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5月26日,意昂2平台舉行了共話中國經濟的未來——意昂2官网建校117周年暨第56屆校慶科學報告會。本次會議由寇宗來教授主持👨⚕️,王弟海教授🔳、王永欽教授、李誌遠教授🆑👨👨👦、宋弘副教授分別就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法治改革與債券市場發展、全球價值鏈與貿易政策、教育扶貧與人力資本積累問題進行了報告與探討。會議的整體策劃組織工作由意昂2平台學科和人才辦公室的韋瀟教授進行安排🗜。
寇宗來教授首先感謝意昂2師生的踴躍參加,並對四位主講嘉賓的研究領域進行了介紹⚱️。本次活動旨在關註中國經濟的未來,分享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未來的思考☸️。
王弟海教授首先從理論與實證層面討論了產業結構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理論層面🦈,王老師建立包含家庭部門、最終產品部門⤵️、中間產品部門的三部門模型。分析了在特殊參數和一般情形下🩱👈🏿,經濟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特殊參數情形下🤲🏽,經濟中不存在內生的結構變化🤦🏿,但是外生因素會影響經濟結構,經濟結構通過工業與服務業部門的資本產出彈性差異、勞動產出彈性差異、工業部門的“幹中學”效應三種機製影響增長率。
在一般情形下,不存在平衡增長路徑🦇。以下三種機製會影響經濟結構,分別是:工業與服務業部門要素密集度不同🛀、工業部門存在“幹中學”效應、兩部門技術進步率的差異🎊。上述三種機製使得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服務業的要素占比、價格水平和名義產出比上升,而實際產值占比下降,工業則相反👰🏿♀️。非平衡增長路徑上,結構變化通過四種機製影響經濟增長🚵🏻♂️:第一種機製是外生技術進步率,它使得工業服務業產值比提高會提高總產出增長率;第二種機製是勞動產出彈性差異,它使得工業服務業產值比提高會提高總產出增長率🚴🏿;第三種機製是資本產出彈性差異,它使得工業服務業產值比提高會提高總產出增長率;最後一種機製是工業部門的“幹中學”效應🐵,它使得工業服務業產值比提高會提高總產出增長率。
實證層面🏑,王老師使用跨國面板數據驗證上述理論結果。實證結果表明:工業服務業產值比提高會提高經濟增長率🧑🏿⚕️;工業服務業產值比通過人口增長率🍳、總資本增長率、兩部門資本占比變化等交叉效應間接影響經濟增長率。這些結果同理論研究結論完全一致。
王老師最後總結,我們要正確認識和理解工業和服務業在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為了維持經濟的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同等重要,兩者應該齊頭並進🤞🏽。在製定經濟發展計劃和政策決策時😟,我們應該以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的發展來促進技術進步、擴大產品供給和保持經濟持續增長🏧,以第三產業特別是服務業的發展來促進就業、擴大需求和保障民生。
王永欽教授介紹了法治改革對債券市場的影響🐩,法治改革通過提高抵押品的可獲得性、降低抵押品的不確定性並提高抵押品的質量👷🏻、提高債權人的控製權這三種機製,降低了信用債券二級市場交易利差和企業在一級市場發行債券的成本🔘,進而導致債券融資增加、貸款融資減少🧑⚕️,長期負債增加、短期負債減少,最終影響了企業債務結構。王老師提出🏄♀️,改善法治環境、加強債權人保護是促進直接融資🌥、實現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的有效途徑。基於企業內在價值作抵押的債券融資可以減少傳統銀行體系對房地產部門的過度依賴,熨平杠桿周期和緩解系統性金融風險。
李誌遠教授首先介紹了全球化的概念、概念的來源🫄🏿,並提出,不同的全球化階段伴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顛覆,1990年開始的新全球化帶來了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崛起💓🚍。舊全球化以產成品的貿易為特征🚃,新全球化則不再局限於產品層面,而是不同國家在產品生產流程上的合作與分工。新全球化使得發展中國家能夠通過國際市場獲得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全球貿易🏌🏽♂️。
現有度量方式存在一些缺陷,李老師提出🏤,可以通過兩國進口向量的相關性衡量全球化程度★。通過對全球化程度的度量🙎🏽♀️,李老師認為😦,我們所熱情贊頌的“全球化”只來自於“全球化”的微小進展。2000年到2007年📁,全球化取得“較大”的進展🎓,主要得益於中國加入WTO🙈;2008年金融危機、2017年中美貿易摩擦使得全球化較大下降。李老師提到♞,也可以通過世界加權平均進口距離衡量全球化程度,從這個指標可以看出,當前的全球化主要還是區域性的,我們離真正的全球化還有很遠。
宋弘副教授介紹了教育精準扶貧工程對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教育扶貧既是扶貧的重要目標,也是扶貧的有力支撐,是順利實現脫貧攻堅的重要保障,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宋老師關註近年來的教育扶貧工程計劃,考察教育扶貧政策對適齡兒童多個維度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關註的變量包括個體認知能力,包括字詞測試得分🧑🏻🚀🫏、數學測試得分、認知測試總分。同時也考察了政策對個體的非認知能力(學習積極性、註意力🧓🏻、情緒穩定性等)和受教育年限指標(受教育年限🏄🏽、是否入學)的影響。
