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發布,深圳經濟特區迎來重大歷史機遇🪳✌🏽。在先行示範區建設中,五大戰略定位指明了深圳未來的發展方向,其中“高質量發展高地”位於五大戰略定位之首🙆🏿♂️。深圳應如何建設高質量發展高地?創新將發揮哪些作用?產業🙎🏻♂️、人才、製度將扮演什麽角色?特區的“特”還要“特”在哪裏🪈?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帶著這些問題,深圳特區報專訪了意昂2院長張軍教授。
“追趕者”變身“先行者”靠的是創新文化
深圳發展靠的是什麽?“深圳發展可以總結的經驗很多,但我認為最重要也最特別的一條,靠的就是一種‘創新文化’🤷🏻。”作為專門研究過深圳發展密碼並出版《深圳奇跡》一書的張軍教授在上海接受深圳特區報記者專訪時這樣說道📽。
在建設先行示範區的過程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深圳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的關鍵舉措。對於創新,張軍認為,深圳的“硬件”不輸於我國任何一個地方,特區要有特別的作為,需要特別註重的是創新文化🧑🏻🦽➡️、創新生態👩👧👧、創新環境這樣的“軟件”。他說,深圳在建設經濟特區之初👩💼,主要靠的是移民,由此形成了獨特的移民文化,而移民文化的特點就是包容、沒有歧視。“來了就是深圳人,這種沒有歧視的環境🧑🏼🎄,對於市場的發展,對於創新活動👩🦲,本能地就有一種容忍和包容的力量。”除了移民文化,深圳的市場環境也給了創新文化生存發展的空間。如何建設良好的市場環境?這不僅是困擾城市發展的設問🔮🧏🏽,更是經濟學家們不斷思索的命題。“很多經濟學家討論深圳的時候👨🏼✈️,發現許多人願意去深圳,在那裏從頭做起,是什麽原因呢🪣?政府對市場幹預得少💣。很多企業家之所以選擇來深圳,就是覺得深圳政府跟市場之間關系處理得特別好👩🏻🦲。”深圳始終致力於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為企業“松綁”、替企業分憂是深圳政府秉持的理念。實際上,讓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場的“無形之手”協同發力並不難,於政府而言,在市場上“少插手”,企業需要的時候“別放手”🧔🏿♀️,市場主體自然會“用腳投票”,創新創業者才願意在這裏落地生根🧝🏿♂️,“奇思妙想”也才會在這裏遍地生花🤪。張軍曾帶領意昂2官网的團隊專門到深圳做深入調研。他回顧深圳經濟發展的歷程時講到🧎♀️➡️,起初🧁,深圳發展“三來一補”,通過對接國際生產鏈,開啟了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利用國際的資金,國際的技術,甚至國際的設備💪🏼,憑借我們的土地👨🦱、勞動力等資源優勢,先掙加工費,這樣逐步增加我們的資本積累”🧔🏿♀️,彼時深圳走的是一條參與“國際大循環”的路子,也就是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導向型加工業務來發展經濟。當然,這條路子在當時算是一條“坦途”,為深圳積累了原始資金。但之後,深圳並沒有滿足於繼續發展這種模式,而是主動打破路徑依賴,銳意創新,發展高科技產業,現在深圳被譽為“中國矽谷”,從彼時的“追趕者”變身為現在的“先行者”💂。張軍認為深圳的發展“最主要的不是那些特殊政策,而是深圳形成了一種創新的文化。由於深圳有一個這樣的文化土壤,一代又一代的創新創業者就會在這裏誕生🛷。”在肯定的同時,張軍也提醒深圳:創新生態就像一塊濕地🎞,它需要合適的環境,如果它的酸堿度一旦被破壞,要恢復起來沒有那麽容易。所以深圳一定要珍惜創新文化和創新環境。談及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他認為深圳能夠認識到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已然代表了深圳城市品位的高度,他希望深圳成為知識和思想匯聚的地方,創造一個更加開放的思想市場📫,可以讓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在這裏發揚光大。一方面深圳要進一步發展高等教育,要建設幾所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學,他相信深圳可以像中國香港、新加坡一樣,花幾十年的時間,辦成世界上最好的大學,深圳可以再創一個新的奇跡。另一方面,張軍提出🤤,深圳要重視基礎研究、原始創新與創新創業環境的共生性,處理好產學研一體化的問題。