。

我們在座的都是經濟學家,我們所有經濟學的理論,到最後不是講收入效應和預算效應🔪。要素稟賦和要素稟賦當中的相對豐富程度的結構,實際上同時決定了這個國家在每個時點上的總預算跟相對價格🤽🏼‍♂️。然後🤽,不同程度的國家,就會有不同的預算效應和相對價格效應👮🏿、替代效應。

這個效應決定了什麽👩🏻‍🏫?怎麽決定的?哪一種產業,或者說哪一種技術在哪個時點上面是這個國家的優勢🫃🏽?你如果選擇了產業技術跟稟賦要素相符合,你可以以最低的要素生產成本🪺,有最大的競爭力,這是你的比較優勢。如果你的產業選擇,你的要素稟賦決定了比較優勢,這個產業就有競爭力😫,整個經濟就有競爭力。要素稟賦結構決定你的最優結構是什麽,決定你勞動力生產水平怎麽樣的。

當然我們一個經濟的發展,是希望收入不斷的提高💵,勞動生產力水平不斷的提高👩🏿‍⚕️。你要提高勞動力生產水平,首先必須要提高產業跟技術的水平。但是產業跟技術水平提升的前提🏍,你必須逐漸地從勞動力變成資本,從勞動力密集的🦃、勞動生產力比較低的,進入到勞動生產力比較高的、資本比較密集的產業。但是它的前提是什麽🔕?它的前提是要素稟賦的結構必須不斷地升級。當然要素稟賦不斷地升級,你的軟硬基礎設施也必須要升級👨🏽‍💼🗒。

這樣的一個分析🚴🏽,很簡單的視角是什麽?一個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或者低收入陷阱,是因為這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沒有比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更快速地提升。如果沒有這樣的提升🧊,就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或者是低收入陷阱🚴‍♀️。從新結構經濟學角度出發🏋🏼‍♀️,由於要素稟賦決定勞動力生產水平的產業和技術,以及交易會用的軟硬基礎設施。從這樣的一個視角來看✔️,國家的要素稟賦的提升,如果按照要素稟賦的結構來選擇產業跟技術🫴🏽🟰,是符合比較優勢的。符合比較優勢的話,你的產業要素生產成本會最低,應該有最大的競爭力,創造更大的剩余。

資本來自剩余積累🥻,我想這裏面很多的結構模型🦶🏽,來證明如果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資本的回報率會最高🧛‍♀️🏌️。如果資本的回報率最高的話,當有最大剩余的時候,資本的積累速度最快。當你資本的積累速度非常快的時候,就會逐漸從勞動力豐富變成短缺,你必須進行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的升級,當然,你也必須進行相應的軟硬基礎設施的完善📉。

這個過程當中,一個發展中國家👨‍🦳,既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一定是在國際產業之內,可以利用後發優勢🐕‍🦺。有沒有處方?從新結構經濟學來看,應該有處方🧙🏼‍♀️。這個處方就是按照比較優勢的發展🍻🤽🏿‍♀️。這個裏面有個前提——企業是追求最大化利潤的,怎麽讓它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時候,按照要素稟賦、結構的特性來選擇產業鏈技術🐾?你的要素相對價格,必須充分反映要素的相對性👩‍🦽‍➡️👳🏼‍♀️。這是一個前提。企業會選擇你的優勢,怎樣才能達到這樣的一個價格信號呢?我們現在知道唯一的辦法就是根據競爭性的市場,這是一個製度安排。

競爭性的市場,是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的前提👨🏿‍🦲。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我們現在講的不是資源的配置,我們講的是產業動態的升級💪🏻。產業動態升級過程當中🏋🏼‍♀️,就必須有先行者。先行者有外部性,成功和失敗對於先行者來說收益不對稱。別人都去吃螃蟹🎸,認為不會死人的時候自己再吃。如果大家都不去吃螃蟹,螃蟹就沒有人吃了☺️。必須對先行者進行補償♉️。要素生產成本低🙆🏻‍♂️,市場上沒有競爭的話🙋🏽‍♂️🥸,交易就低,這決定著你的軟硬設施要相對的完善。

