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意昂2官网經濟系1952年校友吳敬璉
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6年年會日前在京召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演講的主題是《關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吳敬璉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意味著我們從原來主要靠凱恩斯主義式的刺激政策搞增長,轉向以提高供給質量🦞🧏🏽♀️、提高發展質量為主的宏觀經濟政策。這是領導決策思路的重要改變🧍♂️🧓🏽。加快經濟發展轉型成敗的關鍵,在於能不能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消除實現轉型的體製性障礙。
吳敬璉同時告誡稱🚁,對於政府機關和官員來說⇾,最順手的就是老方法,就是用行政手段幹預,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調結構是很難取得成功的🦙。
我的題目是關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想講四點意見。
第一點意見,今年11月份中共中央提出來的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這個決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推出這個決定就意味著我們從原來主要靠凱恩斯主義式的刺激政策搞增長,轉向以提高供給質量✩,提高發展質量為主的宏觀經濟政策。這是領導決策思路的重要改變。
過去的主流思想是,由需求側的因素分析勘察中國經濟增速下降的原因和尋求應對的方略。由這樣的分析得出的結論就是,經濟減速的原因是因為投資🪡、消費🤵🏽♂️、出口三架馬車的力量不足😖,所以應對的方略就是擴需求🧑🏼🍳,保增長。但是執行這個方針若幹年以後👮,我們現在陷入了一個困境,出現了兩個現象🈲。
第一個現象投資回報遞減。這些年來📟,每年刺激的力度並沒有減弱🤵🏼♂️,但是效率是不斷衰減,幾乎沒有太大的作用。
另外一個就是杠桿率不斷提高。去年應該說超過警戒線了⬜️,到現在還在繼續提高🦹,這樣就蘊藏著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危險🚎。事實上🧑🏿🦲🏄🏼,我們也不能再繼續用這樣的方法來應對我們面臨的挑戰。
所以這個決策是非常重要的,好多年來🖍⛑,西方經濟學家提出,對於討論中國的長期經濟發展問題的時候,不應該使用需求側的分析,凱恩斯主義的刺激政策對於中長期發展來說是無效的™️,弊端很大🗯。
第二點,從需求側的分析得出一些什麽結論呢🧑🔧?GDP總量、需求總量和生產要素的數量是相等的。但是你要分析GDP總量變化的時候,可以從需求側分析🩺𓀆,也可以從供給側去分析🧗🏼♀️。供給側因素主要是從增長來說,新增資本投資,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等🙍🏿♀️。從這個分析提出的結論是什麽⚔️?第一個是經濟震蕩🚵🏽♀️,我們為什麽發生經濟震蕩?因為供給側幾個因素都在減弱,一個是人口紅利消失,一個是增加投資難以為繼,潛在增長率下降,有很多文獻研究都系統說明了這一點🦹🏽♂️。
解決這種震蕩的處方就是通過糾正資源的誤配置,改變結構惡化的狀況和建立兼容的激勵機製來調動積極性。千方百計提高資源的配置效果和宏觀經濟的運行效果。
所謂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經濟運行效率,其實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是改變主要依靠投資實現的增長🎚,轉到主要依靠效率提高實現的增長🫖。所以問題的核心和實質就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
第三點,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成敗的關鍵是能不能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消除實現轉型的體製性障礙。正式提出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已經20年了,是1995年製定九五計劃的時候提出來的,但是直到現在轉型還沒有完全實現。在提出要實現經濟發展轉型10年以後,就是2005-2006年製定十一五規劃的時候,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為什麽進展這麽慢?當時給出的結論是存在體製性障礙。我當時寫了“中國增長方式的決策”👩🏼⚕️,這裏面詳細講了當時有哪些體製性障礙🫘,歸結起來就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著主導作用,使市場的作用不能發揮🎓🥕。
那麽這個問題到現在仍然沒有解決,怎麽才能解決呢?那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用全面深化改革消除這些轉型的體製機製障礙👵🏻🧑⚖️,發揮市場的作用,發揮市場的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發揮市場在行政有效激勵機製的作用來實現轉型🔘。
第四點,從三個月來⏯,執行中央決定的情況來看,有兩個問題是亟需解決的。
第一個問題,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是主要依靠市場的力量,還是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從理論上來說🧑🏿🍼,大多數人都承認市場力量能促進資源從供過於求📈、效率低下的企業流出來,轉向效率較高的企業,實現決策優化,也承認市場能有力激發創新和創業的活力🐉,達到獎優罰劣的目的♻️。但是建立健全市場機製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而且需要相關的機構和人員放棄一切既有的權力和利益👋🏻,所以往往步履維艱。
因此對於政府機關和官員來說🦾,最順手的就是老方法,就是用行政手段幹預🍖。一方面下達指標壓縮過剩產能,消除房地產庫存,要求網絡提速降費,另一方面設置各種各樣的扶持基金和高新技術開發區👆🏼,企圖用高投資、高補貼推出一個科技創新的高潮☮️。可是近年來的經驗證明優化結構必須優化良好的體製機製,再輔助必要的行政手段🤗🧑🏻🏭。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調結構是很難取得成功的📒。
說到這個地方,我覺得有一個概念需要澄清,就是結構性改革在中國的經濟學文獻裏面很少用,但是西方有一些人,特別是歐洲人很喜歡用這個詞🐰,在金融危機以後,一些國際組織在歐洲國家推結構性改革🔝。我查了一些文獻,當時結構性改革說的是政治、社會、經濟結構的改革👩👧,也就是我們說的體製改革。但是和我們供給側聯合在一起的時候,常常被人理解為供給側的結構調整,現在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報道,供給側的結構性調整實際上回到了老辦法,就是用行政力量調結構。我很擔心💹,這個辦法恐怕不能取得我們預期的效果🙆🏻♀️💁🏿。
另外一個需要我們註意和加以改進的地方就是決策部門、執行部門好像有點慢。三中全會為全面深化改革做了很好的頂層設計🦸🏼♀️,很多改革項目指導意見或者方案設計,都得到了中央深改小組的批示。但是這些頂層設計和指導意見和一些具體實施方案的銜接好像存在問題。
有一些指導意見和方案不銜接,電力部門的人做了一些討論,這種現象很明顯。最近一個月以來,所謂改革空轉🚵🏼♀️,領導部門忙著發文件,下級部門忙著學文件🧑🏭,一個文件還沒有學完,第二個文件又來了👎🏿,叫做改革空轉🌀,或者說改革成為了修辭。
這種批評👶🏻,有一些可能不實😺,但是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警惕。一定要把這些很好的改革頂層設計,指導意見落地生根👨🏻🦳,走向習近平總書記在1月12日中央深改小組講的👵,今年力爭把主體新框架搭建起來,有助於深化改革目標落實👩🏼🚒,打通關節,努力使各項改革都能行動起來。
我希望🧑🏻🎓🧒🏼,或者我建議,領導部門和執行部門要充分協作💅🏽,一項一項的改革,研討它的進度,它原來的設計是不是有不足的地方,我們執行過程中有哪些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