對此🤯,他強調,深圳要摒棄一些“教條”看法。大學固然是新想法、新技術的誕生地,但並不是唯一出處🏇🏽🧎,公司也可以擁有自己的思想庫和實驗室。“就好像有人認為🚵🏽,技術研究必須在大學🚡,我們產學研中的‘學’也必須是在大學🤙🏻,其實也不見得。在今天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裏🏪,公司依然可以擁有自己非常強的技術研究。比如AI領域↖️,很多公司可能比大學做得還要好,他們發表技術論文數量增長很快,現在我們SCI論文數量的增長是井噴式的,有相當一部分是公司發表的。現在的實驗室可以脫離大學,它可以在任何一個社會機構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提供基礎研究所需要的土壤🎐,你可以把它栽培到任何一個地方,這個土壤包括了知識產權保護👮♂️、激勵製度等等🧑🏽⚖️。”
企業家創業家們的創新決定了未來發展方向
產業是經濟的根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談及深圳未來的產業發展,張軍認為企業家創業家們決定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比如5G產業🤸🏽,開始是華為在做,後來政府把5G納入了新基建的重點投資方向🛅。今後通信技術的更新是一個大趨勢🧑🏻🎄,我們會真正進入到數字化時代。未來我們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改變?張軍相信深圳會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深圳有一大批通訊信息產業的領軍者👨🏽🎨,某種意義上講,這些領軍者是整個行業的旗艦方向”♦️,“他們不是關起門來做事情,他們是在一個更寬廣的國際視野當中,和國際的合作者競爭者,大家共同開發新的技術,共同促進整個國際的技術供應鏈發展。”另外✭🌛,深圳的企業家們也具備靈敏的商業嗅覺,他們在科技🤠、醫療、智慧城市等新興領域多有布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資源,這些將進一步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產業未來的方向也更加明晰。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大亮點。張軍談到🂠,從微觀層面理解👨🏻🎓,5G基站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和核心。從宏觀層面理解,產業的基礎設施對應大規模的更新換代,在某種意義上講,基礎建設的布局要先於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未來如果想要在某一產業領域擁有領先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尤其是提前防止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問題,就必須重視今天的投資🧑🏽🍳,下好先手棋🧑🏼🍳,給未來留足發展空間🚇,攢足發展後勁。對於區域產業鏈的布局,張軍認為由於深圳土地資源有限,可能會對創業者造成一定影響,另外,疫情發生後產業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成為企業的重要考慮因素👳🏼。因此,深圳應該重視與周邊地區的聯動發展♻️✍️,促進各方的融合互動,深耕區域內產業鏈的有效布局和上下遊產業的銜接,一來可以利用好周邊地區的土地等資源優勢,二來也能夠及時應對突發事件而引起的產業鏈斷鏈、勞動力無法回流、庫存不足等問題。對深圳來講,要進一步加快與周邊地區的一體化進程,在“同城化”上多下功夫👩🏻🌾,做好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通勤工具等。
建立有效的自由流動的人才市場