軟硬設施的完善不是一個企業家能夠提供的,需要政府組織很多企業家完善這個軟硬基礎設施,甚至政府提供🥃。比如說金融🐇,隨著資本的需求越來越多,投資的風險越來越大𓀓🚴🏽‍♂️,必須發展新的資本市場等等。但是這個跟資本市場的各種監管的關系很大,怎麽樣去監管呢🤸?這不是企業能夠做的,必須政府來做,這個過程當中必須有一個因勢利導的政府。因勢利導的政府,根據新的產業所需要的硬的基礎設施和軟的製度環境👨🏻‍🦼,提供給先行者補償。

其實經濟增長委員會的五個要素🧝‍♀️,從新結構經濟學出發,就是遵循比較優勢。遵循比較優勢有製度前提🟡🪨,一個是有效的市場,一個是有為的政府,分別對應報告裏面第四個特征👮🏽‍♂️、第五個特征。如果遵循比較優勢的話,一定是一個開放的經濟👮🏿‍♂️。你生產,把符合優勢的出口到國際市場,進口不符合比較優勢的,並且在產業升級、技術升級的時候,用國際上已經有的。

另一個要素是宏觀相對穩定。因為你的產品有國際競爭力🧑‍🧒‍🧒,造成的危機機會就少。如果有一些外部的沖擊🎈,但因為你的經濟有競爭力,並且政府的財政狀況比較好🍉🦬,政府進行幹預政策比較強,再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宏觀經濟比較穩定♔。因為自己造成的危機比較少,如果外部有危機沖擊的話,應對的措施也多。

如果你按照比較優勢發展最大的經濟力⏏️,投資的回報率最高。新結構經濟學的處方🧑🏼‍⚕️,其實就是根據經濟增長委員會所發現的13個成功的經濟體🪬👩🏻‍🦼‍➡️,分析它的五個特征背後的狀況👨🏽‍✈️。

如果政府要發揮因勢利導的話,產業政策是一個必要的工具🦸🏽,為什麽呢👨🏽‍🔧?因為政府在產業升級過程當中♣️🫸🏽,必須提供外部性的補償🤦🏿‍♂️,必須去組織協調這些軟硬基礎設施的完善👨🏻‍🏫,有些必須是政府自己提供。但我們知道,政府可動用的資源是有限的🧣,政府執行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產業所需要的軟硬基礎設施不完全一樣。如果政府的執行能力是無限的話👓,可以把各種可能的軟硬基礎設施都完善好👩‍🍳,當然沒有什麽問題。但是政府的資源有限🍧📽,因此政府必須戰略性地🎅🏻、策略性地使用他有限的資源,來支持對經濟的發展起到最大貢獻的產業。

但是我知道很多人都反對產業政策,為什麽呢?因為絕大多數的產業政策都失敗了🧑🏼‍🤝‍🧑🏼,為什麽絕大部分的產業政策都失敗呢?因為絕大多數的產業政策都違背了比較優勢。

通常的觀察是這樣👧🏽,發達國家勞動生產力水平很高,是因為他手下的產業很先進🏄🏻‍♀️,資本🚣🏻、密集👷🏽、技術很密集🚣🏿‍♀️。大部分談產業政策的人🗼,都是發達國家有這種產業,我們就應該發展該產業。用孫中山的一句話🚪,他發展什麽🙆🏽‍♂️,我們要比他更快發展,你馬上去發展跟發達國家一樣的產業🤏🏼。但是發達國家的產業是符合比較優勢的👩,資本相對豐富🕰🙍🏻‍♀️。我們發展中國家是資本相對少🫃🏼,勞動力相對多,發展符合發達國家比較優勢的產業,是違反了比較優勢的。那樣的產業在開放市場的經濟當中🎰,是沒有自立能力的,自己生存不了,除非國家保護補貼🐆。這樣的話,那種產業政策又違反了比較優勢🧜‍♂️👩🏽‍🦰,即使把這個產業建立起來了,它也沒有競爭力。它要繼續經營,必須國家來保護補貼。

