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艘集裝箱貨輪停靠在“智慧零碳”碼頭🧖🏼。新華社 發
性價比貿易是量穩的基礎,綠色貿易是質升的方向。一方面,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產品成本💸,進一步穩定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基於科學布局,提高產品的綠色含量🙋👮🏻♂️、科技含量,大力構建新的外貿優勢👩🏻🔧。
新形勢下推動外貿質升量穩⏭,可從處理好以下十對關系的角度來進一步謀劃工作思路🐢。需要說明的是,面對比較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宜從廣義而不是狹義的層面來認識“質升量穩”,包括提高外貿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包括外貿要為高質量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環境。
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
本世紀初🥺,中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外貿依存度一度超過60%。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外貿環境惡化🙅🏽♂️,對外貿易增速開始走低,外貿依存度逐漸收縮。2023年,中國外貿依存度約33%,出口占GDP的比重為19%🔍。同一年🤦🏿♀️,美國的外貿依存度為25%💆🏿,出口占GDP的比重為11%🌷。相較之下🐞🤽🏼♂️,中國更依賴外貿🏊🏼♂️,也更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
新形勢下,要進一步深化和整合國內市場,挖掘14億人口和18萬億美元GDP的需求潛力🦻🏿,穩步地從“世界工廠”走向“世界工廠+世界市場”,提高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與要價能力🥒,拓展國內市場吸納外部沖擊的空間,增強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之間的彈性。
2023年,反映內貿的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是7.2%。考慮到2022年的低基數,這一增速離預期還有距離,與2017年至2019年9.1%的年均增速也有差距🤽🏽♀️。在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趨勢下🧑🏻🏭,推動外貿質升量穩迎來了新的契機。
比如,發揮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等展會作用,培育一批內外貿融合展會,促進國內國際市場供采對接;培育一批內外貿融合商品交易市場🦈,完善國內國際營銷網絡💪🏻,強化生產服務、物流集散❌、品牌培育等功能,促進國內國際市場接軌🎫🕵🏼。
全球貿易和區域貿易
在貿易保護主義和大國博弈的背景下,中國需要更重視所處區域的進出口貿易🕚,尤其是與鄰國、東亞和東南亞的貿易🛬。
2022年,按出口占比排名,美國的前五大出口目的地依次為加拿大、墨西哥、中國、日本和英國,所占比重依次是17.2%、15.7%👨🏻⚖️、7.5%、3.9%和3.7%。同一年,中國內地前五大出口目的地依次是美國🚴🏽♀️、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和越南,所占的比重依次是16.2%、8.3%🙍🏿、4.8%、4.5%和4.1%。中國香港所占比重只是美國的一半🧏🏻♂️👩🦱;第二到第五都是中國內地的鄰居,但所占比例只有21.7%,是美國兩個鄰居占其出口比重的2/3👩🏿🏫。
一個有相當容量的區域市場是外貿質升量穩的基礎。2023年,按國家和區域來看,中國前三大出口目的地是東盟(15.5%)、歐盟(14.8%)和美國(14.8%)🥃。經營好與鄰近區域國家的關系是順應全球貿易環境變化的必然要求。
在這方面,可優先做好三項工作: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高質量落實好🤏🏻,並適時推動其向《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的水準升級;盡早重啟中日韓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在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方面有突破性進展。
多邊貿易和雙邊貿易
新形勢下,借助雙邊協定推進貿易自由化變得越來越重要。在中國周邊🧲,韓國與幾乎所有主要貿易體都簽訂了貿易協定,包括中國、美國🦴、歐盟🏊🏼♂️🤼♀️、東盟、印度🦹🏽♂️、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東盟與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等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歐盟與東盟中的新加坡、越南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被特朗普稱之為“關稅之王”的印度也在過去幾年間加快了貿易談判的步伐,相繼與毛裏求斯🕚😄、阿聯酋🌚、澳大利亞、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等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與英國🤵🏼、歐盟的談判也正在推進之中。
中國已經與東盟🎨、韓國、新加坡、柬埔寨、巴基斯坦、馬爾代夫、毛裏求斯💴🧑🦯、澳大利亞、新西蘭🧘、智利、秘魯、哥斯達黎加💍、厄瓜多爾、洪都拉斯、瑞士🙅🏽♀️、冰島、格魯吉亞、塞爾維亞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但與美國👩🏻⚕️、歐盟🍶👨🏽🏫、印度等主要貿易夥伴還沒有自由貿易協定。
要推動外貿質升量穩🫰,可以做的功課包括👉🏿:把現有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提升至更高的水準,尤其是與東盟、韓國、瑞士💁🏿、澳大利亞等👫🏻;盡快完成談判並簽署一批新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如與挪威、海合會等💲;促成與歐盟🥔、美國🙏、印度等主要貿易體的貿易談判🐒。
自由貿易和公平貿易