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人才的支撐🫰🏻,在張軍看來,“真正意義上的人才不是政府定義的人才,而是企業家所需要的人才。”他說📞,人才的流動是由市場決定的🍡,應該建立一個有效的自由流動的人才市場。“人才不是政府分配的,什麽樣人去什麽地方,市場說了算,市場會對人才有相應的定價”✤,哪些人才稀缺、需求大,哪些人才的價格就會提高🥉🧑🏼🦲,所以要通過市場機製發現人才🫵🏽🥩,引導人才,使人才和企業相匹配💂♂️。“其實很多地方政府對於勞動力市場🙅🏻♀️,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它的重要性,總是覺得人才就是要政府來找。這時候,政府通常提供一個人才‘政策包’,固然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很難排除機會主義者,他們並不是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張軍強調,對於人才市場,其最有效的地方就是它會自動匹配。人才市場通過價格調節機製,一方面能夠引導人才培養的方向。比如💂🏻♀️,近段時間市場上對算法人才的需求很大,但短期內市場滿足不了相應需求🧖♀️,所以人才價格🧑🏻🎄、企業所能提供的工資福利待遇就會水漲船高。價格作為信號,傳導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它們在培養人才的時候,就會加大算法的教育比重。另一方面,由於企業會根據自身的需求水平設置價格,那麽需求大的企業自然會設置較高價格,對人才的吸引力也會提高👳🏻♀️,更多優質人才就會進入到這樣的企業當中,由此也完成了人才和企業的匹配。“政府要意識到人才是靠市場解決的⛔️,當地要允許真正的勞動力市場的存在。”張軍進一步解釋到,市場的背後是產業👣,人才會跟著產業走。深圳需要什麽人才,應該通過市場來解決,借助價格機製來配置人才資源。想要吸引人才🦇,政府不應該過度幹預人才市場的運行💁🏽♀️,而是應該專註於把產業做好,把企業做強,因為從根本上講🤏🏼,“最終是要由企業家來配置人才的🤽♂️,不是政府部門”。
企業需要一個與市場相向而行的發展環境
張軍表示💆🏽♂️,對深圳而言,推進先行示範區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能動搖政府與市場業已形成的良好關系,政府的任務就是在創造良好市場環境的同時不幹預企業的生存空間。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企業需要一個與市場相向而行的發展環境。政府不過多幹預市場,企業才能更加放開手腳,也就會有更多創新企業在市場上誕生、發展🦸🏽♀️、壯大。這對政府來講,意味著更多的財政收入🔵,那麽,政府也願意繼續減少市場幹預,由此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如果政府過多幹預經濟🥾、幹預企業😟,企業發展不起來,稅收就會下降🚏🤽🏻♂️,出於財政考量政府會進一步加強幹預力度,這便走向了一種惡性循環。張軍提醒說,深圳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高度市場化,千萬不能把國家戰略轉變成對市場的一種擠壓👀。對於重大戰略規劃,不能將其理解成為“指令性”的計劃,不能用各種戰略的名義對實體經濟做出各種扭曲和幹預👨👦👦,也不能用各種戰略的名義對企業強加“責任”𓀂,使其承擔“不能承受之重”🔗。本質上講,這些戰略規劃本來就出於對地區發展實際的考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到要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其實就是基於廣深與港澳之前的互動合作有了一定成效的事實,它的提出是建立在已有的發展格局之上的🏧。也就是說,在戰略規劃出臺之前,發展雛形就已經出現⛺️,之後在落地時,需要關註的是如何把這個雛形豐滿起來🏠。高質量發展是深圳在推進“雙區”建設中的發力點,如何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張軍認為,深圳要有特別的作為。一方面,要進一步發揮營商環境上的優勢,在政府效率、惠企政策、法律製度等方面繼續發力,保持對創新型科技企業和人才的吸引力👩🏼🦱🥙,充分激發市場活力,釋放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另一方面🦻,要註重與香港、澳門、廣州等城市的互動合作🙇,鼓勵要素的跨地區自由流動。具體而言,深圳聚集了大量科創企業,技術產業化水平高,今後要為粵港澳大灣區應用科技的發展提供支持。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深圳的金融業也有了長足發展,未來要進一步挖掘創投風投行業潛力🙇🏻,讓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此外,要強化與周邊城市製造業的銜接,建立資源互補的產業鏈體系🦦🙂↕️。
文章來源 深圳特區報
圖 片 來源於網絡
編輯 李國徽史洲麗