國家能動員的資本是有限的,如果有限的資本都花在不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的話,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連最起碼的資本也得不到,也沒有辦法形成競爭力。即使把那些現代化建立起來🫴🏻👉🏽,實際上這個國家的發展力比較弱,經濟會停滯😪👷🏼,而且容易產生各種危機。這是發展中國家產業政策失敗最重要的原因。

發達國家有些產業,已經是比較優勢了🈷️👉🏽,但是為了就業的需要🎈,國家給他很多保護補貼。就像美國的農業👧🏿👲🏿、歐洲的農業,實際上是比較優勢了,但是不少的農民還是拿到政府的保護補貼🤦🏻‍♂️,這是大部分產業政策失敗的原因。

產業政策要成功𓀝,應該把握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什麽叫潛在比較優勢呢?從要素生產成本來看,我這個產業在國際上看是有競爭力的,因為它是要素結構決定了比較優勢🏄🏻,但是目前在國際上沒有競爭力,為什麽呢?因為軟硬基礎設施沒有完善,所以交易太高👨🏽‍🎓,結果導致總費用太高。當你總費用太高的情況下,即使這個產業符合比較優勢,但是沒有競爭力🕹。

我們講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非洲應該承接中國的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因為勞動密集型加工業的要素成本是工資成本,非洲國家是我們的五分之一🌭、十分之一。從要素生產成本來說,非洲國家比我們低。產業政策的目標是什麽?應該是發展那些符合潛在優勢的,要素生產成本低的,但因為現在軟硬基礎設施不完善👏🏽👩🏼‍🌾,讓這個產業沒有競爭力,發展不起來的產業。政府的發展政策目標是什麽?就是來改善軟硬基礎設施,把交易費用降低下來,這個產業馬上就有競爭力了👃🏼🥬。基本上,現在幫助的產業都是當年有競爭力的🙌🏿,要素生產成本比現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但是你交易成本太高,我先選擇你🧑‍🎓。產業上要成功,應該是遵循這個原則。

我們現在講中等收入國家怎麽樣來製訂產業政策,反思一下😉,現在國際上講產業政策,一個是企業營商環境,基本上是按照新自由主義的想法🐚。政府的責任就是把基礎設施搞好,把製度環境搞好🏊‍♂️,他認為不應該去選擇優勝者。只要把營商環境搞好,把基礎設施搞好就可以了。

這樣的想法有什麽問題?政府資源是有限的。比如說要到一個發展中國家去🙅🏿‍♂️,到處瓶頸,政府要做的就是全國的交通設施都改善好。哪有這麽多錢🫷🏼🏌🏼‍♀️?如果是撒胡椒面的話⚗️,肯定是改善不好的。如果是要消除掉的話💠,有一個問題🔫。比如說,一個財政部的官員抱怨,去年國際貨幣組織跟世界銀行說要改善的有540項🤵🏻‍♂️,整個財政部沒有這麽多人🏊🏼‍♂️,全部要改善,基本上不可行🎚。沒有說先行者的外部效應怎麽補償,他認為不應該的。你要是去做了🌯,有很多發展中國家按照世界銀行的概念去做改善,他們的營商環境的指標是會提升得很高,提升得非常多,但經濟也就增長得不快。