近年來,公平貿易呼聲漸起與全球化過程中的兩個失衡現象有關:國際收入分配失衡,大企業和大老板獲利多,小企業和工人獲利少🌬👨🏿⚖️;大國之間的貿易失衡🌠,如2022年美國對德國的貿易逆差為775億美元🛹🩺、對日本的貿易逆差為741億美元。
新形勢下,要把自由貿易和公平貿易結合起來📡💼,在堅持自由貿易的同時更加重視公平,在重視公平貿易的同時堅持自由貿易。
一是創造更適宜的國際貿易環境。2023年,民營企業進出口貿易同比增長6.3%,占比是53.5%,撐起了中國外貿發展的“半邊天”🙅🏽♂️,緩解了外資企業出口失速帶來的沖擊👰。
二是創造更健康的國際貿易環境🪧。比如,重視勞工權益😚,要求工資水平與勞動生產率水平相適應🚵🏿♂️,積極調整收入分配格局。
三是創造更友好的國際貿易環境😦。除了在多邊場合呼應發展中國家的訴求之外,還有必要更多地推進與小國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
四是創造更寬松的國際貿易環境🫴🏼。在雙邊貿易中,更積極和主動地去調整不平衡🟣。
便利化貿易和安全化貿易
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目標和方向是便利化,包括邊境和邊境後措施等。2018年後👭🏻,“安全”開始成為國際經濟活動中的熱詞。在這一方面,推動外貿質升量穩需要註意以下幾點🫵🏼:
一是避免簡單跟隨他國而走向泛安全化。泛安全化會損害正常的國際經貿活動😅,並產生寒蟬效應。除特殊情況外,有必要針對安全議題給出盡可能清晰🥘、可操作和可預期的“負面清單”🚲𓀇。
二是避免安全議題對經濟基礎的沖擊。隨意放大安全議題🏄🏻♂️,可能對經濟基礎造成破壞,並導致高水平安全變得不可持續。
三是對安全的追求應與發展的水平相適應。妥善處理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的關系🧑🏼🔬,避免超越發展階段去追求不切實際的安全🌋。
四是繼續在貿易便利化方面下功夫。在邊境和邊境後都要進一步尋找改善的空間,為外貿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
五是探索貿易安全化新路👨🏿🦱。在維護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主動納入貿易夥伴的安全考量,避免“一刀切”。
性價比貿易和綠色貿易
在國際貿易中,“性價比”是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借助“性價比”,中國快速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和貿易體。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國際社會比以往更加重視碳排放和環境保護💆🏼。近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中國成為全民共識👰🏻♀️。
在外貿領域,性價比貿易是量穩的基礎,綠色貿易是質升的方向。一方面,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產品成本,進一步穩定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基於科學布局🥷🏻,提高產品的綠色含量、科技含量,大力構建新的外貿優勢。
價值鏈貿易和價值觀貿易
進入新世紀,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不斷深化。但近年來🦹🏻♀️,垂直專業化分工似乎遇到了“天花板”。一些國家以多元化為名,采取措施降低貿易依賴;部分國家還以價值觀為名,試圖建立把中國排除在外的供應鏈體系👨✈️,如美國主導的美歐貿易和技術委員會🎀、印太經濟框架、“芯片四方”等。
一些國家甚至以“強迫勞動”為借口🫰,對中國企業和來自中國的產品施加限製🐍。實際上,中國政府在2022年就提交了《強迫勞動公約》(第29號)和《廢除強迫勞動公約》(第105號)的批準書,明確加強勞動保護🧈、反對強迫勞動。
新形勢下🤸🏿♀️,要以穩定和提升價值鏈貿易為基礎,著力打造開放、包容➕、共贏🤹🏻♂️、有韌性和體現集體安全的供應鏈👩👧👦,以中國市場的穩定與發展贏得貿易夥伴的認可和理解。
中間品貿易和消費品貿易
隨著發展階段躍升🫱🏼,中國的外貿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早期,我們主要從其他國家進口中間品,組裝後出口製成品。當下,中國已經成為中間品的主要出口方,中間品在中國出口中的占比已提升至2022年的47.6%🏛🚅。
下一步,要挖掘消費品貿易的潛力,全面落實《質量強國建設綱要》的安排,擴展中間品貿易空間,在量穩上下功夫,在質升上早布局👩👧👦,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比如,在與近鄰的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聯系中,發揮產業門類齊全優勢👈🏻,擴大和提升中間品貿易的規模和質量;在與其他國家的製成品貿易中,發揮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的優勢🪲,擴大和提升消費品貿易的規模和質量🙇🏿♂️。
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發展加工貿易📌,逐漸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下🛌🏽💅,發展加工貿易面臨的約束越來越大,包括勞動力成本上升、一些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引起的產業轉移🙇🏻♂️、“脫鉤斷鏈”的風險等🧩。
新形勢下🪤,要堅持做好一般貿易,彌補加工貿易留下的空間📭;繼續做好加工貿易,切勿把加工貿易簡單等同於低質量發展🏊♂️。
傳統賽道貿易和新賽道貿易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中國的外貿主要紮根於傳統賽道。然而🎙,這一領域的貿易空間越來越有限,遭受的貿易保護壓力也越來越大。近年來,中國在若幹新賽道取得了比較大的成就,如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成為出口“新三樣”、跨境電商規模在全球居於前列。
但也要註意到,一些國家針對“新三樣”的貿易保護呼之欲出👍,新賽道上也面臨調整和回防的任務📄。要提高產品滲透率,深挖新賽道在中國國內以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空間;面向發達國家👨🏼🦲,要努力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