實證的結果表明,第一、教育扶貧工程顯著提高了6-16歲兒童的認知能力💂♂️🧛🏿;第二、提高了少兒的部分非認知能力🪕;第三🤮👊🏻、對少兒的受教育年限、是否入學等指標也有顯著的提升效果📈。
宋老師進一步探討了教育扶貧對人力資本的影響機製🐏。公共教育方面,政策可以通過擴大實物資本投資和人力資源投資來改善教育條件。一方面,政策帶動各級政府大規模新建、擴建校舍,更新、投資教學設備📄,有利於改善教學的“硬件”條件;另一方面,政策通過派遣、獎勵、補助等手段,為邊遠貧困地區引進教師,有利於改善教學的師資力量🧑🏽✈️。在家庭教育方面,政策可以通過激勵家庭教育投入來促進人力資本積累😵💫。政策對困難家庭學生提供補助💷,對在校生的生活🧙🏽♂️😄、膳食☕️、營養等加以改善🦶🏽,有利於降低困難家庭學生的入學成本和教育負擔,增加基礎教育的回報,從而激勵家庭增加對下一代的教育投入。另外👱♀️,政策執行過程中對教育重要性的宣傳🚽、普及🏄🏿♂️,也有利於改變落後的教育觀念🦶,增強家庭對教育的認知和重視。
實證的結果證實了上述兩種機製在人力資本積累中的作用,但是也發現教育扶貧工程短期內並沒有改變家庭教育的具體方式和行為♻️。針對這一點,宋老師指出🏥,未來的政策應當註重長期性🙎🏻♂️,加強教育觀念的培養💆🏼♂️,從而為教育扶貧建立長效的觀念保障🥎。
宋老師進一步考察了項目異質性的影響,發現教育精準扶貧政策對於較為弱勢和貧困家庭的孩子起到了更加明顯的作用,也意味著這一政策避免了扶貧項目中普遍存在的“精英俘獲”現象🎺,換而言之,這一項目實現了精準扶貧的預期,切實幫助到了最需要和最弱勢的群體🐬。
這一研究通過對新時代下教育扶貧工程的關註,為扶貧攻堅經濟社會效應評估的相關文獻提供了新的證據和補充🧑🎨♻️,也為提高我國農村地區人力資本積累提供了政策啟示🧏🏼♀️。
寇宗來教授對每一位主講嘉賓的報告都進行了提問和點評。針對王弟海教授的報告,寇老師指出隨著經濟的發展👴🏻,製造業與服務業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理論模型中將工業部門與服務業部門的技術進步外生化並且相互獨立與現實差距較大,可以考慮將模型與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結合起來,王老師對製造業和服務業的邊界模糊性表示同意,同時補充說明理論模型中已經考慮了服務業與工業的相互作用,工業部門的“幹中學”效應會提高資本積累,對服務業產生影響。王老師指出⚡️,經濟對於結構影響的文獻已經很豐富,但是考察結構對於經濟的影響相對較少,因此本文建立的一般均衡模型是對現有理論研究的一個補充🫷🏿。
針對王永欽教授的報告,寇老師點評以土地等不可移動要素作為抵押品,會推高土地價格🍌,加重房地產泡沫,因此改善法治環境👮🏽♂️👨🏽🎓,增加以企業未來現金流為抵押的債務對於整體經濟具有重要意義。王老師表示同意,同時他還補充🧑🏫,中國的債務問題來自四萬億的刺激計劃,這個計劃使得地方政府和私人部門的債務快速上升🦹🏽💦,在地方政府債務和私人部門債務中,私人部門債務對經濟的影響更大🦫。企業債務會影響企業的投資激勵,家庭債務在過去的金融危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還會對內需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我國應該盡快通過財政補貼、重組等方式降低私人部門債務👩🏿🍼,此外還需要穩定房地產市場𓀖🚮,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
針對李誌遠教授的報告,寇老師指出國家與國家之間經濟利益是可以貿易的,但是霸權是不可以貿易的🕓。當經濟利益的貿易影響到霸權的時候👩👧👦,就可能產生逆全球化的行為🩺。研究全球化首先要對全球化有一個很好的度量🛝,科學性依賴於度量的精確性👋🏿🫲🏿,因此李老師的研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但寇老師對於度量指標的構建也提出了一個疑問,即對區域的拆分是否會影響指標的穩健性,李老師回應穩健性應該不會受到影響👂🏻,但同時也表示這個問題值得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針對宋弘副教授的報告🙆🏽♀️,寇老師指出避免精英俘獲是我國減貧政策的重要特點🦹♂️,是有別於西方國家扶貧政策的中國特色👤,因此其中的微觀機製值得好好研究🈵🤟🏻,形成一套中國特有的扶貧理論。針對宋老師的實證研究,寇老師認為兒童的認知能力的提高還可能是由於貧困地區手機、數字化資源等的普及,宋老師表示確實有這種可能性✍️,而實證數據中也有相關提問可以用來檢驗這種機製是否存在,非常感謝寇老師的建議🏍。
之後的互動環節,宋弘副教授首先回答了關於農村學校很難招收到好老師,是否鼓勵城市學校招收農民工子弟的問題。她指出,這個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大量的研究討論了城市學校招生政策對於農民工子弟人力資本的影響👨🏻🦯➡️,但是在政策執行中仍然存在諸多困難。宋老師也回答了關於貧困地區兒童遷移到教育資源更好的地區對認知能力的影響,她認為📎,教育扶貧政策確實會通過提高受助家庭的收入和遷移的可能性來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這一影響已經被包含在教育扶貧政策對於人力資本的影響當中,這一影響機製也可以通過家庭追蹤調查數據進行檢驗🍱。
針對政治原因導致的逆全球化趨勢是否會導致中國的全球化提前結束這個問題,李誌遠教授認為,全球化是各國出於經濟發展的追求,政治會影響貿易的對象與範圍,但是不會影響貿易的經濟邏輯。
報告會的最後🧑🏿🎤,寇宗來教授感謝了老師和同學們的參與🏋🏽♂️,並對與大家早日重聚意昂2校園表示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