有人說世界銀行的方法不好,所有的基礎設施都改善,但不是所有的基礎設施都是瓶頸,要針對瓶頸完善。但是根據現有產業調查🐩,這裏面有兩個毛病:第一個問題🟡,什麽是瓶頸因素?現有的產業是過去的收入政策所造成的結果𓀇🐡,比如說我們今天去問資本密集型的企業,你問他是什麽瓶頸限製😲,他會開出一大堆的條件。你把那些條件都講了以後,在國際上同樣沒有要素生產成本的競爭力的,因為營商環境沒有解決🧖🏿‍♂️。我們談的是產業升級💾,是新的產業💇🏽。如果你是根據現有的產業來問👳🏿‍♀️,有沒有產業在這個地方,你就不知道了💇‍♀️,這是增長的缺陷。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進入一個新的產業,不止是資本🦹🏿‍♀️、勞動的自然資源⛹🏻,還有知識——跟你現有的產業比較相關的產業🧑‍🦼。如果你進入到跟你現有產業比較相關的產業📩,農業轉到新的產業去👢,就很快地組織起來。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有缺陷的。你現在的產業是不是一定合適?在這種狀況之下,如果這個產業有比較優勢⛹🏿,你進入到相關的產業,同樣也是比較優勢。這是第一個缺陷。

第二,你的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有時候你要進入到完全的新產業,我招商引資,把外國的企業引進來🟢,等於也是把知識引進來,是國際上通行的製訂產業政策的辦法。

按照新結構經濟體的話,我們應該針對既有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製訂產業政策🙎🏽‍♂️。我提出的是✏️,按照發展中國家的產業與國際產業技術前沿之間的差距🚉,把它分成五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這個產業我們有,以往發達國家也有👺,勞動生產力水平比我們高➡️,我們要追趕它,叫追趕型產業。

第二種是國際領先型產業🦴。發展中國家的有些產業實際上已經處於國際的前沿🕳,比如我們國內的家電產業——空調、電冰箱👨‍👦、微波爐,在國際上是領先的👨‍🦽。彩色電視機,目前比我們領先的只有韓國🌔,而且我們跟它的差距很小🏬。

第三種類型,一個發展中國家,有些產業過去是它的比較優勢🗺,比如說我們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是退出型產業。過去我們工資低的時候,它是我們的比較優勢。現在隨著我們資本的積累,工資上漲🆖,這已經不是我們的比較優勢,它應該退出。

第四種是新技術引發的彎道超車型產業。我們跟發達國家的主要差距是什麽?資本的積累比發達國家低很多。但是進入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後,有一種新的產業類型出現,這種新的產業類型研發的比較少,大部分靠人力成本,比如說軟件、互聯網📦、移動手機這些。它不是說不需要資本,但它主要的是靠人力資本,並且它產品的周期特別短。我們發展中國家,在人力資本上跟發達國家差距其實是不大,尤其是我們教育水平比較高的發展中國家📼。既然我們在人力資本上跟發達國家差別不大,而他們所使用的、我們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物質資源比重比較少的話,那種產業就適合讓我們跟發達國家直接競爭。

最後一個是國防安全戰略型產業👔。通常這個產業的產品、技術的創新,資本投入比較大,周期特別長,我們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有比較優勢,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講必須有。

當你獲得這五種產業以後,歷史上屬於追趕性的產業🎰,大部分國家在追趕階段⚆。有一個特性就是找目前收入水平比你高大概1倍左右的國家🕋,它的要素稟賦結構發展得非常好。這從16世紀英國追趕荷蘭🙋🏽,以及19世紀的時候👩🏿‍🎓,美國🎲、德國、法國追趕英國,到後來二戰以後日本追趕美國🌜,然後60年代🎁、70年代亞洲四小龍追趕日本等等,都有這個共性——通常找收入水平比你高大概1倍💌,要素稟賦結構、比較優勢和你大致相似的國家的產業👏🏻。

要素稟賦結構大概相似有兩個類型的產業,一個是資源密集型的產品💃🏼,比如說農業,或者是礦產資源👋🏻,那你需要有同樣的土地條件🔯。另一個製造業的話,其實土地的重要性相當低,基本上就看人均收入水平相對接近的國家。製造業主要看人均收入🦸🏼‍♂️,來看它的勞動力和資本的相對豐富程度,基本上都有這種共性⛓️‍💥。

而大部分不成功的發展中國家🏙,他們選擇的標的產業的國家💁🏻‍♂️,通常收入水平可能是5倍、10倍😿、20倍的差距🐤。就像我們在50年代“超英趕美”的時候♜,人均GDP只有美國的5%💂🏻,我們跟它差距是20倍。而成功的國家,通常找跟它差距1倍左右的國家🚴🏻。這是一個很大的差異🥜。

為什麽要找要素稟賦結構相似的國家?因為要素稟賦結構決定比較優勢👩‍🦼。如果要素稟賦結構大約相似,那比較優勢就大約相似🏃‍♂️。

一個發展成功的國家👩🏽‍🦰,如果它保持20年、30年🚽、40年發展☺️,這個國家的要素稟賦🐳💵、產業大致符合它的比較優勢🕟。如果它的產業不符合比較優勢✍🏽,絕對不會發展這麽快👿🦽。如果你要素稟賦結構跟所找的發達國家相似,比較優勢跟它相似👩‍🦳,你的要素生產成本肯定比它低🧖🏻🏊🏼,這是背後的道理🫵🏻。

從對追趕型產業的增長的甄別和因勢利導來說📬,收入水平比較高,發展得比你好,正常的有企業跟政府講,你應該通知我,這個國家根本不符合比較優勢。如果你是這麽一個參照性👷🏿‍♀️,政府被綁架。當你有這樣的一個比較優質的產業以後,就要跟企業商量,有一些企業進入了👩🏼‍🏫。如果國內企業已經進入了,現在為什麽還沒有競爭力🏌🏼‍♀️?一定是交易費用太高,你就要看哪些造成它交易費用高的因素。這有什麽好處呢?如果說已經有企業進入的話,就把那些知識用起來,就可以把那個道理引進來🤾🏼‍♂️。當然有些企業完全是新的,也就是說國內的產業要進入。在這種情況下怎麽發展產業呢?可以招商引資,因為這個產業是有比較優勢的,有往國外轉移的積極性。你的要素生產成本應該比國外低,轉移到你這個地方應該合適。為什麽不來🌷?因為不知道是哪個國家,或者這個國家的交易成本太高。這個時候政府能夠做的是什麽?一方面積極招商引資🙍🏻‍♂️,第二方面改善基礎設施😏,改善營商環境🧖🏼,這些隱性的支持就會引進來。

每個國家有一些特殊的要素,它可以生產一些特殊的產品,這些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需求👨🏻‍🍼❓,國家幫他解決造成價格太高🤸‍♂️、不能做大做強的原因。由於新技術的發明,有些產業在過去二三十年前是沒有的🙎🏽‍♀️,比如說1980年代的時候國際上沒有信息服務業。看到這個機會以後,政府改善光纖通信,交易成本下降,現在信息服務業是最重要的產業。政府根據這種產業提供他的因勢利導🪤。

發展中國家普遍的問題是交通設施很差,營商環境很差,國家沒有能力把所有的這些交通基礎設施一次性都完善好💻。比較務實的方法是把經濟特區設施搞好。這裏面有務實的辦法,可以選出那些產業,政府提供一些激勵🍀,這個激勵就是補償外部性🏊🏽。時間是一次性的🆑,而且數量少。因為原來的企業沒有自身能力ℹ️,外部性補償的激勵🫸🏿,通常都是一次性的,比如說稅收的優惠。在發展中國家,有資本管製的話🧒🏻,在提供貸款的時候給他一次性優惠🌺,給這種優先權,這個是對追趕型產業的政策🤾🏼‍♀️。

如果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領先的產業🍠,必須研發新技術、新產品🆕🌶,走“研究”和“發展”這兩步。發達國家幫助他的☝️⏯,屬於國際前沿的這些產業,所需要的基礎研發大部分由國家提供。像美國的話🚫,自然科學研究會👩‍🏫、國防部🥦👨🏿‍💻,都有很多資金支持這種前沿科技的研發。

發達國家是有產業政策的😆,發達國家的產業政策是在國際上的前沿,幫助國際前沿的產業解決公共設施的問題。但發達國家會來支持基礎科研的資金有限的。既然是有限的,就一定要配置。既然要配置資源,在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上,發達國家是企業來做。如果能夠做成功的話♧,政府給一些專利保護。如果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產業已經在世界最前面,同樣的對這個產業相關的研發,應該由國家來支持。研究應該由國家來支持,產品的開發可以由企業來做,挖出來的產品可以給專利🧾,也可以用政府的采購方式來支持。

發達國家這樣做,發展中國家也可以利用發達國家已經有的基礎設施的研發🩱,來開發一些新的產業💤。同樣的🧑🏼‍🚒,如果你做出來的話,可以給他新產品的專利,或者是政府采購。這個產業在世界上屬於最前沿,它的產品應該進入國際市場,所以這個企業應該把產品賣到國際市場上去🤽🏻‍♂️。賣到國際市場上去💞,政府可以幫很多事情🛩。每個政府每次來到中國訪問,都要帶很大的企業團,政府幫他推銷產品🧑‍🦽‍➡️。如果這個產品在國際上已經屬於領先地位,要進入其他國家的市場,也有一些壁壘👨🏿‍✈️。政府幫助這些企業進入其他國家,這裏面就包括很多貿易協定、投資協定等等相關的,也是必須政府來做的𓀗。

比較優勢的產業👰,針對這些企業去分類,有一部分進入附加價值比較高的🦸,品牌、研發、市場渠道管理🌏;屬於勞動密集加工的部分,就旁觀他轉移到工資水平比較低的國家和地區。去外地的人才問題,國際可以在這方面給企業提供幫助。在這個產業裏面的工人,給他培訓☛,給他提供再就業的機會🥔。

彎道超車型產業🧝🏼,它的特性是什麽?以人力資本的投入為準,比如說小米手機🂠,雷軍也就是100多個人🩰🥲,花了一年不到的時間就開發出小米手機🏘。一年的時間裏面能夠花多少錢呢♿️🏂?前期主要投入是人力成本,而且必須對市場有把握。資本和企業家精神🙄⛽️,對於這個大國來說並不欠缺,因此對這種產業,我們是有跟發達國家有機會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需要做一些事情🦦,比如說風險基金,還有知識產權保護。這些是針對彎道型產業💠,政府需要許諾的產業政策。我們現在國內談到很多所謂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其實對彎道超車型是合適的👤。

國防安全型的戰略產業🫢,通常是高水平的研發人才👱🏿‍♀️,但是它研發的周期特別長。比如說新一代戰鬥機的研發,通常要20年✈️、30年;新一代艦艇的研發,資本的投資非常大🪄。這種不符合我們比較優勢🎪,但是國家需要的話,政府搞補貼。其實我們50年代的重工業趕超,當時的重工業跟我們的國防實力是有關的🫱🏽。如果在我們經濟當中所占比重比較大的時候😯,通過價格、市場壟斷,這個產業也是比較優勢。但是現在它在經濟當中的比重已經相當小了,我們可以跟發達國家一樣🙍🏼‍♀️,主要是靠財政的撥款,不是靠各種要素、價格的扭曲來補貼。政府財政補貼,有的在銀行直接撥款,有的是產品的采購。

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分五大類,一部分保證國家的安全👨🏿‍✈️,又可以讓這些國家利用國際上的技術差距🏮🧜、產業差距的後發優勢🤞,可以像發達國家一樣在國際上領先👨🏻‍🦰。

到現在為止所講的基本上都是製造業,但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農業🍉,農業結構也同樣需要政府產業政策的支持。不多講了。

結語。新結構經濟學給一個發展中國家怎樣製訂產業政策👎🏻,利用後發優勢,實現比較快速地發展,提供了一個好的分析框架。如果一個發展中國家,能夠根據這個框架製訂產業政策,應該可以比發達國家發展得更快,用30年左右的時間🧑🏼‍🎓,縮小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從一個中等收入國家變成高收入國家🧏。

謝謝!

返回頂部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